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外明军大营
“抓紧时间编好号,每十个人为一个小组。”
朱慈琅出来视察的时候,正好听到附近的士兵大声喊话获得胜利也不是一次两次了,每次都能够抓获大量的俘虏,所以在看守俘虏方面,我们也积攒了不少的经验。
比方说眼前这些人每十个人为一个小组,这十个人的右胳膊都捆在一根绳子上,所有人就犹如一条绳上的蚂蚱,如果要是跑一个的话,另外九个人全部问斩。
虽然听上去有些残忍,但是这可是在战场上,如果要是不制定残酷的律法,让这些人知道逃跑的代价,那恐怕你天天都得为他们头疼。
“诸葛元走了多长时间了?”
朱慈琅自己可能不觉得,但身边的沐显亮却皱了皱眉头。
半个时辰之内太子殿下已经问了两次了,以前的太子殿下绝不可能会这么失态,现在看来也真是想要在不打仗的情况下把京城给收回来,这毕竟是大明朝两百来年的京城。
“回殿下的话,诸葛军师……”
沐显亮要继续说下去的时候,朱慈琅苦笑着按压了一下自己的手,表示自己知道了,沐显亮也就不往下接着说了。
“没想到本宫也有沉不住气的时候,实在是这里太过于重要,北方的大城本来就少,若是没有了京城的话,咱们想对草原或者辽东发起进攻,那恐怕就更难了。”
朱慈琅长出了一口气。
沐显亮是知道朱慈琅的雄伟大志的,占领京城只不过是中兴大明的第一步就是了。
北方还有着诸多危险,尤其是和满清联盟的蒙古诸部。
纵观整个大明朝,北方草原上的威胁就从来没停过,长城也是经过多次修缮,可最后也没起到御敌于国门之外的目的。
所以从南京北伐的时候,朱慈琅就不止一次的说过,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工具。
这些将军们从南到北一路而来,基本上也知道了朱慈琅的想法,那就是攻破京城之后,或许我们会兵分两路,一路直插辽东,另一路杀进草原。
“殿下殿下……”
朱慈琅正准备询问点别的事情的时候,远处的赵四已经是骑着马过来了。
这家伙从鲁东一路而来,一路上安排荒地开垦的事情,看脸上这个笑容应该是事儿办的不错。
“你小子跑慢点儿,现如今你这条命可金贵的很,我可是听说了,这才短短三个月的时间,从你手里可是翻出了四百万亩的土地,就凭你这个能力,要是磕破点皮儿的话,容易影响我大明朝廷的收入。”
听到朱慈琅的这个话,赵四感动的都快流出泪来了。
要知道朱慈琅是开玩笑的方式说出来,但朱慈琅可是大明王朝的太子,太子殿下能跟你这么说话,足以看出你在太子殿下心中的位置。
沐显亮也是有些羡慕的看着这家伙。
自己这些将军们在战场上搏命厮杀,貌似也没有获得过太子殿下这样的称赞,你小子算是走到我们这些人的前面去了。
不过对于赵四这一段时间所干的事情沐显亮,他们也是深为佩服的,平均每个月上百万亩的耕地,这就不是一般人能够干出来的,而且不仅仅停留在纸上,人家甚至把这几百万亩耕地三分之一的产出,都已经上交国库了。
“殿下可别这么说,小的就是在后面忙活一下,把各地无人要的土地给记下来,然后交给愿意种地的人,各地的流民多的是,愿意拿钱出来的老爷们也很多小的把他们给联系起来,这算什么功劳?跟这些浴血奋战的将士们相比,小的可当不起殿下这句话。”
赵四很清楚自己的定位,在他看来就是动动嘴皮子,所有的政策都是殿下制定好的,咱只需要狐假虎威的去干事儿就行了。
比方说北方各省无主的荒地,赵四每到一个地方都抓紧时间统计出来,最后把这些地落实到账本上,然后运送到江南一部分留给战场上的有功之臣,一部分留给各路大臣,还有一部分拍卖给民间富豪。
按照殿下的吩咐,这些地全部都属于朝廷的,你们只有三十年的收租期,如果要想收三十年的话,立刻得先拿出三分之一的收成,按照往年平均的光景先上交国库。
至于耕种的这些人,要么是各地的流民,要么是这些战俘,当然各地的流民数量居多。
既然这些人给你干活,那就属于你家的佃户,现在地里没粮食,朝廷先给你垫上,那作为这块地的地主,你就得把另外三分之一的收成再换算成银子,然后交给朝廷。
说白了也就是现在缴纳三分之二的收成,等到明年收粮食的时候,这批粮食就全部属于你了。
这是第一年的交易方式,第二年的交易方式就不一样了,属于朝廷的三分之一税款那是铁打不动的,朝廷是不会管什么天气之类的,所以每年年初就得交上,而且每个人都得交两年的预备金。
至于你们和佃户之间的分割,那就是你们自己去谈了,要么按照第一年的供应方式,要么等粮食收下来之后,佃户拿走其中的三分之一。
这种方式对于南方的一些地主来说,他们其实是不愿意的,毕竟按照明朝的律法,很多地主把自己家的地记在官员的名下,这样就可以不交税了,也就是士绅不纳粮。
可这批地跟原来那些土地不一样,这是朝廷新丈量出来的,如果要是你想收这三分之一的粮食,那就必须得按照朝廷的路子走。
不管是朝廷勋贵还是江南地主,那手里的钱可多的是,以前的时候找不到个投资的地方,即便是把钱都放出去,那也有收不回来的危险。
在很多人的眼中,各种投资的路子都比不上种地。
就算是遇到天灾,那也会有一定的收获,更何况朝廷还帮你管着那些种地的佃户,这种事儿可不多见。
所以拼了命也得往自己身上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