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大国土面积,就需要有人去守卫,如:蒙古唐努乌梁海地区及西伯利亚,东北抵外兴安岭,包括库页岛,黎城想重新扶植几个政权出来,还不如让现在的清廷去管理。这些地方清廷从努尔哈赤起,一直在联姻,鞑靼、后金、蒙古这些俺答汗们今天占了你的地盘,明天抢了你的女人,千年下来早就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这种血缘关系,看看清廷中那些皇室中的妻妾就明白了,不是这个部落的女人就是那些头领的女人,今天两个部落和亲,明天和另一个部落合并。
黎城的算盘打的山响,委员会的目标慢慢把清廷在中原的势力驱赶出去,本来就是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只能让清廷失去“进取”精神,不如去守卫这些“固有领土”。所不同的,往后中原会主动提供生产资料及民生物品给他们,而不是所谓的“岁币”,把这些人当外族看待。列朝列代修那么多的边墙也挡不住战火,就是因为双方矛盾,可是黎城不把你们当外族,共同属于中华民族一员,一切就会迎刃而解,到不是历朝不明白这些道理,取决于朝廷的强大及科技技术的进步。
黎城一直以科技为骨,带给这个时代最震撼的莫过于医疗卫生,北京因闹天花而封城,把一帮前来联姻的谈判使凉在了武城,黎城方面前往谈判的是费见深、张恒一,听说是闹天花,本不当一回事,费见深也知道天花病毒在后世是可以预防的,可不知道在此时却是随时要人命的病。说也奇怪,天花病毒对那些关外来的清兵还有蒙古族特别关心,很容易就会得病,而且死亡率比之中原人汉族要高出几个百分点,中原人得天花,10人里面最多死3个,留下7个麻子脸,可是满族人,蒙古人得天花就是一半对一半。有时还倒过来10人里面7人死,留下3个麻子脸。
当秘书院大学士刘正宗听说在黎城辖区已很久没有人得天花时,就坐不住了,特别问了费见深,而费见深却轻描淡写地说道:“难道现在清朝廷辖区内没有给儿童打疫苗针吗?”
刘正宗“这个,这个,没听说过,”
啊呀,费见深一啪脑门道:“凡是在黎城辖区内,学龄前儿童都会接打三种疫苗,如脊髓灰质炎就是“小儿麻痹症”、如果得病,长大后双腿廋细,站不起来。脑膜炎、就是发烧后变成傻子。天花、水痘,得病后变成麻子脸。接下去,我们还在研究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风疹、结核病等。以后都要预防打疫苗。”
刘正宗:“这个打疫苗就会不得这些病?”
费见深:“然也!”
哎呀呀,这样的话还等什么, 刘正宗强烈要求派人前去京城降服天花恶魔。为天下百姓,也要出手帮助啊。一边派人传送急报,让太医院派人前来黎城深入学习预防天花之要领。
很难想像,就这么一份褶子,竟然把通政司的官员吓得半死,直接跳过六部,送达顺治案前,为什么通政司会怎么心急忙慌,还不是这天花闹的,目前天花对清廷来说可比大敌,天下最大的敌人了,满京城弄的人心惶惶,好像清廷到了末日一样,已把京城中得天花的百姓,赶出城20里,但京城之外都是满洲的庄田,因此,民间百姓有子女出痘者,多含泪将婴孩遗弃在路旁。让其自生自灭。
紫禁城被天花笼罩着,随时在夺取人命,刚博穆博果尔感染天花死了,此时孝端皇太后也完了,她是清太宗皇太极之皇后,蒙古科尔沁贝勒蟒古斯之女,孝庄文皇后和敏惠恭和大福晋的姑姑。享年五十一岁,葬于清昭陵。像这些主子也保不住,更别说宫内的宫女、侍女、太监、乐女、帮工、卫兵等,每天抬出来的死人最多一天达十几具。
这一份来自黎城的秘书院大学士刘正宗发来的折子,上面第一句话就是“苍天佑幸,天花可控也!”
千百年来,没有人说,天花不是病,可病起来真要命,关键是预防。显然刘正宗把费见深说的话,原封不动地转达了,生怕不是原话,起不到对付天花的效果了。
顺治帝大喜,连忙相招太医院院使,清初太医院按明代旧制共设十一种,即:大方脉、小方脉、伤寒科、妇人科、疮疡科、针灸科、眼科、口齿科、正骨科、咽喉科、痘疹科。后改为将咽喉与口齿、痘疹与小方脉各合为一科,遂成九科。
太医院设院使一人,是该院行政及医疗事务的主管官员,左、右院判各一人,是该院的副主管官员,御医十至十五人,吏目十至三十人,医士二十至四十人,食粮医生(或称粮生,主要担任缮写等工作)、切造医生(负责药物的炮,炙调制)各二、三十人。上述员额,清代各朝虽有增减,总的说来,体制未变。该院医官通称太医或御医。顺治年间,清朝初定,太医院中还有许多的满医萨满充入其中,萨满即是巫医,巫即是医,医即是巫,萨满一身皆多职,既有专管祭祀主持之职能,又兼有为族人治病疗伤等功能,治病功能就是满族萨满从原始遗存至今的主要职能之一。
在汉人看来“珊蛮者,其幼稚宗教之教师也。兼幻人、解梦人、卜者、星者、医师于一身,”
太医院医官的品服,院使正五品,左、右院判正六品,御医正八品,吏目从九品。在雍正七年(1729年)规定:御医均授正七品,许用六品冠带。各医官的品服,历朝也有变动。院使、院判、御医、吏目、医士各以所业专科,分班入宫,轮流侍直。在宫里的称为“宫直”;在外廷的称为“六直”。宫直在内药房及各宫外班房侍直;六直在外直房侍直。
太医院的人事制度,在通常隋况下,是严格按照品级等,一步步升迁调动的。院使员缺,由左院判升补,左院判员缺,由右院判转补,右院判员缺,由御医升补,御医员缺,由吏目升补,吏目员缺,由医士升补,医士员缺,由医生升补医官,医官的题授大体是:除院使、院判外,自御医以下遇有缺出,该院堂官首先在内直医宫中选拔提名,申递礼部转咨吏部任命,如内直医官补完,才可从外直应升各宫中选拔,并按俸开列申送。呈报前,有的还须经过考试。这是一般晋升的情况。还有两种特殊情况:一是该院各官员缺,如有奉旨特用的,则遵渝补授;一是该院出现差多人少,不敷遣用时,曾在直隶省民医及举贡生监有职衔的人员中,拣选精通医理并情愿效力者,按一定手续顶补录用。
太医院的主要职责是为宫廷侍直。此外,还承担一些奉旨委派的临时性任务和由该院直接委员从事的较为固定的任务。奉旨委派的临时性任务大体有如下三种:第一,凡诸王、公府及文武大臣请医视疾;第二,外藩、公主、额驸及台吉大臣有疾请医。第三,军营需医,奉旨差官医治。
御药房是内廷采办、储存、配制药品和太医分班侍值的重要机构。御药房分东西两处。西药房归太医院院使、院判、及御医、吏目分班轮直;东药房则归御医、吏目及医士分班轮直。也就是说,西药房管的是内廷,东药房则是对外,也就是王公大臣以下官员的。所以说,太医院不是一个机构,内有两套看病、结算、抓药的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