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余聪不理会某人的插科打诨,继续用毫无感情的音调说下去“最后,整个团队都快疯了。也不知道是谁出了个主意,一个看起来极其愚蠢的主意。”
“怎么说?”程自豪也来了兴趣。
这些日子他越发觉得,看起来莫名其妙的质量问题,实际上都是有迹可循的,就像警察破案那样,刚开始毫无头绪,痛苦异常,但之后慢慢抽丝剥茧,当最终真相呈现出来的时候,那种满足感几乎可以让人忘乎所以。
“飞驰嘛,有钱。然后他们请来到了所有能请到的各行各业的工程师,完整彻底地考察了用户这个地库的环境细节,甚至连湿度和气压都有专门团队测量记录,据说他们甚至打算重建一个地下车库,毕竟那个地下车库是要日常运营的,物业忍他们一两天还行,终于搞清楚了原因……”
“??”程自豪瞪大眼睛等答案
“专业的地形测量团队发现,客户这个地库的地面平整度有点低,水泥地面看上去一切正常,实际上是有细微的高低差。而且这个高低差不是垂直也不是斜坡,而是呈弧线状分布,会导致车辆低速行驶时有比较大的颠簸,因为悬挂系统精良,车内乘客感觉不到。但是油箱里的汽油能感觉到……”
“我操”程自豪脱口而出
“搞了半天,你的意思是说,因为路面不够平,油箱里的油就波涛汹涌起来,反复拍击油箱壁……这就产生了波浪声?”
“是的”说到这儿,魏余聪很无可奈何“这种故障,好吧,叫故障都勉强……这种活见鬼的问题,如果不是亲身碰到,肯定以为是编段子。而且说穿了一句话的问题,飞驰公司花了好几个礼拜才找出问题来。”
“其实这种问题在正常行驶时也有,但高速行驶胎噪大,就把这声音给覆盖掉了,只有半天的地下车库里,才能听到。说实话,这挺有鬼故事的意境”魏余聪难得幽默一次。
“那怎么解决的?”
“解决起来倒是简单,油箱外面或者里面裹点吸音材料就好。整车制造业发展到现在这个地步,各个子系统都非常非常成熟了。只要你能提出要求,终归可以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但是怕就怕,我刚才说的这种,莫名其妙的问题。天外飞仙一样。”
“实际上你仔细想想,这种问题让人很哭笑不得的。”魏余聪苦笑
“是,是啊……老实说正常人谁想到的是这原因”程自豪深有同感“这个见鬼的波浪声……真是。这几乎是人为制造出来的问题。越是高级的车隔音效果越好,也就越容易听到这种异常声。你要是开台10万级别的破车,绝对没人在乎。”
“但其实你不觉得很可怕么?”魏余聪的神情似乎有些紧张“成千上万的零件组合成若干子系统,子系统在合成这么一个百公里加速10秒的怪物机器,这么大而庞杂的系统,竟然工作噪音低到能听到汽油拍击油箱的声音……这个工程能力太恐怖了。你应该明白我的意思吧……”
“呃……这些零件的公差精度匹配度,如果是手工弄出来的我还可以接受。关键,这tmd都是量产的啊!!”程自豪觉得背上的寒毛在蠢蠢欲动,似乎想要集体起立,为这人类工业精华的成就敬礼。
“是的,如果纯手工做出来,固然很厉害,但还谈不到可怕的地步。关键是这个工业量产能力,在保证产量的同时还能做到完全一致的精度……太可怕了。这也是我们这些人毕生努力的追求啊。”
“我们的火箭可以一发接一发地上天,但国产车应该还做不到这点”魏余聪又道“汽车是工业明珠,这点中国人和外国人都知道。一旦彻底掌握了造车业,那么这个国家的整体工业能力就会由量变到质变,能够在质量、数量、成本之间达到最完美的平衡,美国,日本,西欧无一不是如此,而最好的反面教材就是前苏联了……所以他们垮了。”
“所以啊,这群胜利者通过一百多年的努力,发了无数的论文,申请了无数的专利,把发动机和变速箱两个大件彻底掌握在他们手中。”
“这两个东西是汽车心脏,以我们中国目前的制造能力不是造不出,而是目前几乎所有的设计,都被对方通过层层叠叠的专利锁定,我们要造就要付专利费……不但要支付产品专利费,就是生产设备和工艺也要花大钱向他们购买。他们就是这样来锁死我们的产业链,顺便大赚特赚。你应该知道的如果没有中国市场,那么现在的巨头-德国小众公司,早就完蛋了!”
“所以,我一直对新能源车感兴趣,电动车可没有发动机也没有变速箱,拉斯特公司老板马一龙,在14年就开放了全部专利……嘿嘿”魏余聪冷笑“既然没专利限制,就别怪中国人弯道超车了!”
“你要知道变速箱这个东西实际上比发动机更加精密”魏余聪心情意外的不错,丝毫没看出来昨天刚离开SNK的样子。
“我的博士论文就是提出一个新的变速箱承压结构分析的模型。为此,我亲自动手,拆了几十个变速箱,各种经典产品都拆过。这个东西是名副其实的工业明珠。刚才我说得不够准确,实际上发动机这块国内已经做得不错了。但变速箱真的是被彻底锁死的领域。”
“这种锁死你可能无法想象。一方面是专利,这个不多说,更可怕的是技术方面,一款流行的变速箱中的每个部件都有相关的分析论文,不管发生什么问题都能迅速找到相关前置研究和拓展性判断,这个是非常可怕的。这一方面说明变速箱的设计是经过全面考量与优化的,其次万一发生问题,也可以快速解决。这两点,国产还差太远了。”
“而且变速箱也实在是太精密了。大量的齿轮传动机构压缩在如此狭小的箱体里,在恶劣的工况环境下保持长时间的稳定工作而不会失效。先不说设计,光是材料方面,西方人砸了多少血本进去啊!说实话,换我也要玩命锁死这个东西,绝对不能让别人轻易拿了去。”
“而且你可能不知道,变速箱的复杂程度,这么说吧,哪怕是个不错的机械工程师,你扔个先进变速箱给他,并且给他全套工具,别说是修,他拆都未必拆得开,就算拆开了也绝对无法复原。”
“所以电动车一来,国内立刻意识到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西方对我们长达百年的技术封锁,立刻就变成了一堆废纸。”
“噗嗤”魏余聪忽然笑了起来“你知道吧,国内所有的汽车制造业从业者,都恨不得给咱们某位部长供个长生牌位,他当初力推电动车的时候,很多人不看好。可后来就琢磨出味道来了!你瞧,这不中国电动车的产量直接全球第一了……”
“好吧……”程自豪点点头“但我有点不明白。美国人也在电动车上玩命地发力。可是他们不也是传统汽油车大国么?何必自废武功?”
“哈哈啊哈哈”魏余聪放肆地大笑起来“他们急了呀!真的急了呀!”
见程自豪一脸茫然的样子,魏余聪开始给他讲了些媒体上看不到的事情。
曾经世界汽车制造业三大国,美国,德国,日本,尤其是在用通汽车如日中天的时代,拳打德国脚踢日本,占据了好大的江山。
看起来很美好,并且依托美国巨大的全球影响力和全世界第一的宣传能力,大家都觉得美国车才是最好的,纷纷以开美国车为荣。
但实际并非如此,用通也好、特福也罢,最大的优势是巨大的产能。
由于人工贵,美国汽车工厂的大流水线开发得最早,积累的技术和产能优势也最强,加上当时美国国内强大的内需消费能力,才养出了美系汽车三巨头这样的怪物。
但论质量的话,美系是三家中垫底的。
毕竟,不管是去买德国小众,还是东洋田丰的车时,没有人会可以选择礼拜三出厂的产品。
尽可能礼拜三出厂的汽车,是只有在买美国车时才用得到的小窍门。
原因在于,礼拜一工人休息了两天上班,无精打采,导致产品质量下降;
礼拜五因为要急着过周末,同样工作不上心,良品率低。
相对而言周三美国工人阶级情绪最稳定,生产出的产品的质量也最稳定。
当然情绪不稳定的毕竟是少数人乃至极少数人,要是每个流水线工人都这样,美国车的质量早就向莫斯科人阿里高、FSO波罗乃兹、达契亚1310、GAZ伏尔加这东欧四大破看齐了。
这四个牌子的小轿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大量引入,为培养中国的汽修人员做出不朽的贡献-几乎每个开这些车的司机不管其机械基础如何,最终都成了修车好手。
美系车纵然是再油耗大,小毛病多,和上述四位比起来,还是妥妥的国优产品。
但要知道,一辆汽车上包含了好几个子系统,由成千上万的零件组合起来,其中只有一两个的品质游走在公差边缘,那么组合起来后,发生各种小毛病的概率就特别大。
那时候,美国车的卖点是动力足-动辄300的马力,乘坐舒适-后排大沙发,结实-前脸那夸张的极度影响整体美观的保险杠,但开了一段时间后,经常是车身到处乱响乱晃,然而却依然能急驰如飞。
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也是系统工程能力强的表现……
同期的德国车和日本车就没这破毛病,到店开了就走,不需要向娶老婆似的还得看生辰八字。
看起来像个笑话,但仔细分析的话就可以得出结论:当时,美国的工业体系已经不行了。
流水线产品质量稳定都不能保证,那还讲什么优秀品质,可靠驾驶?
这也是为啥六西格玛等一系列看似先进的管理工具,诞生于美国企业的原因。
正因为问题大,才需要新方法,同期的德国日本工厂虽然也有问题,但还不至于要采用新的方法论才能解决。
80年代的美系车如日中天,但很多人已经看到了其中的问题。
如果美系继续这样的话,衰落是早晚的事情。
美国人也明白,一方面开始学习日本的精益制造,德国的动态管理系统以提升质量,另一方面针对已经饱和的美国国内市场,以及被日本车冲得稀里哗啦的海外市场,必须要找个新的增长点出来。
结果是起大早赶晚集。
当时的中国刚刚打开国门,汽车制造作为工业皇冠,理所当然的引起了领导人的重视。
中国人要自己造车,造好车,成了这一时期许多工程师的梦想。
借着中美蜜月期的春风,北汽开始和美国人合作。
乐斯莱克一马当先,直接卖了条还算过得去的发动机生产线给中国。
之后中方得知乐斯莱克有一条整车生产线因为其产品销量不佳而要被拆解出售,于是提出购买这条生产线。
原因很简单,因为这条整车生产线和之前的发动机生产线是配套的,两者合起来,就是能直接产出完整的轿车。
并且有全套成熟完整的工艺流程,不用花太多精力和心思去条件,可以大大缩短建设时间。
因为这条线对于美方而言已经是废物,加上之前有了发动机生产线的合作,中方觉得美方完全可以顺水推舟。
毕竟双方之前的合作颇为愉快,并且中方展现出了足够大的诚意。
结果美方资本家不知道吃错了什么药,利欲熏心,直接要价1000万美元,一分钱都不能还。
那个时候整个国家的外汇储备才几十亿美元,怎么可能拿出那么多钱来?
此事甚至惊动了领导人,某位后来的正国级领导人那时在计委工作,亲自出面谈判,但美国人油盐不进。
他们吃准了中方想要造车的决心,也吃准了别国不敢冒险进入抢市场。
所以稳坐钓鱼台。
甚至,这位年轻的副部级官员表示要和他们总裁面谈时,对方竟然拒绝了!!
结果……
那时候已经快要破产的德国小众汽车得到消息后,集团总裁亲自带了庞大的谈判团队直飞中国,悄悄和有关部门关门密谈。
德国人的诚意可比美国人足得多,毕竟那时候如果不拿下中国市场的话,小众可能再维持个三五年就要被别家企业收购,收购者很有可能就是美系三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