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好新英雄形象是创作现代剧的关键问题,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周扬同志说过:塑造当前千千万万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新英雄形象是文艺界最崇高的任务。这是我们戏剧工作者最崇高的任务,建国十四年来,我们在话剧和戏曲里写了不少现代剧,塑造出不少光辉的新英雄形象。我们的成绩虽然是巨大的,但比之我国实际生活中千千万万的新英雄人物,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却远远落在现实的后面。有些现代剧中的英雄人物还塑造得不高,有的还是干巴巴的,公式概念的,只有轮廓没有血肉,不生动,不具体,不能感动人教育人。这不仅是理论认识问题,而主要是艺术实践问题。理论认识搞清楚了,不一定就能塑造出生动鲜明的英雄形象来,但理论可以帮助实践,可以让初学写作的人少走一些弯路。并且这问题不是一下子就能完全解决。我在下面只提几点参考性意见。
在提出塑造新英雄人物的具体意见以前,我认为有必要先提出一个共同的根本的前提:即作者对他描写的英雄人物首先必须有满腔革命的热情,要热爱这些英雄人物。这是个先决条件。茅盾同志说得好:作家“对于他们(新英雄人物)还缺乏一种衷心热爱的感情,因而在描写他们的时候,仍然不免用自己主观的概念去代替,或者用一种东补西贴的方法去描写,结果英雄人物丧失了生活的光彩,成为毫无生命的形象。”①由于对这些新英雄人物热爱得不够,就会影响他在生活中观察、体会、研究、分析的深度和广度。这位作家也许在生活中耽搁了很长时间,搜集了许许多多关于英雄事迹的资料,辛辛苦苦做了许多工作,但对他们的性格仍然理解得不深不透,对他们的精神面貌和内在生活认识得模模糊糊,于是不能不用主观概念去代替,创造出概念的抽象的人物。也许有人说这是由于他们深入生活不够,由于观察、体会人物的方式方法还不够完善,写作技巧上还不熟练•…“这些话是正确的,但根本问题是缺乏政治热情。当我们对新生事物、对新英雄人物有了沸腾的热情之后,我们就能深入生活,就能看到即使是萌芽状态的新生事物,就肯下功夫去观察、体验、分析、研究新的英雄人物,因此就能看到人物性格的全面和本质。我们掌握了这前提之后,再来谈谈具体的几点意见:
(一)在许多剧本里英雄人物或党委书记往往说一般正确的话多于具体的行动。正确的话当然也能表达有正确思想的人物性格,但话无论讲得如何精辟,必须伴随着正确的行动才能给人深刻的印象,才能感动人。问题在于英雄人物或党委书记更需要有具体行动。剧作者必须善于选择有性格特征的行动或细节来作为描绘英雄人物或党委书记的主要手段。例如,《枯木逢春》的作者选择罗舜德(防疫站长和党的领导干部)挑担上场、挑担下场这一行动来表达他的性格是非常成功的。这一行动看来非常平凡和简单,但富于性格特征,观众一见就了解这位党的领导干部的艰苦朴素的作风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贵品质。在全剧这行动重复了三次,但给观众留下一次比一次更深的印象。又如《降龙伏虎》里的邢书记,他冒险过河探察矿藏和地形这一行动,清楚地说明他的有远见、不辞辛苦和艰险,身先士卒的崇高品质。新的英雄人物或党的领导在剧本里必须安排有性格特征的行动和细节,越多越好。
①茅盾:《新的现实和新的任务》;见《人民文学》1953年11月号。
(二)必须把英雄人物放在矛盾冲突的尖端来描绘他们,才能最充分地表达出他们的崇高的思想品质。“疾风知劲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这是生活的规律,也是戏剧里的重要法则。有人经得住考验,有人经不住考验,才显出他的伟大或渺小,先进或落后。例如《刘胡兰》里刘胡兰在敌人钏刀前毫无畏惧,才显出她对党对革命事业忠贞不渝。《东进序曲》里陈秉光在敌人司令部里十几根手枪对准他,他面不改色,侃侃而谈,才显出他的英雄气概。《红旗谱》里的朱老巩在抡起大刀保护铜钟和冯兰池拼个你死我活的时候,才显出他的刚强不屈的性格。《英雄万岁》里的曾国光,在坑道里守了那么多日子,水早都喝光了,渴得舌焦唇裂,头晕眼花,有些战士受不住了,要求冲出去拼死,而曾国光虽然身受枪伤,发高烧,但他咬紧牙齿,克制自己,仍然谈笑风生,鼓励大家坚持下去,显示出他与众不同的顽强勇敢的英雄本质和高度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曾国光的英雄性格就在这场与敌人最尖锐的斗争中充分揭示出来了。
(三)写当代新英雄人物的形象时,必须写好他同党和群众的关系。他是群众中的一员,是群众的代表,决不是脱离群众的个人主义的英雄好汉。他在群众中当然比较突出,走在群众前面,领导群众,为群众所拥护、推崇和作为榜样来看待,他之所以比一般群众高出一头,主要由于他时时刻刻走群众路线,依靠群众,吸取群众的智慧,再综合分析群众的智慧提高一步,根据群众的利益办事,忠心耿耿地为群众工作。他如果一旦脱离了群众,违背了群众的利益和意志,自恃聪明,独断独行,他就不再是当代的新英雄人物和群众的领导者了。还有,他也一时一刻不能离开党的领导;他是党的政策、方针和措施的执行者,他在群众中最先响应党的号召,贯彻党的意图,宣传党的政策,维护党的利益,而党的利益就是极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在一切损害党和反对党的人和事面前,他永远是党的最勇敢最坚强的战士。当然,单单写好新英雄人物同党和群众的关系是不够的,还须写好他性格中的其他方面,但至少写好了这一面,就写好了新英雄人物形象极其重要的一面。《槐树庄》里的郭大娘、《万水千山》里的李有国、《烈火红心》里的许国清、《敢想敢做的人》里的张英杰、《英雄万岁》里的曾国光、《红色宣传员》里的李善子、《远方青年》里的沙特克、《降龙伏虎》里的邢书记、《第二个春天》里的冯涛等新英雄形象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作者写好了他们
同党和群众的关系。
(四)我们要写出比现实生活中已有的英雄人物更理想的人物。新英雄人物必须符合生活实际,不能脱离实际凭空理想化,但又要比实际存在的更高一些,更理想一些。实际与理想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最光辉的新英雄形象。有一位作家谈到他和农民一道看了两部农村影片,其中之一是《李双双》。看完之后,农民说这两部影片农民都愿意看,但是更喜爱《李双双》。为什么呢?农民们说:“后一部影片(指另一部农村片)中的人物他们天天在村里头见到,但又没啥子新鲜,所以,看起来就没有啥子味道了;像李双双这样的人物,他们在村子里头虽然见过,但是比他们周围那些妇女硬是要强一手,农民从李双双身上看到了新鲜的东西,因此看起来就有味道了嘛!”这些话虽然很朴素、简单,但却深刻地表明了他们对艺术作品的正确要求。这“硬强一手”是比实际生活中所有的更理想,是目前还在萌芽状态中的新鲜的新生事物。李双双这人物是农村中可以找到的,但又比一般农村妇女更高些,更理想些,她的性格中具有共产主义萌芽状态的高贵品质,因此人们觉得她又真实又新鲜了o毛泽东同志主张我们运用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就是要我们创造出比实际生活中的先进人物“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的新英雄人物形象。
(五)其他,必须把新英雄人物的性格写得丰满,多方面表现他的性格,写他的性格的成长和变化,充分利用个性语言来表达英雄性格等,在前面谈一般人物塑造时已谈过,不在这儿多讲了。
总之,写新英雄人物最忌从概念出发,从抽象的条条出发,从凭空理想出发;或是只模仿别人怎么写,学时髦,依样画葫芦地照搬,只怕“歪曲英雄形象”,不敢创造。我们必须从具体人物出发,加以综合提高,加以理想化,大胆想象,大胆创造,但又不能脱离生活,脱离实际。
还有一个问题,即一个剧本中人物的多少问题,我在这儿简单地谈一谈。没有经验的剧作者往往写得人物过多,甚至于有时满台都是人。人物的多少当然应当根据剧情的需要来规定,写帝王将相的历史剧,人物必然较多,写家庭琐事的剧本,人物必然较少。但总的原则是尽量减少剧中人物的“编制”,宁少毋
多。人物集中则戏也集中深入,人物性格也可以刻画得更细致周密。
戏曲由于写意,上场人物一般比话剧要少,除了必要的两三个主要角色之外,不允许有闲人上场。与戏无关的群众一概不出场,例如《乌龙院》宋江在大街上行走,听见街上的人说长道短,这些群众就不出场,宋江向群众问话,群众只在幕后应场。必要的群众就用龙套,四个龙套代表成千上万的兵士,或用三四个杂扮代表街坊,如《十五贯》里油葫芦的邻居。话剧由于写实,上场人物一般比戏曲要多,尤其造成环境气氛的点缀人物,在话剧里是必不可少的。在戏曲演出中酒肆茶馆里只有主要角色在饮酒喝茶,不需要外加几个与戏无关的酒客茶客;但在话剧里,必须创造真实气氛,除主角外,还须有必要的酒客茶客在场,但他们可能在戏进行中间一个个暗暗退场,只剩下主角在台上。我认为这两种不同风格的戏剧形式,不必强同起来:话剧不一定要学戏曲,戏曲更不应学话剧。但戏曲上场人物经济,这种精神话剧应当向戏曲学习。
一般而论,目前创作的话剧,其上场人物总是太多,不是太少;戏曲方面的新创作(尤其现代剧)上场人物过多是很大的毛病。贝克说过:“剧本重写常常是,并且应当是,无用人物的屠杀,不需要的人别让他们出场。”①因为一出场,你就得让他讲话,讲话就占夺了主要人物的时间和注意。多余的人物最容易出现于戏的开场说明里,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些人物出现在第一幕里,说明作用完成之后,从此就不见了。出场的人物,尤其是比较重要的人物,最好能贯串到底,有始有终。但也不能勉强,该退场的应该让他退场。人物出场退场主要服从两个原则:一是要自然,一是要起作用。在最后一二幕里出现比较重要的人物也是不够好的,观众对这些新人物不了解,就会影响他们对戏的进展的兴趣,因为这些很晚才出场的比较重要人物总是为了情节的需要才增加进去的,这样可能损坏戏的完整性,也增加了剧情发展的人为的痕迹。
在话剧里出现大的群众场面是常有的事,要注意在群众中应当有代表人物,让他一人发言,让他在群众中较为突出。当然这代表不一定是群众推举的代表,而是作者心目中的代表人物。切忌把群众写得个个有个性特征,花许多笔墨在他们身上,让他们一个个说话,占了很大篇幅。群众人物以少为原则,经常出场说话、行动的最好只规定一两人。
戏进展缓慢,戏散而不集中,仔细检査起来,是由于戏中人物过多。剧作者应善于精简剧中人物,越精简越好,要使戏里没有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物。既要经济,又要自然,这是剧中人物多少的最高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