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得功等这道命令等的已经快发疯了,眼看着那么多人在北方战场上建功立业,咱当初投降太子殿下的时候,那也仅仅比高杰慢了一步而已。
刘良佐和刘泽清这样的,都在战场上大放光彩了,咱们这些人竟然跑他们后边去了,这怎么能行呢?所以这家伙虽不说是一天三份奏折,但两天一份奏折还是能平均到的内容几乎都是抄的一样,那就是他手下兵精粮足的,务必要让他上战场。
按照朱慈琅原来的想法,黄得功应该保住南京的西大门,左良玉这父子两个一直都没有表态,历史上在最关键的时刻也是因为左良玉的军队直逼南京,这才导致南明朝廷覆灭。
朱慈琅害怕也会出现这样的事儿,再者说了,刚刚誓师北伐的时候,对自己的军队还不是那么有信心,所以让黄得功这一员大将镇守西侧也是为了保险。
现如今情况已经明了了,左良玉父子两个虽然还没有表态,但各地的城防建设却没停下来。左良玉父子两个如果要是继续派兵东进的话,那就凭他们手下这帮军队恐怕二十万人都死光了,那也看不见南京城的城墙。
在这种情况下,朱慈琅当然要调动大批兵力北伐。
趁着满清势弱的情况下一举解决他们。
正在训练的守备团快速接管了黄得功手下的防务,黄得功这家伙带着手下的军队从皖北出发,直插河南。
按照朱慈琅给他的命令,最好能够抓住英亲王阿济格的军队,好好的教训他们一番,你要是能把他们都给灭在外面,那此次北伐你就是头功。
当然朱慈琅也知道英亲王阿济格是战场上的老人了,手下的军队一直处于战斗当中,不管是进攻还是逃跑,那都是有一套的。
黄得功顶天在他身上撕下一块肉,如果要说把他留在河南的话,那还真有点儿难度。
不过按照朱慈琅的说法,有枣没枣的打一杆子,总不能让英亲王集团就这么完好无损的回到京城,那对于我们的将来之战,那也是增加难度。
“快快快快,都别给老子耽误时间,我可把丑话说在前面,北边儿的肉被吃的差不多了,留给我们的就那么两块儿,这会儿谁要是给老子磨叽,就算老子认识你们这手里的鞭子也不认识你们,满清朝廷眼看就要完了,谁要是不想立战功,抓紧从队列里给老子滚出去。”
手下的行动速度已经相当快了,但是看在黄得功的眼里,这速度能叫快吗?
英亲王阿济格的军队他可是调查过,除了正白旗和镶白旗的一部分军队之外,其余全部都是各旗的精锐,虽然在打仗的过程当中收拢了一批投降的明军,但是这些人大部分也都是骑兵。
所以朱慈琅的信上说得很清楚,你要是想在英亲王的身上割下一块肉,那你必须得比他更快才行。
战斗力方面是不需要担心的,只要黄得功不出现太大的失误,他的军队跟英亲王碰面的时候,胜利者肯定是黄得功。
陪同朱慈琅的书信而来的是北方各大战役的一些精华,面对敌人该使用什么样的阵型。这上面写得清清楚楚。
并且双方的大体伤亡数字也写在上面,并不是说让黄得功按照这个标准来,而是给他一个指引方向,毕竟这家伙没有参加过大规模的新式战斗,有这样的一份文书摆在这里,省得他到处撞墙。
“报…”
出发还不到半日,加急文书已经由骑兵送过来了。
“这帮没被饿死的货,竟然也想着趁火打劫?”
黄得功看到加急文书上的文字,立马就瞪起眼来了,上面所说的是河南西部一带,也就是跟陕甘交界的地方,李自成的军队原本已经被打得溃不成军,现在看到英亲王的军队撤退,他们竟然一股脑的占据了十几个县城,并且宣布这些地方归属于大顺政权。
“将军此次北伐殿下可曾说过这些农民军的事儿?”
黄得功身边的首席参谋将军杜文和想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之前北伐的时候,我们和李自成可是同盟关系,双方说好了共同对抗满清,在打仗的过程当中,李自成虽然战斗力不怎么样,倒是也把英亲王的军队一直给吸引着,没有让他们干涉鲁东的战争。
“这事儿还用说吗?自然是我们自己决定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别的地方咱管不了,在这汉地十八行省的地盘上难道还有两个政权吗?”
黄得功眼睛一斜立刻就有了想法。
此次北上太子殿下可没说这些农民军的事儿,那就说明我们可以便宜行事。
“话虽是这样说,但是殿下尚未给我们旨意,我们是不是写封信请示一下,万一将来追究起来的话,将军切莫背了黑锅。”
杜文和是个文人,考虑事情比较谨慎,也是一心一意的为黄得功着想。
“我说老杜,有些时候你考虑事情的角度应该改变一下,殿下给李自成下了旨意。讲明我们双方是联合的,但你以为殿下真的愿意和他联合吗?殿下是如何从京城逃出来的?先皇与诸位忠臣又是如何在京城死的?这些事儿难道都忘了吗?”
黄得功平时给人的形象那就是一介,武夫这脑子有跟没有都差不多,但是此刻所说出来的这些话,让旁边的老杜颇为吃惊,看来还是自己想慢了一步。
“若是这样的话,我们在北京的途中农民军主动攻击我们,我们只不过是自卫反击,殿下就算是知道了,也得指责李自成这些家伙忘本忘义……”
杜文和不愧是黄得功身边的第一谋士马上就把这件事情具体化了,旁边黄得功摸着自己的胡子哈哈大笑。
到底是自己身边得用的人,只需要稍微点拨一下,这北上的途中该如何应付这些农民军,咱不就有了章程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