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黄群2025-10-21 17:366,890

从安史之乱开始,皇帝一代不如一代,臣子一代不如一代。我相信柳公权也是一等一的聪明人,他不愿意在政治上有什么大作为,正因为是看到这个王朝已经没希望了。

唐宪宗驾崩后,二十六岁唐穆宗李恒继位。他是唐宪宗的第三个儿子,本来没有资格继位,但架不住有一个厉害的母亲郭氏,她是名将郭子仪的孙女。在母亲与众宦官的协助下,登上皇位。但李恒是一个要贤德没贤德,要能力没能力的大昏君。而柳公权就是被这样的一个昏君提拔的。

唐穆宗在一座佛寺看到柳公权的书法,很想见他。见面后君臣相谈甚欢,唐穆宗封他为右拾遗、翰林学士等官职,虽在皇帝身边,但只是七品小官。柳公权的此次升职不怎么值得欣喜,因为不是因为政绩,而是因为书法,说白了就是皇帝的私人书法老师。唐穆宗除了纵情享乐外,还喜欢附庸风雅,从这个角度来看,柳公权和当年李白入宫一样。只是供皇帝享乐的工具,李白是凭诗歌,柳公权是凭书法。

唐穆宗和柳公权之间的互动,只有一则“诚悬笔谏”的故事。大概意思是,唐穆宗问柳公权,你的字写得那么好,有什么方法没有?柳公权回答说,其实笔法很简单,心正则笔正。唐穆宗知道这是柳公权在说自己,字写不好就是因为心不正。唐穆宗听了,脸色就变了。

这或许是后世“柳粉”们一厢情愿。唐穆宗可能真的请教过柳公权笔法,但至于是不是“笔谏”,难辨真假。事实证明,柳公权本人在政治上没有什么作为,而唐穆宗本身就是昏君一个,谏与不谏就那么回事儿。就算是柳公权真的在“笔谏”,那也是无关痛痒。因为唐穆宗没什么改变,依旧我行我素,纵情酒宴。后来,重走他爹的老路,迷恋丹药,二十九岁中风瘫痪在床,三十岁就毒发身亡。

细数历史上的短命皇帝,大都出现在王朝的末期。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我们一般认为养尊处优的生活应该长寿才对,怎么活不过三十岁就死了?我得到的答案是,这些从小就过着极度奢华生活的皇子们,不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他们从小就生活在深宫内苑里,生命狂野的一面得不到舒展,生理和心理上都发育畸形。每个王朝的开国皇帝,前半生在刀光剑影中南征北战,也没有享过几天清福,反而迸发着生命的活力。再看看唐宪宗、唐肃宗,二十几岁正是青春活力的年龄,但他们就开始想着如何长生不老,这是精神上的未老先衰。

至于柳公权的为官生涯,我们不能被“七朝元老”唬住。之所以能经历七朝,原因并非是有能立足于朝堂的特殊才能,七个皇帝都短命才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而且一个比一个昏庸。不过有些事得辩证地来看。假如柳公权遇见的是一个英明神武的刘邦、朱元璋这样的圣主,人生之路可能就不会有这么平顺了。在他们的雄才大略面前,会写字只是雕虫小技而已。

唐穆宗虽然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昏君,但对柳公权的确有知遇之恩,这一点他感激在心。此时他已经将法当成毕生的事业。

穆宗死后,年仅十六岁的唐敬宗李湛继位。这是一个比宪宗和穆宗还荒唐的家伙。唐宪宗好歹还好附庸风雅,假模假样练个字啥的。而唐敬宗只是爱玩游戏,如蹴鞠、打夜狐。还有点没心没肺,自己的爹死了,看出来一点伤心,该怎么玩还怎么玩。

最让柳公权伤心的是,穆宗不爱练书法。那么,他这个翰林学士也就没什么存在的必要了。性格温和的柳公权虽然不愿参与朝政,但每一件事都看在眼里,此时的大唐已经千疮百孔。除了皇帝昏庸、宦官专权外,还有前后持续四十余年的“牛李党争”。面对这样一个烂摊子,柳公权每天除了按时上朝外,剩下的时间就是抄经练字。他最喜欢抄的是《金刚经》。

现在还能看到柳公权用楷体书写的《金刚经》拓片。可贵之处在于它是唐拓孤本,现存最完整的书法拓片,保存完整,一字未损。一百多年前,拓片在敦煌被发现,法国人伯希和运到法国,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

书法于柳公权而言,已经不只是爱好了,成为全部生命的寄托。当爱好成为寄托,其境界就升了一格。纵观柳公权的朝堂生涯,当官是业余爱好,书法才是主要工作。这是很值得现在人借鉴的一种方法,就是一定要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方小天地,小天地中的风景只有你能看见,只有你能欣赏,成就出一种高级的孤独。

我相信柳公权在自己的笔墨世界里,点画之间的惊心动魄,比朝堂之上的勾心斗角有趣得多。每日精进带来的欣喜,比皇帝的宠爱更有成就感。比柳公权晚生几百年的哲学家王阳明就告诉我们,人这一生不能向外求,而是向内求。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问问自己想要什么。柳公权通过笔墨做到了“内观自在”。

柳公权沉醉于笔墨之时,皇城里发生了一件让人啼笑皆非的暴动。暴动的缘由不是底层人民反抗意识的觉醒,而是因为一个算命先生和一个染坊工人酒后吹过的牛。

算命先生叫苏玄明,染房工人叫张韶。有一天,苏玄明和张韶喝酒,酒过三巡后,苏对张说,张老弟啊,你额有朝天骨,眼里有灵光,仙人托世,神仙下凡,当今龙椅应该是你的。张韶突然兴奋起来,趁着酒劲说,如果我坐上龙椅,一定请你在龙椅上喝酒。两人越吹越来劲,说干就干。他们立即在长安街市上纠结了一百多混混,没有革命理想,没有纪律纲领,计划在晚上夜袭大明宫。

张韶对皇宫比较熟悉,他经常给宫里送染料。于是就把没有通行证的人藏在染车里送进皇宫。但藏在车里的人还是被侍卫发现,情急之下,暴动人员一窝蜂冲进清思殿。正在清思殿打马球的唐敬宗听说有乱军杀来,面如土色,落荒而逃。

对于张韶而言,皇帝一跑,就意味“起义”成功,毫不犹豫地“登基”,一屁股坐上龙椅,对苏玄明说,你真不愧是神算子,上午说我能坐上龙椅,下午我真的坐上了。我也要兑现我诺言,请你喝酒。于是,两人继续喝。

几杯下肚后,苏玄明反应过来,大惊失色,说,难道我们就这样下去了吗?以后怎么办?张韶也愣住了,是啊,接下来该怎么办啊?然后,抬头看看金碧辉煌的皇宫,如梦方醒。此时,御林军冲了进来,将苏、张二人以及纠结起的一百多人乱刀砍死。

这是一次非常荒唐的暴动事件。李唐王朝在普通百姓心目中已经失去了权威性。唐敬宗也在此次事件中受到了惊吓,就养了一群力士,随时不离左右。而且脾气也原来越差,总觉得“有人想害朕”,动不动对身边的宦官打骂。于是,宦官刘克明、苏佐明就打算趁机把这个小皇帝杀掉。

一日,敬宗白天与宦官打马球,晚上与武将们喝酒。深夜,皇帝回到寝室,更衣睡觉。突然,宫内烛火统统熄灭,刘克明、苏佐明冲进皇帝寝室,随着一声惨叫,唐敬宗一命呜呼,年仅十七岁,他只做了一年皇帝。

皇帝被宦官所害,路人皆知,但似乎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可见朝中大权已经完全落入宦官集团手中。“明”字辈的宦官,刘克明、苏佐明伪造遗旨,宣唐宪宗之子绛王李悟入宫为帝。两日后,“守”字辈的宦官王守澄、梁守谦杀死了刘克明和绛王李悟,另立李昂为帝,也就是后来的唐文宗。

面对朝中乱局,没有人能主持大局,只能任凭宦官集团胡作非为。柳公权也一样,已经年近五十的他,只是朝中七品小官,人微言轻。他难免对自己有些失望,当年名满天下的状元郎,落得高开低走的尴尬局面。就算是内心再淡定,但也难免有羞耻之心。

五十岁的柳公权若想在仕途上有所突破,只能依靠哥哥柳公绰了。此时柳公绰已步入人生的最后几年。由于日夜操劳,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知道自己来日无多。决定再帮弟弟最后一次。于是,他给好友李宗闵写信说,我弟弟柳公权擅长书法、文章,但现在只任一个芝麻小官,和那些占卜小吏没什么区别,他自己感觉到很羞耻,我也感觉到害臊。所以我恳请您能帮他一把。

李宗闵已是当朝宰相,这点小事对他来说只是信手拈来。果然没过多久,柳公权升迁为右司郎中,转入兵部郎中、弘文馆学士。从六品升到的五品。尤其是弘文馆学士,进了弘文馆,就有成为朝廷重臣的可能。弘文馆有点像唐王朝的国家智库。这里走出了杜如晦、房玄龄、孔颖达、虞世南等名臣大儒。

让柳公权感到更幸运的是,唐文宗也是书法爱好者,自然要对他得以重用。常伴君王左右的柳公权迎来了仕途的巅峰。

有一次,文宗与大臣们玩联句游戏。文宗出句:“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柳公权续接到:“薰风自南来,殿阁生余凉。”众大臣也随之续接。随后命他将诗题写在墙壁上。柳公权龙蛇走舞,一气呵成。文宗盛赞说:“钟繇、王羲之复活,也比不过你呀!”

唐文宗对柳公权的确宠爱有加,但也有过度吹捧的时候。有一次柳公权当众做了一首水平很一般的诗。文宗说:“曹植七步成诗,而你只用了三步。”意思是你比曹植还要厉害。柳公权虽然善作诗,但其水平与曹子建相差甚远。

由于在皇帝身边,柳公权书法也随之升值。当朝大臣们家里长辈去世,如果不是由柳公权写的碑文,就会被社会舆论扣上不肖子孙的帽子。

“柳体”楷书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20世纪80年代在西安出土的《回元观钟楼铭》碑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此碑是柳公权留下的最完整的碑刻书法作品,现藏陕西省博物馆。

就在柳公权在朝堂上春风得意的时候,哥哥柳公绰突然去世,享年六十八岁。这无疑是对柳公权一个沉重的打击。兄弟二人虽然同朝为官,但并无太多工作上的交集,公绰好动,公权好静。柳公绰一生,胸怀大志,渴望建功立业,一生文功武治,政绩突出,倘若能多活几年,宰相之位非他莫属。

柳公权在朝堂上,少了哥哥的庇护,就多了一份凶险。在深宫内,除了有笔墨诗词的风雅,还有刀光剑影的凶险。皇帝与宦官的矛盾与日俱增,柳公权在皇帝身边胆战心惊。

唐文宗是很有志向的皇帝,他一心想铲除宦官集团,重振朝纲。大臣李训、郑注也有反抗之心,便与文宗一起密谋诛灭宦官集团。

刚开始李、郑二人的合作还挺默契,一起铲除了杀害唐宪宗的宦官王守澄和陈弘志。二人密谋,当朝中宦官参加王守澄葬礼的时候,将他们一网打尽,一个不留。集聚了几百名刀斧手,手中持大棒,怀中揣利斧。李、郑二人各带一路人马。本来这个计划天衣无缝,但李训开始动小心眼了,他想如果此次行动成功,功劳该算在谁的头上呢?是我李训,还是他郑注?那干脆多找些刀斧手,作为私兵。

双方合作,就怕动这种歪心眼的。李训改变了原来的行动计划,将行动地点改在了金吾卫中庭。上朝时,有人启奏皇帝说,左金吾卫中庭后面的石榴树上,夜里降下甘露,这是国家的吉兆啊。李训假迷三道的忙出阻拦说,这件事情还没有核实,不可贸然宣布。还是派仇士良等宦官去仔细察看。

上百名刀斧手就埋伏在金吾卫中庭帐幔后。仇士良在朝中混迹多年,直觉极其敏感,跨进金吾卫中庭的那一刻,就嗅到杀气。突然,一阵狂风刮来,幔帐被风吹起一角,露出了几百名刀斧手的腿脚。仇士良大喝一声:“不好,退回。”宦官退回含元殿。几名宦官挟持了皇帝,作为人质,全身而退。

仇士良挟持了皇帝,以圣上之名,发布诏令。诛杀宦官集团的计划彻底失败,京城血流成河,李训、郑注、王涯、贾餗等大臣纷纷被杀,受牵连灭门的有上千人之多。此次事件,史称“甘露之变”。

柳公权一直陪在皇帝身边,目睹了“甘露之变”的整个过程,从头到尾不发一言。在宦官集团清算唐文宗周边的人时,放过了柳公权。从那之后,柳公权自己言行举动更加小心翼翼。在他看来,这次能捡回来一条命,完全是运气好。

唐文宗被宦官***,朝中大事由宦官一手掌控。甚至能做到蔑视宰相,欺压群臣。而唐文宗本人每日借酒消愁,还要时不时被宦官侮辱。正月初一,他拒绝了百官的新年朝贺。正月初四,年仅三十一岁的唐文宗驾崩于太和殿。

唐文宗的旧臣纷纷被打压,有的被杀,有的被贬。翰林学士柳公权也被牵连,但只是调了一个工作岗位。从翰林院调到集贤院。这是一个比翰林院还闲的部门,相当于国家的宣传部下面的编辑部,每天的工作就是编杂志、书籍,校对古籍、出版发行等工作。这样的工作倒也适合已到花甲之年的柳公权,一头扎进文字堆里,两耳不闻窗外事。

新皇帝唐武宗李炎继位后,封柳公权为散骑常侍,相当于皇帝的顾问。在柳公权眼里,这等职位已经无所谓了,因为这个新皇帝也不怎么样,整日不理朝政,每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寻仙问道,求长生不老之术。

唐武宗被一个名叫赵归真的方士迷惑。皇帝身边的王嫔妃提醒他,不要被妖道所迷惑,把天下社稷等同儿戏。唐武宗大怒,狠狠斥责王嫔妃。要以“男人的事情,女人插嘴”之罪将其打入冷宫。

就在此时,我们的柳老先生突然大义凛然起来,可能是出于男人怜香惜玉的本能,为王嫔妃求情。柳公权虽然在朝中没什么实权,但毕竟是老臣,皇帝有时候还会给他几分面子。

唐武宗或许觉得柳公权有点意思,想故意刁难一下他。他说,听说柳先生诗写得不错,如果你能马上写一首好诗,我就原谅王嫔妃,否则直接打入冷宫。

柳公权心里跑过一万匹草泥马,这不是成心拿我开涮吗?我为王嫔妃求情,和我会不会写诗有个屁关系。他毕竟是皇帝,再看着王嫔妃眼巴巴乞求的眼神,只有硬着头皮写喽。思索片刻后,写下了《应制为宫嫔咏》:不分前时忤主恩,已甘寂寞守长门。今朝却得君王顾,重入椒房拭泪痕。

武宗皇帝称赞,好诗!好诗!不愧是我唐朝第一才子,赏赐绸缎二百。王嫔妃的脸色也转忧为喜。

这只是柳公权一生中的小插曲。对他而言,真正的大事还是书法。在他六十四岁时,写下了光耀千古的《玄秘塔碑》。后人评价“《玄秘塔》故是诚悬极矜练之作。”标志着“柳体”完全成熟。它不仅是柳公权创作生涯的一座里程碑,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里程碑。《玄秘碑》上的每个字,都是后世学书者的范本。

唐武宗一生碌碌无为,值得被记载就是“会昌法难”,这是一次声势浩大的禁佛运动。柳公权虽然笃信佛教,但他还是主张禁佛。

由于自唐以来,大力提倡佛教,佛教势力日益膨胀,已达到泛滥成灾,影响国计民生的地步。再加上唐武宗热衷于道教,灭佛运动势在必行。

也就在会昌法难的同一年,唐武宗服用金丹被毒死了,年仅三十三岁。有人说,这是他主张灭佛运动而遭到了报应。其实,唐武宗所发动的“会昌法难”是历史上最轻微的一次禁佛运动。说是灭佛,不如说是规范佛教的发展。

武宗死后,由他叔叔李忱继位,名为唐宣宗,继位时已经三十七岁了。为什么会让他来当皇帝呢?是因为宦官集团看他老实,比较容易控制。但李忱属于大智若愚,大器晚成。表面上看老实巴交,其实暗藏文韬武略。是晚唐时期少有的明君,有“小太宗”之称。

一朝天子一朝臣。柳公权升正三品,太子宾客。这一时期他除了写字还在干什么呢?你想都想不到。将到古稀之年的柳公权居然关起门来写小说,名为《小说旧闻记》。可惜这部小说已失传,只留下三篇。从内容来看,应该类似于《聊斋志异》那种怪异志趣文学。

唐宣宗即位后,柳公权就升为太子太师,从一品。官职与太子太傅、天子师保并称为东宫三师。虽也是闲职,但也算位极人臣。宣宗皇帝如此重视柳公权,是因为他在年少之时就听说过柳先生的书名。而且在过往的几任皇帝中,宣宗是真心喜欢书法。

宣宗为了一睹柳公权挥墨时的风采,就命他当场写几个字。亲自把笔送到他手中,命令大臣为其磨墨。柳公权在宣纸上先写了一行正楷,又写了一行行书,最后又写了一行草书。包括宣宗皇帝的在场所有人啧啧称赞,真不愧是现今大唐第一书法圣手。

宣宗重赏,并命柳公权亲自书写谢表。宣宗每次收到柳公权亲自书写的谢表,都要放在卧榻旁,以方便拿出来欣赏。

又过了一年,他从太子太师转为太子少师。作为六朝元老,已成为“百官之首”。在元旦节时,他带领群臣为皇帝拜年。在宣读贺表时,将“和武光孝”误读为“光武和孝”。宣宗皇帝有些不高兴。翌日,御史台象征性的弹劾了一下柳公权,罚俸一季。

在太子少师的位置上度过了十年,八十二岁的柳公权已老态龙钟。但比他更衰老的是唐宣宗,食用仙丹中毒,一个月卧病在床,病情越发严重。没过多久就驾崩了,年仅五十岁。

长子李漼即帝位,是为懿宗。下一任皇帝是谁,对柳公权已经无所谓了,爱谁谁。唐懿宗是他经历的最后一任皇帝。

最后几年,柳公权也不正经上朝了,在京城周边四处游玩,最爱去的是郊区的鹳鹊谷。这里离老家铜川不远,清流汩汩,青山含黛,曾有诗曰:暮雨云中树,炊烟岭上村。柳公权在这样一个寂静之地隐居。宋朝书法家米芾评价他为:“如深山道士,修养已成,神气清健,无一点尘俗。”

公元八六五年,柳公权在自己的府邸去世,享年八十八岁。朝廷将他的去世载入咸通六年大事记:“柳公权,字诚悬,京兆华原人。幼嗜学,善辞赋。元和初,登进士,辟为夏州掌书记,穆宗即位,召拜右拾遗、翰林侍书学士。改右司郎中、弘文馆学士……”

纵观柳公权的一生,在仕途上算不上成功,但却是非常圆满的一生。

柳体被后人所熟悉,但他的生平却鲜为人知,查阅史料,也寥寥无几。后世不愿去提他的生平,因为他的一生太平淡,他不是我们今天人所仰望的“成功者”。人们更愿意去了解如同李斯、诸葛亮、王安石、刘伯温这样的大臣。他们足够成功,但并不圆满。

圆满保守,成功激进。追求圆满的人生,首先需要的是在知道自己不应该做什么,如柳公权为官五十余年,从来不涉足朝中争斗,有些底线是不能越的。而追求成功,需要不断突破自己,有时候需要抹去底线,模糊边界,但同时也需要承担相应的风险。柳公权的一生圆满,是因为他把仕途中的风险降到最低。在历朝文人士大夫中,他是唯一没有被贬谪的。

颜体和柳体,都是中正之笔。颜真卿以铮铮铁骨入世,以身殉国,成为后世仰望的忠烈之士。柳公权则以圆融智慧出世,大隐于庙堂,他的一生也隐藏在历史的尘烟中,也隐去了后世对历史人物盖棺论定、功过是非评价的嘈杂。

颜体丰满浑厚,如山稳健,柳体骨感清雅,如水清澈。

古今多少事,付笑谈中,只留下,青山依旧,绿水长流。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柳公权:七朝元老的圆满人生指南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