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矛盾和戏剧冲突是有密切联系的,但又是有显著区别的。戏剧冲突必须反映生活矛盾,生活矛盾是戏剧冲突的基础。它们之间的关系正像毛主席所指出的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的关系一样:“人类的社会生活虽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虽是较之后者有不可比拟的生动丰富的内容,但是人民还是不满足于前者而要求后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虽然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①戏剧冲突是把生活矛盾集中、概括、提高之后的具体形象表现,因此比生活矛盾“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0生活矛盾是生活中的原始状态,一般是散漫的,逬展缓慢的,错综复杂的,有的矛盾没有激化成冲突就转化了,各种矛盾交错影响,情况比较复杂。而戏剧冲突是由作者经过长期深入生活,掌握住生活矛盾发展的必然规律,加以概括集中,典型化,根据主题思想的要求,突出一种矛盾冲突,加强它的戏剧性,给以艺术提炼和加工,加以想象和虚构,而成为剧本里的戏剧冲突。
生活矛盾是非常广泛而多种多样的,但不是所有的生活矛盾都可以提炼成
戏剧冲突。有的生活矛盾更适宜于用小说的叙述和描写来揭示,有的更适宜于用诗歌来表现,而戏剧有它独特的艺术规律,必须挑选生活矛盾中有戏剧性的,有舞台性的,提炼成戏剧冲突。我们试举一例来说明作家如何从生活矛盾中提炼戏剧冲突。易卜生在1879年创作《玩偶之家》之前,就一直注意着妇女解放问题的发展,因为妇女解放问题是19世纪中叶欧洲各国的重要社会问题之_。就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情况来说,自从丹麦理论批评家乔治•勃兰狄斯把英国大思想家J.S.穆勒的《妇女的屈辱》一书译成丹麦文以后,丹麦和挪威的妇女就纷纷组织“读书会”一类的社会团体,写小册子,开演讲会,宣传妇女解放。易卜生和这些妇女界先逬分子保持着一定的联系,倾听她们的意见。其中一位妇女后来就成为他的剧作《社会支柱》中的海斯尔小姐的原型。当时还有一位杰出的妇女领袖名叫柯尼拉•柯勒特的,常和易卜生来往,这位妇女后来就成为他《玩偶之家》主角娜拉这个人物形象所概括的原型之一。①足见《玩偶之家》的主题思想在作者脑子里早就酝酿好多年了。后来他在生活里又遇到这样_件事:他的一位朋友,女作家拉乌拉•基勒,因为她丈夫害肺病要到南方去疗养,暗中托人向银行借款,等到丈夫回来以后,她又托亲戚作保再向银行借款。后来那亲戚破了产,期票无法兑现,她就想把假票子交出去,但总算没有这样做。最后,她丈夫知道了全部经过,在社会舆论的影响下,双方离婚了事。这位女朋友的不幸遭遇就成为易卜生《玩偶之家》的题材的来源之一。易卜生根据真人真事进行艺术构思,他把酝酿成熟的主题思想和他的朋友的遭遇联系起来,决定了这出戏的戏剧冲突是要表现男权社会和妇女要求解放之间的社会生活矛盾;他在1878年(《玩偶之家》正式写成的前一年)在《现代戏剧笔记》中写道:“世界上有两种精神上的法律,两种良心,一种是男人的,一种是妇女的,彼此各不相同。男女双方并不彼此了解,可是在实际生活中,总是用男人的法律来判断妇女……剧本中那个妻子,到最后竟分辨不出是非来,一方面是由于自然情感,一方面是由于信仰权威,结果使她变得昏聘糊涂而毫无主见了。在今天的社会里,妇女无法保持她自己的本来面目,因为这社会纯粹是男权社会,一切法律都
①加斯纳:《戏剧的主人们》。由男人制定,现行裁判制度总是从男性的观点来裁判妇女的行为。那位妻子曾经冒名签字,自己觉得很骄傲;她做这件事是为了爱她的丈夫,要救他的性命。可是她的丈夫只知道保全那庸俗的个人名誉,反而拥护法律,用男性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精神上的冲突,她因为信仰权威而感到压迫和困惑。从此对于自己抚养子女的道德上的权利和能力失了信心,极端痛苦。现代社会中的母亲,像有些昆虫一样,在尽了繁殖种族的责任以后,就悄然走开,默然死去了。爱生命、爱故居、爱丈夫、爱子女、爱家庭。屡次三番要摆脱掉她的那种思想,突然又感到忧惧和恐怖。她必须独自忍受一切。惨局来到,无可避免。灰心绝望,内心冲突而至毁灭。”①这是易卜生《玩偶之家》的最早的构思。他确定了主题思想、主要人物(丈夫和妻子)和他们之间的社会性的生活矛盾(男权思想和妇女独立自主思想之间的矛盾)的范围之后,才进行戏剧冲突的艺术处理,他虚构了娜拉代父签字向律师柯洛克斯泰借钱的情节,为了使戏剧冲突更尖锐更集中,他把柯洛克斯泰放在她丈夫将要去做经理的银行里当一名小职员,又把他写成是丈夫在大学里的老同学。他还虚构了林丹夫人作为娜拉的老同学,同时又是柯洛克斯泰的老情人,使戏剧冲突深刻化、尖锐化、复杂化。这样四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所造成的戏剧冲突是比他的女友所遭遇到的不幸情节里的生活矛盾要“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了。摸索主题思想的过程就是概括生活矛盾提炼戏剧冲突的过程。所以,不同的生活面、生活素材、生活矛盾现象,应该提炼出不同的最有典型意义的新鲜的戏剧冲突,不能生搬硬套,不能人云亦云,要有独创性。这和作家的深入生活,认识生活,提高思想水平、艺术水平,敢于独创和善于想象和虚构,是分不开的。
由于生活矛盾的丰富多彩,错综复杂,千头万绪,形形色色的缘故,在我们叙述生活矛盾的时候,不能不用概括抽象的语词,如说这是个人与集体的矛盾,这是先进与落后的矛盾,这是革命与反革命的矛盾等等。因此,生活矛盾归纳起来,主要是两大类:一类是对抗性的阶级或阶层的矛盾冲突,一类是非对抗性的(也有对抗性的)一个阶级或阶层内部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是反映在剧本
①详见《易卜生的工作室》。里的具体的形象的生活矛盾,有具体的特殊的形象的对立人物,有矛盾冲突所产生出来的具体事件和情节。为了使戏剧冲突更尖锐、更强烈、更具有社会意义,人物和情节都须集中起来,本来在生活里三四个人所做的事,现在要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情节事件本来是散漫的,前前后后的,拖延很长时间的,现在要集中在一起发生,要使人物性格鲜明,斗争性强,要使事件情节集中得合情合理,紧张紧凑,必然要作一番艺术的构思和布局,进行缜密安排,逬行大胆的创造和虚构,充分利用艺术手段,尤其是假定性和偶然巧合的因素。这样虚构出来的具体的特殊的戏剧冲突,说不定在真实生活里是找不到的,但实质上符合生活矛盾的真实,因此比生活更真实更典型。戏剧艺术不排斥一些在生活里看来是偶然巧合的因素,但构成戏剧冲突时,却更好更集中地反映出生活的真实。例如《白毛女》是反映地主阶级和农民之间的尖锐生活矛盾的,但剧本的戏剧冲突却必须通过具体的人物和具体的事件来表现的,所以是通过地主黄世仁看中农民杨白劳的闺女喜儿所引起的一场斗争故事来表现的。很显然,这故事里有不少偶然巧合的因素:地主黄世仁看中喜儿貌美,才逼杨白劳还欠租,写卖身契,以致他服毒自杀,喜儿被抢等等情节。如果杨白劳没有女儿,难道就不会受地主压迫了吗?如果黄世仁不看中喜儿就能和杨白劳“和平共处”吗?显然不是的。地主压迫剥削农民的实质在任何情况下不会改变,但有了这一段黄世仁看中喜儿强抢喜儿的情节,把看来是平平淡淡的生活矛盾提高到富于戏剧性、典型性的戏剧冲突。再如易卜生《玩偶之家》,作者广泛概括集中男性社会与妇女争取解放的种种生活矛盾,虚构成富于戏剧性、典型性的具体的戏剧冲突。如果按照生活的真实来看,柯洛克斯泰是海尔茂的老同学、银行里的同事,林丹夫人是柯洛克斯泰的老情人、娜拉的老同学,林丹夫人刚好在圣诞节前夕赶到城里来找工作,都是偶然巧合的。但由于这样的虚构情节,戏剧冲突就更集中、更典型了o很少戏里找不到一点偶然巧合的因素,这是由于艺术概括集中所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尤其在喜剧里,需要更多更大胆的假定性。喜剧往往用极其偶然巧合的因素作出发点,例如闽剧《炼印》是用退职的公差冒充按院大人来做出发点的;楚剧《葛麻》是用土财主马铎要长工葛麻帮他退张大洪的婚事,而张大洪又刚巧是葛麻的表弟,作出发点的;英国喜剧电影《天堂里的笑声》是从荒唐滑稽的遗嘱作出发点的;《百万金镑》是从可笑的两个富翁打赌作出发点的。戏剧冲突是生活矛盾的典型化,在共性中必须有个性,在一般性中必须有特殊性,但目的在于更真实地、更高地、更集中地反映生活矛盾。不理解戏剧冲突是生活矛盾的典型化的人,往往把戏剧冲突理解为生活矛盾的“图解”,用概念式的形象来“图解”生活矛盾,造成公式化概念化的作品,千篇一律,或大同小异。艺术的普遍规律是:用特殊来表现一般,用偶然来表现必然。戏剧冲突是生活矛盾的“那一个”,又是“这一个”O
用许多看来是偶然的其实是必然的、看来是特殊的其实是一般的因素来造成紧张的、强烈的、一触即发的戏剧情境是展开戏剧冲突的必要条件。例如,黄世仁看中喜儿,逼迫杨白劳还租,还不起租,又逼他把女儿卖给黄家——这是《白毛女》展开戏剧冲突的必要的戏剧情境。《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两家几代冤仇的儿女偏偏一见钟情,相互热爱,秘密结婚,造成《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强烈戏剧冲突的悲剧情境。市长安东•安东诺维奇和他的一群官吏把困住在旅馆里的彼得堡小官吏赫列斯达可夫误认为钦差,造成《钦差大臣》的戏剧冲突的喜剧情境。退职公差杨传在回乡的路上偶然听说萧太师强抢民女诬陷好人,又在茶楼上巧会黄卞得知新按使转道完婚一时不能来上任,他才决定假冒按院到任视事,展开了《炼印》的喜剧冲突的戏剧情境。这些情境都带有偶然的特殊的因素,但非如此不能展开戏剧冲突,非如此不能很好地揭示人物的性格,非如此不能深刻地展示生活里的社会矛盾。
生活里的社会矛盾反映在剧本里成为戏剧冲突,可以正面反映,也可以侧面反映,可以直接反映,也可以间接反映;冲突的对立面一般同时出场,作面对面的斗争,也有对立面的一方是明写,另一方是暗写,这暗写的一面虽然不出场或少出场,但观众却处处感到它的存在、它的威胁、它的作用。_般悲剧和正剧是用正面和直接反映的多,例如《奥瑟罗》,正面的奥瑟罗和反面的埃古是面对面作斗争的,我们眼看着阴险毒辣的埃古向正直的奥瑟罗步步进逼,直到最后奥瑟罗完全跌入对方的陷阱而手刃了他最亲爱的苔丝德蒙娜。但也有用侧面的和间接的方法来反映生活矛盾的戏剧冲突的,例如川剧《拉郎配》,它所反映的生活矛盾是封建皇帝向民间征选宫女,引起了杭州全城恐慌,凡百姓家有年轻姑娘的都纷纷强拉青年男子成婚,免得被征入宫,永世不得与家人见面。这是封建王朝与人民之间的矛盾冲突,但反映在戏里却成为有年轻女儿的几家互抢新郎的内部矛盾的喜剧性的戏剧冲突。还有一种间接反映生活矛盾的是写梦境,写鬼神,表面看来是作家的幻想,但实际上深刻地揭露了现实生活的黑暗。例如汤显祖的《牡丹亭》,封建礼教对青年少女束缚得那么严,只许她在妆楼上绣花读书,不许她到后花园去散散心,因此少女怀春只能在梦中会见她幻想的情人,郁郁而死,死后又凭作者幻想,做了鬼才有和情人交往的自由,又幻想死而复活,结成美满姻缘。这是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侧面写和间接写往往比正面写和直接写来得深刻,来得含蓄,容易让作者发挥出多种多样的艺术技巧,挖得深,揭得透;所以好的剧本往往是作者别出心裁地巧妙地用侧面和间接的方法来揭示生活矛盾。《钦差大臣》的作者不但不用真钦差来和市长作正面斗争,并且连那假钦差赫列斯达可夫也不是存心有意来冒充钦差的,而是市长误认为他是钦差,而赫列斯达可夫乐得顺水推舟,将错就错地做起假钦差来To这样比骗子冒充钦差更能把帝俄官场揭露得深刻些,因为骗子存心来假冒,一则容易揭穿(在老奸巨猾的市长面前是骗不过的),二则骗子究竟只代表一小撮坏蛋,不能代表彼得堡更广大的官吏阶层,典型意义就差了。这里作者用了误会的手法,但这误会的偶然因素,却更典型地揭露了帝俄官场的黑暗和腐败。
侧面和间接反映生活矛盾的另一个意义是“从小见大,从微知著”。《守卫在莱茵河上》①一剧,只写美国一个公寓里的房客们之间的纠葛,但就可以看出在希特勒发动世界大战的时候,法西斯分子在世界各地如何猖獗跋扈,危害人民。甬剧《两兄弟》②只写一个农村家庭里的小小纠纷,兄弟二人不睦,但反映出中国农村在合作化运动中两条道路的斗争是如何尖锐。
从这里我们就联想到一个问题:剧本是不是只应该反映生活中的主要矛盾?有人批评一些剧本没有“时代性”,因为它们不反映时代的主要矛盾,而只反映了生活的次要矛盾。当然,戏剧创作应当表现时代的特征,主要反映生活
①美国当代剧作家海尔曼作。
②胡小孩作。里的主要矛盾,但在戏剧冲突里也可以不直接或正面反映生活的主要矛盾,而是通过反映次要矛盾来反映时代的主要矛盾。中国古典戏曲里最富于这种例子;戏剧冲突往往是直接反映生活中的小矛盾,但间接地反映了时代的大矛盾,从内部非对抗性矛盾反映出敌我之间的对抗性矛盾。徽剧《寇准背靴》着力描写的是寇准与杨延昭之间的小小冲突,但实质上反映出当时朝廷上的忠奸两党的你死我活的斗争和内忧外患的时代特征。矛盾的双方,可以同时出场,作面对面的冲突,也可以写一方面根本不出场,但处处意识到它的存在,而并不减弱它应有的力量。例如曹禺的《日出》,是通过买办资产阶级各种各样的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内部矛盾——亦即剧本中的具体戏剧冲突)来揭露旧社会的黑暗腐朽的本质,它写了潘经理和李石清,陈白露和黑三,陈白露和方达生等等矛盾,而更强有力的对方是不出场的金八,他操纵着台上出场的形形色色的人的命运。这些内部矛盾构成了剧本的具体的戏剧冲突。但在这些资产阶级内部矛盾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社会矛盾——就是这些资产阶级的人物(外加金八)和在幕内不出场的打桩的工人们,他们的打桩声就代表着社会上的正面人物,代表着观众头脑中的理想(当然还有不够的地方,但至少作者是有这企图的)。揭发旧社会黑暗的喜剧,如《钦差大臣》、《升官图》、《镀金》等,往往满台都是反面人物,没有正面人物,即使有也不起重要作用,他们在台上表现出来的是反面人物之间的内部矛盾冲突(即反映在戏里的戏剧冲突),而更大的生活矛盾的真正对立面——正面,就是观众头脑里的理想,具体表现为观众的笑声。所以戏剧冲突的双方人物必须在舞台上出现,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斗争,而剧本所暗示的更大的生活矛盾,可能只出现一方面人物,而另一方面人物并不出场,或出场得很少(因此并不构成戏剧冲突对立的一方,例如《拉郎配》里的钦差)。
有人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应该着重写反映人与自然作斗争的戏剧冲突。是的,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生产斗争和科学研究是人与自然作斗争的重要方面。但不能把大自然作为戏剧冲突的对立面。人与大自然的矛盾不能脱离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而独立存在。这是因为一个英雄人物必须和多方面作斗争才能突出他的英雄气概和豪迈精神,才能刻画出生动真实的英雄形象,才对观众有启发和教育意义。如果那英雄人物只单独和自然作斗争,只看见他在机床上辛勤劳动,在与洪水作搏斗,在烈火中抢救妇女和孩子,这样,至多只能看到他的坚强不屈,勇敢果断的精神品质,看不到他的丰富的内心活动和思想动态。只有在他和人作斗争时,才能看到他细致的、深刻的精神面貌,并且在自然的威力和困难面前,不同思想意识的人,不同世界观的人,不同性格的人,就有不同的态度和反应,在这里就自然而然地展开了尖锐斗争;而这英雄人物在和不同思想、不同观点的人作斗争时才展示出丰富多样的精神活动和与众不同的性格和品质;这样的英雄形象才对观众有较深刻较现实的教育意义。
但也有人认为只有“性格对立冲突”才能构成戏剧冲突①。这种看法也是不完全的,片面的。有人就举出一些戏来,里面就找不到“性格对立的冲突”。……可不可以说没有“戏剧冲突”也可以写成戏呢?于是又有人出来解释道:“戏剧冲突……只不过是结构戏剧情节的一种艺术手段。它本身并不包含规定的冲突内容,是只属于艺术形式范畴,不属于艺术内容范畴的概念。”②
把戏剧冲突和生活矛盾完全割裂开来,把戏剧冲突看成纯粹的“艺术手段”,那完全是错误的,因此有人批评这种说法是“形而上学的”。内容和形式是任何事物的两个方面,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戏剧冲突是生活矛盾在剧本中的反映,因此它本身就具有内容(或实质)和形式(或手段)两个方面,冲突的内容或实质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或手段来表现出来。但驳斥上述“形而上学的”论点的那位同志也用“形而上学的”方法硬在《阶级弟兄心连心》这剧本里去找“戏剧冲突”,还说“《阶级弟兄心连心》的戏剧冲突……在于特定场合中共产主义精神高度发扬、资产阶级思想微不足道或无地可容的那种生活本质”③。换句话说:这出戏的戏剧冲突是高度发扬的共产主义精神和微不足道的资产阶级思想之间的矛盾冲突。这句话本身就有毛病:一面是“高度发扬”,一面是“微不足道”的两个对立面,怎么能发生尖锐的矛盾冲突呢?并且剧本里并无丝毫资产阶级思想的痕迹,就是一面明写一面暗写,也该对立得起来,平衡对抗得起来,才能使观众感到戏剧冲突对立的一个方面暗中存在。例如《拉郎配》里皇帝的
①吉佐之:《略谈戏剧冲突冋题》;见《戏剧报》I960年第18期。
②楚平:《不要把生活矛盾和戏剧冲突混淆起来》;见《戏剧报》1961年第6期。
③白坚:《怎样理解戏剧冲突》;见《戏剧报》1961年第6期。
暴力是暗写的,民间用“拉郎配”的方法来反抗是明写的,但在戏逬行的过程中间,我们始终感到皇帝的暴力的存在——这是这出戏的戏剧冲突所反映的重要生活矛盾,而戏剧冲突的具体表现,是三家有姑娘的互抢新郎的民间内部矛盾。换句话说,用具体的内部矛盾所构成的戏剧冲突,来反映生活中皇帝和人民之间的重大的敌对阶级的矛盾。戏剧冲突必须用具体行动在舞台上表现出来,不论它是严重的悲剧或正剧的斗争,或是轻松的比较容易克服的喜剧冲突。但《阶级弟兄心连心》的具体戏剧冲突是什么呢?是克服种种自然的困难,血浆数量不足的困难,交通的困难,黑夜在暴风雨中飞行的困难,但在各方面群众发扬了共产主义高尚的合作精神,不怕困难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终于战胜了自然,达到了目的,完成了任务。这出戏的戏剧冲突明摆着是人战胜自然,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由于这出戏只写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因此人物性格非常简单,不够鲜明突出,没有多方面揭露人物性格一这是这出戏的最大弱点,所以只能说是新闻报道性的活报剧,不能认为是完美的有高度艺术性的优秀剧作。
那么,《抢伞》、《争上十三陵》这一类歌颂新社会,只写先逬人物的剧本的戏剧冲突到底在哪里呢?这一类型的戏里到底有没有戏剧冲突呢?我们肯定说有,因为没有戏剧冲突就不能成为戏。有人说戏剧冲突必须是“人物性格对立的冲突”,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因为用这个公式来衡量悲剧、正剧和一部分喜剧还是正确的,但是有一部分剧本如小型喜剧《抢伞》(越剧)、《争上十三陵》(沪剧),大型喜剧如《样样管》(滑稽戏)等,就无法应用这公式了。在中国古典戏曲里这样的戏很多,如《断桥》、《昭君出塞》,锡剧《双推磨》等,比比皆是。《断桥》里的许仙、白素贞和小青同样恨法海拆散他们的姻缘,同样相爱,同样想言归于好,只是小青最初对许仙有些误会,发了一阵脾气,后来误会解除,也言归于好,难道他们之间有性格对立冲突吗?《样样管》里的先逬工人吴立本和厂党委书记,都是工厂里的先进人物,都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分子,都热切地希望提高厂的产品质量和数量,难道他们之间有性格对立冲突吗?总之,这些戏怎样用性格对立冲突来解释它们呢?
也许有人要问:“一方面说戏剧冲突主要表现为性格冲突是基本上正确的,但一方面又说性格冲突不能解释以上所举的戏的戏剧冲突,那岂不是自相矛盾吗?”是的,这是自相矛盾的。下面我们将深入地讨论这个矛盾,并且着手解决这个矛盾。的确有许多的戏可以用性格冲突来解释,因为对立人物的对立性格是相当明显的,例如一方面是穷凶极恶的反动统治阶级的典型人物,另一方面是被压迫的进行反抗的英雄人民,或者一方面是资产阶级思想的代表人物,另一方面是无产阶级思想的代表人物,或者一方面是落后的人物,另一方面是先进的人物,这些对立性格的人物发生面对面的冲突构成戏剧冲突,这是很明显的。但构成戏剧冲突的对立人物并不限于以上三种类型,像上面所举的剧本中人物就不在以上三种类型的范围之内。因此用“性格冲突”或“性格对立冲突”来解释戏剧冲突,不但不够全面,并且过于笼统,对戏剧创作者不能起实际指导作用。许多创作者在生活中找不到“性格对立冲突”而感到苦闷,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在风起云涌的新人新事面前,在一片欣欣向荣阳光满地的景象面前,不知如何反映在他的剧本里构成“性格对立”或性格正反对峙的戏剧冲突而感到棘手。
为了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把“性格”一词作一番科学的研究。“性格”就广义而言,在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现代科学)上一般称为“个性”或“人格”。“个性”里包括哪些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各派心理学家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就最新的心理学派来说,有的主张个性包括气质、能力和天资、性格(狭义的)、理智、兴趣五个方面①,有的主张包括兴趣、能力、气质和性格四个方面②,还有主张除气质、兴趣、能力、性格(狭义的)四方面外,再加需要和信念两方面③。我们不打算在这儿讨论这个问题,但这说明性格(广义的)或称个性中包括许多方面,而这些方面,在我们文艺创作者来说都是我们创造人物形象所必须注意的几个方面;我们所谓“性格”就是心理学上的“个性”,或称为“广义的性格”④。它包括气质、能力、性格(狭义的)、理智、兴趣等,这些心理特征都具有稳定性。这些稳定的心理特征通过下列三种心理活动过程而得以
①尼•德•列维托夫:《性格心理学问题》第1章。
②柯尼洛尼等:《高等心理学》第4编。
③见《辞海》试行本第7分册第44页。
④柯尼洛尼等:《高等心理学》第4编。表征,这三种心理活动过程:即认识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而其中最主要的是意志过程,它在认识过程的加深中带动情绪过程一同前进。意志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自觉地确定目的并力求其实现的心理过程。它从最初的憧憬(或称意向)、愿望、欲望、志向进展到决心,有了决心才开始行动。性格是稳定的,而意志是运动的。所以小说以描写稳定的性格为主要任务,而戏剧以表达意志为主要任务。意志总是在同困难作斗争的过程中获得锻炼而不断增强的。意志总表现在一定的行动中。意志所以又称为意志动作或意志行动。意志行动包括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两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心理过程。意志行动分简单和复杂两种。在复杂意志行动采取决定时,对行动目的和方法的选择可能产生种种顾虑和内心矛盾,这反映在戏剧里就成为复杂的内心冲突。意志的强弱表现在能否贯彻他已定的原则,通过思想斗争做出决定。在执行决定时可能由于知识经验的缺乏,行动本身的艰苦和意外发生的障碍而产生种种主观和客观困难,反映在戏里就是外部冲突和内心冲突相结合的戏剧冲突的主要内容。意志的强弱表现在能否克服种种困难,力求达到预定目的。人的意志行动受社会条件的制约,凡违反生活客观规律或历史发展规律的意志冲突,必然达不到他所既定的目的而以悲剧告终;凡掌握客观规律、坚定不移地为既定目的而奋斗,克服主客观困难,必然达到意志的目的而取得胜利。优良的意志品质表现在坚持原则、当机立断、勇敢坚毅、克己自制等方面。
由此可见,性格和意志是有区别的,但又有密切联系的。性格是稳定的,意志是行动的。性格本身不能发生冲突,例如资本家和工人的性格有显著的不同,在利害关系暂时稳定的状态下,他们表面上是无从发生冲突的。但当资本家通过某些具体手段压迫工人时,也就是说,当资本家执行压迫工人的意志时,工人便起来反抗,反抗就是意志的表现。性格在意志的表现过程中揭露出来。所以戏剧冲突与其说是“性格冲突”或“性格对立冲突”,不如说戏剧冲突是意志的冲突,凡人们在伸展自己的意志时才能发生各种各样的冲突,在自己的意志酝酿和形成的过程中发生自我内心冲突,在执行意志时便和别人发生意志的外部冲突,并且在与别人意志发生冲突的过程中自己的意志还会发生变化或加强而引起一系列的内心冲突。
所谓性格(狭义的)是指人物在对人、对事、对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各人性格特点表现出各人不同的精神面貌,主要包括世界观——这是性格的基础——理想、情绪、高等感情(道德的、理智的和审美的),有的连理智和兴趣也包括在内。应当指出的是也有一些心理学家把意志看成性格(狭义的)的一部分,那么性格中的稳定部分称为性格的“倾向性”,而那运动部分称为性格的意志部分。下面简要的予以阐述:“倾向性”包括世界观、注意、兴趣、理想、情感、高级情感等①,是性格的稳定部分,是性格的基本特征。世界观是对于自然和社会的各种观点的总和,它是倾向性的基础,是一种信念,是影响一个人的活动的内在因素,因此,它是性格的基础。注意也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倾向性;无论无意的注意或有意的注意,都是倾向性的特征。人的兴趣是倾向性的最普遍形式之一,是对于种种对象和生活现象一种充满情绪色调的态度,表现在力图认识并掌握这些对象和现象的意向上。兴趣会引起行动的愿望,借以实现他的兴趣。兴趣是和意志一脉相通的。崇高的兴趣就是一个人的理想,理想是一个人的指路明灯。随着兴趣和理想而来的是情感;情感是一个人对于现实表现出积极的鲜明的态度,当一个人将某种意向上升为意志而采取具体行动时,感情也就上升为热情,而成为“一个人努力达到自己目标的一种积极的力量”。(马克思)②情感或热情是倾向性的重要形式之一,正如列宁说:"……如果没有'人的情绪',人就不会,而且也不可能去寻求真理。”③人还有高级情感,亦即道德的情感、理智的情感和审美的情感,都是倾向性的表现形式。倾向性是有鲜明的阶级性的。
现在谈谈性格(狭义的)的运动部分——意志。意志是反映社会需要的心理活动的一方面,表现在自觉地提出行动的目的上,表现在达到这一目的的坚决性或决心上,而且表现在为了克服那些阻碍目的实现的障碍所必须的积极性、组织性和刚毅性上。人具有动物所没有的第二信号系统;人的优越性不仅表现在思维方面,而且表现在意志方面,表现在制订计划、原则和守则来指导并
①尼•德•列维托夫:《性格心理学问题》。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③《列宁全集》第20卷。调节其行为方面。意志活动始终是一种自觉的和有一定目的的活动。人的一切劳动就是这种活动的榜样。马克思说:“蜘蛛的工作,与织工的工作相类似;在蜂房的建筑上,蜜蜂的本事曾使许多以建筑为业的人惭愧。但是最拙劣的建筑师都比最巧妙的蜜蜂更优越的,是建筑师在蜂蜡建筑的蜂房以前,已经在他脑筋中把它构成了。劳动过程终末时取得的结果,已经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存在于劳动者的观念中,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了。他不仅引起自然物一种形态变化,同时还在自然物中实现他的目的。他知道他的目的,并以这个目的,当作法则,来规定他的活动样式和方法,并使他的意志,从属于这个目的。”①在阶级社会中,和倾向性一样,意识和意志——即自觉的和有一定目的的心理活动——都是带有阶级性的。反映在戏剧里的人物的意志是和思考的活动以及情感不断地联系着的。人的意志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心理活动。在意志形成过程中并在下决心开始行动之前,我们_定先思考的确要做什么,如何去做,为什么必须这样做,做了后果如何;根据思考出来的目的、方法、步骤和可能的结果,预订计划。在执行的过程中,遇到新的困难,还要订出克服困难的方法,下决心克服新困难,不断修订计划。没有思维的参加,意志的动作便可能失掉了意识性,就是说,不成其为意志的动作了。意志和感情也是紧密联系着的。如果某一件事只属于理智的范围,而不涉及我们的感情时,这件事就不能影响我们的意志。例如,计算数学题目是一个纯粹理智的活动,不涉及意志,但当计算发生困难时,而算不出来将影响到明天的考试,或者影响到一项工程设计的成败,于是感情就起来了,下决心钻研,克服一切困难,坚决要把它算出来,意志就开始活动To当感情抓住我们的时候,这情感便时常成为强而有力的实现这种或那种行为的刺激了。意志力的强弱是和情感的强弱成正比例的。尤其在剧本中主人公的意志一定带有丰富而强烈的感情。
总而言之,性格与意志不论作为个性下面两个不同的组成要素或在性格中又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成分,是有显著区别的,虽然它们是在个性之下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相互推动,相互渗透的。在戏剧的人物性格冲突中主要是人物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之间的意志冲突,而不是指单纯的性格冲突,因为性格而不通过意志是冲突不起来的。
用“性格冲突”或“性格对立冲突”所无法解释的几个戏,如上面提到的《抢伞》、《争上十三陵》、《样样管》、《昭君出塞》等戏,如果用“人物意志冲突”来解释,就很轻而易举了o……《拔兰花》里的蔡根发和王凤霞的意志冲突也是很清楚的:蔡根发一上场就怒气冲天,一心到谢家宅来质问王凤霞为什么突然变心,向她要回那朵定情的白兰花,而王凤霞也是一肚子的怨气,要是碰到他,也要责问他为什么变心。蔡根发的拔兰花、摔兰花、踏兰花,到最后再在窗口替她插兰花,都是用来表示他的意志的;王凤霞的拾兰花、珍惜兰花、送回兰花、最后收回兰花,也清楚地表示了她的意志和意志的转变。他们的意志是通过误会表达出来,误会消除,言归于好,意志冲突也就消失了。在两人意志的冲突中,充分揭示了封建婚姻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迷信算命不知害得多少青年男女失去了幸福的生活。《双下山》里的小和尚和小尼姑的意志冲突是内心冲突和礼教隔阂所造成的外部冲突所构成的。两人在内心中都有佛门子弟不能随便和异性交往和他们追求幸福的愿望的冲突。小和尚克服了内心冲突后便向小尼姑攀谈起来;但小尼姑由于腼腆和礼教隔阂,则处处躲避他,拒绝他,但等小和尚假意离去,小尼姑又懊悔起来,说出了内心的愿望,于是小和尚突然出现在她面前,隔阂消失,意志统一,戏就结束了。《昭君出塞》里更没有人物性格冲突可言了。昭君、王龙和马夫都没有任何性格冲突或意志冲突。这出戏的意志冲突完全是昭君的内心意志冲突。她一方面为解救国家于外患之厄,救人民于兵戎之祸,而决心和番。但另一方面却又眷恋祖国、家乡、父母而不愿去和番,于是她在和番的路上触景生情,勾起了她一系列的内心意志冲突而成为一出好戏。
戏剧冲突主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意志冲突这一论点在戏剧理论里早已有之,不过一直不太引人注意罢了。亚理斯多德在《诗学》第六章里就曾写过:“一段话如果一点不表示说话人的好恶,则其中没有'性格'。"布轮退耳一再在《戏剧规律》里强调“人的自觉意志的冲突”。①他强调“人的自觉意志”是戏剧的
①参阅本章第一节关于布轮退耳《戏剧规律》的阐述。主要动力,因此在剧本里的主人公必须是坚强的、刚毅不屈的、坚持到底的、主动的、意志坚定不移的。他最后肯定“自觉意志的冲突”就是戏剧的基本规律。别林斯基也说过:“只有在矛盾与和解中,意志和责任以及心灵憧憬的斗争中,胜利或失败中,才有生活……”①德国戏剧理论批评家佛雷塔格说:“戏剧通过人物的语言、声调和态度,在动作中,表现人的某种观念突然形成情欲,并且变为行动时所经历的心灵过程,以及表现人被自己和别人的行动所激发的心灵深刻的情感。”②别林斯基和佛雷塔格所谓“心灵憧憬”、“情欲”就是人物的意向和意志,与布轮退耳不谋而合。高尔基说得更明确:“戏剧要求的是动作,是主人公的主动积极,是强烈的情感,迅速的感受和鲜明的词句。如果戏剧中没有这些东西,那就不成其为戏剧了。……可以说,除了文学的才能以外,戏剧还要求有造成愿望或意图的冲突的巨大本领,要求有用不能反驳的逻辑来迅速解决这些冲突的本领,而且指导这个逻辑的,并不是作者的随意任性,而是事实、人物性格和情感本身的力量。”③高尔基所说的“愿望或意图的冲突”就是意志的冲突。
不过,两个人发生意志冲突,一般总是从性格对立或差异上来的,这在悲剧和正剧里阶级对立或阶级思想对立所造成的意志冲突是容易理解的。在喜剧里的意志冲突可以由于性格对立,或仅仅由于性格差异,而这个差异是由于认识有高低,或由于误会以及其他原因造成的。例如《样样管》里吴立本与厂党委书记都是先进人物,但他们两人的思想认识还有差异,吴立本三天三夜不睡觉的干劲固然很足,但不顾劳逸结合,在思想上是有缺点的;而厂党委书记强迫他去休息是完全正确的,所以他们两人在思想认识上还有差别,造成很好的意志冲突。《抢伞》和《争上十三陵》的意志冲突是由于双方争夺同一样东西,但双方争夺的目的是一致的,所以性格上没有多大差异。没有性格差异的意志冲突,虽然能构成戏,但性格刻画却是非常单薄,因此戏也就比较单薄了。
总之,人物之间的意志冲突是戏剧冲突最具体的表现,是一切冲突中最富
①《别林斯基选集》。
②佛雷塔格:《戏剧技巧》。
③《高尔基文学书简》;见《人民日报》1961年2月8日第4版。于戏剧性的冲突。人是有阶级性的,属于不同的阶级或阶层,所以他的意志或多或少是代表他的阶级或阶层利益的。就是在同一阶级或阶层内也可能在某一方面表现不同阶级思想的对立。所以人与人之间的意志冲突也是社会阶级矛盾冲突的具体表现。敌对阶级的人物的意志冲突当然代表着两个阶级利益或阶级意识形态的尖锐冲突,就是同一先进阶级的两个人物的意志,由于思想观点不同,先逬与落后的差别,或者仅仅是工作方式方法的不同,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或者甚至于仅仅是由于一时误会,也能发生尖锐的意志冲突。这种种的意志冲突就能构成各种各样的戏剧冲突。有人反对布轮退耳的“自觉意志的伸展”的说法,认为这是19世纪极端个人主义学说在戏剧理论中的反映,我是不能同意的。当然过分强调个人意志是不对的,但剧本中主人公代表他的阶级或阶层的意志和另一个代表另一个阶级或阶层的意志,或同一个阶级或阶层的不同意志的人发生冲突,是不可否定的生活真实,就是在将来共产主义社会里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意志冲突。因此把人物的意志冲突作为戏剧冲突的基础和主要内容,我认为这个公式(如需要把它作为公式的话)可以放之任何古今中外的剧本而皆准,不论是古典剧作,或是新型的社会主义喜剧。一切好的剧本,不论悲剧、正剧、喜剧、闹剧,都有主人公和对立人物的鲜明的意志斗争。例如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为了免除城邦的灾难,坚决追究杀死拉伊俄斯的凶手,追根究底,不达目的不肯罢休;他跟克瑞翁争吵,跟先知忒瑞西阿斯争吵,跟他的母亲和妻子伊俄卡斯忒争吵,甚至伊俄卡斯忒给了他严厉的警告,俄狄浦斯后来也意识到自己有嫌疑,但他义无反顾,不惜任何代价,穷追到底。这样坚强的意志造成俄狄浦斯莫大的悲剧。再以莎士比亚的《麦克佩斯》为例:麦克佩斯在杀死国王的时候,有些犹豫,但等一登王位,他坚决地清除异己,不惜斩草除根,以保住自己已得的地位,他谋害老王留下来的几个儿子,杀死他最亲信的大臣庞柯和他的儿子,于是众叛亲离,他手下的大臣纷纷逃往国外,直到兵临城下,眼看江山不保,他还坚持战斗,直到被杀身亡。再举吉•菲格莱德的《伊索》作例子:《伊索》之所以写得好,不仅是因为伊索这人物形象鲜明突出,而且他的争取自由的意志非常坚决,并且剧中所有人物都有明确的意志表现,所以戏剧性特别强,戏剧冲突尖锐而又丰富。伊索追求自由的坚决意志是非常突
出的,他不要金银财宝,不要舒适的生活,不接受克列娅对他热烈真挚的爱情,不愿重做奴隶来逃避死亡,而情愿为做自由人而死。哲学家克桑弗一心追求财富和地位。克列娅,克桑弗的妻子一心追求理想的爱情。女奴梅丽塔只想做克桑弗的妻子,黑奴阿比西尼亚只求生存,不知其他。各人有各人不同的意愿,各自努力去达到各自的目的,交错纠缠在一起构成丰富多彩复杂多样的戏剧冲突。其他,《烈火红心》里许国清突破种种困难坚持到底要制成新产品电偶管,《英雄万岁》里曾国光营长忍受饥渴坚守坑道直到胜利,《胆剑篇》里勾践忍辱负重坚持复国雪耻,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等人物的坚强意志,都自始至终贯穿在剧本里构成统一的深刻的戏剧冲突。喜剧主要人物的意志斗争,虽然不及悲剧或正剧那样严重和尖锐,但剧作者往往用误会、巧合、蒙骗、伪装等等艺术手段来加强意志的斗争,造成一时紧张的戏剧冲突。例如《炼印》里杨传假扮按院来和贪官豪绅作斗争,杨传的意志是坚定的,冒着生命的危险去斗争。又如蔘剧《三家福》里的教书先生,他的倾囊相助的慷慨行为和救人于绝境的坚定意志是十分感动人的,他宁愿自己挨饿,宁愿忍受妻子的责备,宁愿去冒险偷窃别人的山芋来充饥;为了加强戏剧冲突,剧作者制造了一系列的误会。
由此可见,在舞台上必须通过自觉意志来表达性格多方面的特征,因为舞台上的表演是以行动为主,而行动是意志的产物。没有意志的人是谈不上行动的。舞台上人物的一举一动必须有它明确的目的性,也就是以表现人物意志所构成的行动为它的主要内容。在小说里我们可以用很大篇幅来描写一个人躺在床上作种种幻想、回忆,或思考;这样的人物描写在舞台上是无法表现的。舞台上的人物可以有丰富的内心活动,但这内心活动也必须用动作(形体动作或语言动作)表现出来。所以人与人之间的意志冲突是戏剧冲突的主要内容。人与人之间的意志冲突包括正反面人物之间的意志冲突,也包括正面人物之间或反面人物之间的意志冲突。只要意志发生冲突就能构成戏。
也许有人要问:“只要意志发生冲突就能构成戏”,那么一切无谓的争吵或毫无意义的意志冲突都能构成戏吗?这与“无冲突论”又有什么区别呢?是的,一切毫无意义的意志冲突都不是好的戏剧冲突。一切人物的意志冲突必须与剧本的主题思想密切结合起来。表面看来没有什么意义的意志冲突也可能反映出社会生活中的主要矛盾。人物意志冲突要能体现重要社会矛盾的,反映生活重大问题的,才有构成好的戏剧冲突的价值。没有社会意义的意志矛盾所构成的戏剧冲突,我们是反对的。
纯粹外部冲突而没有内心冲突的戏也不能构成很有意义的戏剧冲突。例如外国电影中常常出现的警察追捕强盗的紧张惊险镜头,又如戏曲舞台上为武打而武打的戏(也许能表现精彩的武术和绝招),不可能深刻地表现人物的意志冲突。纯理性的(例如逻辑思维的)辩论也不能表达意志冲突,例如在舞台上开辩论会,说理斗争,针锋相对,看来矛盾冲突很尖锐,但没有行动,实质上也不能表现丰富的深刻的意志冲突。斗嘴说俏皮话的噱头,如果与主题思想无关,与表达人物性格无关,虽然也能引人发笑,但不能表现人物的意志冲突,也不能构成戏剧冲突。以上似是而非多种多样的所谓“戏剧冲突”可以用有无社会意义来衡量它的价值。
戏剧冲突的严重性有各种程度上的差别,有极其严重的,也有极其轻松的。其严重性的程度取决于三个条件:一,戏剧冲突本身是否严重;二,剧作者对这冲突的态度;三,主要人物对这冲突的态度。当然,这三者之中,以第一条件为主,以第二、第三条件为副。最严重的戏剧冲突是反映敌对阶级或阶层的你死我活的生活矛盾,如《哈姆雷特》里王子哈姆雷特和他叔父劳迪斯之间的冲突,《奥瑟罗》里奥瑟罗和埃古之间的冲突,《窦娥冤》里窦娥和张驴儿之间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的双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一方面是社会基础雄厚,力量强大,另一方面虽然属于正义的一方,并且竭尽全力逬行顽抗,但力量悬殊,结果必然以死亡或失败告终。这种类型的冲突造成悲剧。如果冲突双方势均力敌,高下难分,主人公可以战胜对方,也可能失败。这种冲突一般造成正剧(或称壮剧),如《玩偶之家》、《十五贯》、《胆剑篇》等。正剧的风格一般像悲剧一样的严肃,但与悲剧不同的地方在悲剧必然以死亡或绝对失败告终,这是不可避免的;而正剧则可胜可败,即败亦不至于到非死不可的地步。势均力敌的戏剧冲突也可能写成喜剧,那得看第二、第三两个条件,即剧作者和主人公对这种冲突的态度如何。如果剧作者和主人公(两者一般是一致的)以比较轻松的或乐观的(或称为喜剧的)态度,藐视当前的阻碍和困难,那么,也可以写成喜剧。例如《炼印》的戏剧冲突以其实质来说是反映贪官豪绅和人民之间的冲突,在封建时代这种冲突占上风的总是贪官豪绅,人民失败的成分多,成功的成分少,但剧作者却用假冒按院大人的喜剧情节来和贪官豪绅作斗争,并且主人公杨传采取藐视对方,从容应付的轻松态度,就造成了喜剧的戏剧冲突。又如关汉卿的《望江亭》也是一样,按其冲突的实质来说是杨衙内有权、有势,可以随意摆布白士中和谭记儿,但谭记儿聪明过人,胆识超群,有把握地假扮渔家女去杨衙内船上窃取圣旨,反败为胜;这是剧作者和女主人公把这你死我活严重的戏剧冲突轻松化了,化成喜剧的戏剧冲突。再如京剧《群英会》里的《草船借箭》,周瑜要诸葛亮在一个月时间内造十万支狼牙箭,诸葛亮明知周瑜想借此来杀害他,但风趣幽默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反而自愿在三天内交箭,并立下了军令状。按这戏剧冲突的实质来说,是你死我活的斗争,但诸葛亮的喜剧性格把悲剧转化为喜剧了。如果戏剧冲突不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冲突本身并不十分严重,或主人公很有把握克服当前的阻碍,或冲突本来相当严重,但作者用巧妙的情节安排,轻轻松松地把它解决了,或冲突本来微不足道,但作者用喜剧的艺术手段,如误会、乔装等,造成一时的紧张,但等真相一揭穿,冲突就解决了……这一切都能构成轻松的喜剧,如《救风尘》、《打金枝》、《寇准背靴》、《墙头记》、《弄巧成拙》、《无事生非》、《威尼斯商人》、《悭吝人》、《伪君子》、《费加洛的婚礼》等都是。还有一种更轻松的喜剧(有的是闹剧,或小型歌舞剧),戏剧冲突的实质看来,有的比较严重,是意识形态或习惯势力之间的对立冲突,是先进与落后的冲突,但有的却并不严重,只是生活矛盾中一些小波折,而就其戏剧冲突的形式来看,却往往是用误会、巧合、假装(如装病)、开玩笑等人为的方法来制造一些冲突,并且有意志冲突的双方不一定是敌对阶级或阶层,而同样是善良的,先逬的,或同样是落后的,或有缺点可以批评的,如《评雪辨踪》、《秋江》、《张三借靴》、《香萝帕》、《抢伞》、《争上十三陵》……戏剧冲突虽然是轻松的,但它反映的生活矛盾可能是严重的,或重要的。如果戏剧冲突轻松,而所反映的生活矛盾极不重要或没有什么现实教育意义,那么这出戏可能有娱乐性,但思想性一定不高。思想水平高的喜剧一般是戏剧冲突虽然是轻松的,但所反映的生活矛盾却是严重的,重要的,或有深刻的现实教育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