眼看着二房出个大学生,眼看着她李春兰做大买卖,眼看着她穿皮草戴黄金,那心里的酸水就一阵阵的涌,控制不住的说难听的话。
跟她比孩子比不过,人家孩子出息;跟她比男人也比不过,人家男人上进;抢生意也抢不过,使绊子都没有用。
朱丽的诅咒没有见效,反正把自己琢磨的更憔悴。
这得亏朱丽没什么见识,想使坏也使不出大招,小打小闹的就是膈应人。
蓝萍回来一番苦口婆心的劝解,也算是给她一个台阶下。
她委屈道:“我知道了,刚刚就是顺嘴说习惯了,我下次注意。”
蓝成东是个能拉得下来脸的,反正有矛盾的是她们妯娌,他们两兄弟之间好说话。
这不,蓝燕过来的时候,他正拉着蓝成钢侃大山,说着说着还想指点二房家的生意了。“我说你那养鸡场啊,你就不该那么建。你应该……”
蓝成钢也不反驳,嘴里嗯嗯啊啊的应和,心思都放在电视上呢。
钱是人的胆,这话确实不假。
这一年的饭桌上,蓝翔坐了上席,坐在蓝老爷子和老太太的中间。
一向不重视蓝成钢的老两口,都破天荒的,主动给蓝成钢夹菜倒酒,老太太夸李春兰会管家有头脑。
两人淡定,他们年轻的时候渴望的东西,现在拥有了,反而觉得无所谓,面上虚假的客套着。
蓝燕这个女孩子依旧不受他们重视,蓝成东只顾吃饭,吃完就溜,而蓝强根本就没回来过年。
蓝萍在席间讲笑话,敬酒努力活跃气氛,一家人配合着过了一个“温馨”的年。
李春兰大方的给几个小辈发了红包,一人两百,扬眉吐气。
吃完饭,蓝燕立马就回家了,她实在受不了这样的氛围。
蓝萍上辈子多高傲的人啊,全家就她最出息,端上了铁饭碗,过年节回家的时候,下面这些弟妹她都不放心眼里,连话都不说的。
上辈子自从爸爸出事,她再没有登过她家的门。
她哥走了,妈妈生病,她连装样子过问一句都没有,没想到这辈子还能看到她这样的一面。
晚上,电视里播放着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响起时,村里鞭炮声此起彼伏。
蓝燕给温庭发了祝福短信:“新年快乐”。
两人几乎是同时发送,和收到同样的短信。
“这算不算心有灵犀?”这一刻,好像有什么东西发生了变化。
……
初一,李春兰和蓝成钢在家接待了一大 波上门拜年的,以前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都带着孩子来认门,脸都笑僵了。
蓝燕不耐烦应付,出去找李娟玩。
“娟,大过年的,你还在家用功啊?”
两人在李娟的房间里烤火,吃着零食,李娟在背历史书。
“你不知道,自从你帮我转到朝阳一中后,我在家里的地位直线上升,说一不二,连我弟都要靠边站。
过年我爸给我包了一百块钱压岁钱,要知道以前只有十块的,我现在就是我们全家的宝,我爸妈都指望咱家也出个大学生呢。”
李娟以前成绩差,是没开窍。
方法不对,努力白费。
现在找到学习方法,又学出了成绩,越学越顺畅,现在一门心思的在学习的海洋里畅游。
初二,回娘家。
今年蓝成钢和李春兰在娘家受到了贵宾般的招待。
虽然以前也重视,但是今年尤其更甚。
李春兰三家店的土豆收购,交给了李大舅,让他小赚了一笔。入秋后,收购红薯交给李小舅,几个月时间,不说多的,几千块是赚的有。
并且,李春兰还说了,让他们今年增加种植,有多少要多少。
他们是记得好的人,知道李春兰给他们让了不少利,心里特别感激。
蓝燕也想过让舅舅们也去城里开铺子做生意,可是他们太老实本分了,一说做买卖就胆怯。
他们只愿意用自己的双手,脚踏实地的创造收入。
大舅家的女儿李文丽崇拜的看着蓝翔:“大表哥,我妈说你是全家最厉害的人,能到京都去读书,京都真的像电视上演的那样吗?”
蓝翔笑笑,“是的,京都是最繁华的地方,好多厉害的人都在那里工作,文丽你好好读书,以后也去京都上大学工作。”
李文丽重重点头:“嗯,我会的。”
大舅的小儿子李文昌和小舅的儿子李文涛也争先恐后的放出豪言壮语:“我以后也要考大学,去京都。”
大人们起哄在一旁鼓掌,说孩子们有雄心壮志。
大舅李春生表态:“你们三个,不管哪个能考上,咱家砸锅卖铁都供。要是三个都考起了,我就是卖血卖肾都供。”
小舅李春田连声应和。
大舅妈徐慧拍了大舅一下,“大过年的,你说话注意点。咱们好好干,不至于供不起三个娃。”
李春兰问李文丽:“文丽,你上初二了吧,现在成绩怎么样啊?”
李文丽腼腆道:“还行,我在班里排前三,有时还能拿第一。”
李春兰转头就对大舅妈说:“那确实不错啊,排前三说明孩子脑瓜子聪明。
不过在镇上的学校排前三,那是发展空间有限,说不定在了县里要往后排。
就那蓝燕来说吧,在县里高中也能排前几名,到了市里就往往五十名开外了,小地方的教育水平到底还是有限。
嫂子,你要不把孩子弄到县里或者市里去上,别给孩子耽误了。”
徐慧和小舅妈王红闻言若有所思。
这附近几个村里的惯例都是,小学在村里村小上,初中就到镇中学上,学得好,考起高中就上,考不起大多数都是初中上完就辍学。
有的家长顾及年纪小,在家干几年活在送出去打工,有的家长根本不顾及,十五六岁就跟着同乡去打黑工。
农村的孩子,学习都靠自觉,李文丽的成绩一向不错,家里人都放心,却从来没想过好好培养。
这时,小舅妈说道:“不知道县里上学要不要借读费,要是不贵,我也想把文涛送去县里上,我们就一个孩子,拼死累活的干还不是为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