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这几天的治疗,病人们虽然没有痊愈,但也好的差不多了。
有些已经主动离开了。
如今还剩下五个男病人,三个女病人,及每家一个的陪床家属。
为了加速病人们好转的速度,今天可以名正言顺让他们离开,江晚昨晚给他们喝了一些加了黄连的灵泉水。
如今八个病人中,有六个可以出院了。
只有两个女病人还需要留下治疗。
江晚没有告诉他们暴雨的消息。
老祖宗托梦这种事,算是封建迷信,传出去会有麻烦。
而且,空间预警只提醒她注意小柱和江宙,她就没有必要乱好心了。
何况,她已经乱好心了——傅祁年大佬肯定不会袖手旁观。她那天将暴雨的消息告诉他,也是打了这个主意。
这会儿,不等江晚开口,有两个病人主动提出要“出院”。
江晚赶紧应允,然后对其他四个也可以“出院”的人说,“你们也可以离开了,回去只要按时吃药就可以。”
江晚以为这些人都会很痛快地离开。
没想到其中那个,市里来下老太太,想也不想就反对道,“不行!我还没有完全好,我要完全好了再回。”
这个老太太并不是在地震中受伤的人。
她是痛风加寒腿的陈年毛病,前不久慕名来找江老爷子。
她这种情况,本不需要“住院”,可她不知道为什么,非要住下治疗。
陪护她的年轻女人据说是她的小儿媳,听了她的话,苦着脸说道,“妈,我们已经出来好几天了,我想几个孩子了,要不我们先回去住几天,过段时间再来?”
老太太的面相并不恶毒,只是有点严肃,她使劲摇头,“我不回,要回你回,你等一下去镇上邮局打电话给家里,让你大嫂换你回去。”
大家,“……”
江晚哭笑不得,“朱婆婆,我这里条件这么艰苦,您干嘛非留下?”
住的不过是帐篷。
因为江晚不提供饭菜,病人们一直是自己用临时垒的石头灶做饭,吃的也不咋地。
农村人都嫌弃的生活环境,朱婆婆一个不差钱的城里人,真让人想不通她为什么要留下受罪。
朱婆婆看了江晚一眼,认认真真回答,“我来这里之后,感觉全身都很舒服,心情也好了很多。总之,你们不要逼我了,让我继续在这里住着吧,哪天你这里再没有一个其他病人,我就回去,绝不给你添多余的麻烦。”
江晚,“……”
这哥朱婆婆难不成是在和她家里的谁在憋气?
算了,她不想走就不走吧。
只多了这么两个人,并不影响自家人的生活。
……
从病人帐篷出来,江晚远远看着雷俊带着一帮人过来了。
雷俊带来的人是江晚出钱让他在镇上请的砖瓦匠和帮工。
她原本可以让建窑的那些人免费做帮工。
建窑的人曾主动请缨。
江晚拒绝了。
她想在暴雨时期,拥有自家这间大瓦房的绝对自主权,就不能让任何村民掺和。
哪怕这些人是与她交好的人。
雷俊看到江晚,先将五位砖瓦匠介绍给她。
江晚笑眯眯地和那些人打过招呼,喊来小柱和江瑾辰,让他们俩带着工人们去看地势地形。
小柱和江瑾辰没有做过这种事,不过昨晚被江老爷子、江晚等人紧急“培训”过,基本的事情都了解了。
他们每人手里拿着几包两毛八一包的飞马烟,先给几位砖瓦匠每人送上一包,然后给所有人每人发了一根,笑眯眯地将人往地基上请。
小柱老道些,一边发烟一边说,“早饭需要等十几分钟,师傅们先随我去看看地基。”
很是像模像样。
江瑾辰其实有些胆怯,见小柱这么有风范,想了想,学着他父亲江双喜平时待人接物的风范,上去与人交流。
江晚看得心里直发笑,但也十分欣慰,这两个家伙都挺不错,值得她拉拔。
雷俊等那些人走远了,笑眯眯地对江晚说道,“雷哥听说你们造房子缺砖瓦,托人给你们弄了两千旧青砖。中午时候会送过来,到时候我和他有空的话,会随车一起来,你记得多弄点饭菜。
对了,我车上还给你带了些菜。我今天要上班,这会要立刻回去,你赶紧把已经熟了的早餐给我打包一份,我带去所里吃。”
江晚,“……”
蹭饭蹭得这么直白的,这是第一个吧?
不过,他有这个资格。
她忙道,“行!行!你去车上拿菜,我去给你装早餐。”
江晚很快弄好了两份早餐。
用的是普通的饭盒。
那种保温饭盒其实有多余的,但她暂时不想让雷俊和温少涵知道保温饭盒,免得坏了傅祁年的事。
雷俊将从车上拎下的小半麻袋东西放在地上,拿了饭盒急匆匆地走了。
江晚打开麻袋一看,发现是二十几斤小土豆,约摸一斤干木耳和两只家养活鸡。
猪肉也就罢了,木耳和土豆在这年月可是稀罕物。
看来,傅祁年和雷俊、温少涵的关系确实好。
江晚看了一会儿,决定偷梁换柱。
将这些,以后能明着拿出去的东西先留着。
现在用空间又大又胖的土豆、木耳、活鸡替代。
不担心被揭穿。
她现在就去河边把这些处理好。
果然,当江晚拎着麻袋去了河边一趟,回来把洗净切好的土豆、木耳、鸡块交给江月时,大家只是兴奋地看了看,没有任何怀疑。
这个时候孙老已经坐在榕树下吃饭了。
他不愿意上桌,于是江芸给他单独盛了一些,让他一个人在榕树下吃。
江晚听江芸说了情况,没有急着过去打扰,她自己随便吃了一些,等孙老吃完,才慢慢走过去。
孙老看到江晚,犹豫了一下,说道,“小晚,麻烦你给我一支铅笔和一些白纸。”
江晚忙将手伸进随身背着的绿书包,笑眯眯道,“早就准备好了。”
说完,她拿出一只削好的铅笔和一叠白纸。
孙老笑着摸了摸那些白纸,发现竟然都是些品质上好的宣纸,欣慰地点点头,一板一眼地说道,“小晚,“我建议你在地底建个约两米高的地下室,整体用小楼房的格局,这样,才是真正的安全。”
江晚其实也有此意,但不想孙老看出来,她假意沉思了一会,试探地问道,“如果我想九天之内完工,您觉得可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