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下意识地想要拒绝陆娇娇的请安,她不想见这个会让她觉得愧疚的人。
“你去回绝了宸妃,让她身体不好就好好在芳华殿养着。”
宫女应声离开,太后望着宫女离去的背影惴惴不安,总觉得会发生什么事情。
果然,当宫女回来时带来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答案。
“太后娘娘,奴婢依照您的吩咐,让宸妃回宫,但是宸妃没听,还跪在了殿外,说如果您不见她,她就在殿外长跪不起。”
宫女看着太后阴沉的脸色,噗通一声跪在地上,她颤颤巍巍的磕了个头,道:“是奴婢没用,请太后娘娘责罚。”
太后的注意力一直在宫女身上,自然看到了她反常的表现,她冷哼一声,“宸妃还说什么了?把话说完。”
旁边的萧皇后挑眉,看了跪在地上的宫女一眼,没想到她竟然有胆量对太后隐瞒情况,她倒是来了几分兴致。
“没、没说什么了。”宫女跪在地上的身体打了个寒噤,她实在是没有勇气把陆娇娇的原话传达给太后。
太后看宫女的态度就知道她撒谎了,不过现在最重要的还是解决陆娇娇的问题。
陆娇娇刚刚小产,不管出于什么理由,太后都不可能让她在自己的殿门外跪着。
太后被陆娇娇摆了一道,不得不答应见她一面,语气不善的吩咐宫女将陆娇娇领进来。
红缨听到宫女的话,她惊喜的看向了陆娇娇,没想到她竟然真的做到了!
不过到底是在外面,红缨不敢表现的太突兀,她闷着头,搀扶着陆娇娇的胳膊,一起进了太后的寝宫。
进入宫殿,陆娇娇拂开红缨的手,跪在地上朝着太后行礼。
陆娇娇小产完身体虚弱,可是她的一举一动没有半分不妥,恭恭敬敬的。
太后被陆娇娇摆了一道,虽然有些生气,但看着她端庄,注重礼仪的姿态,倒也没有那么生气了。
“臣妾给太后娘娘请安,太后……”陆娇娇的话未说完,太后就发话了,“行了行了,起吧,若是真的跪了,明儿宫里怕是要传哀家欺负你了。”
太后虽然决定要见陆娇娇,可她的态度也很明确,没什么好脸色。
“哀家听闻你威胁红玉,哀家不愿意见你你就在殿外长跪不起?”
陆娇娇坐在太后赐下的椅子上,感觉入座挣扎,她掐了掐手心的软肉,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娘娘,臣妾只是没有别的办法了。”陆娇娇耷拉着脑袋、耸着肩,看上去楚楚可怜,她瓮声瓮气的说道:“娘娘,臣妾只是听说您要去来恩寺祈福太担心了。”
“这来恩寺岂是什么好地方,路途遥远不说,寺庙里的环境如何比的上宫里。”
太后目不转睛的盯着陆娇娇,其他人在劝说时,太后的心中毫无波澜,因为她觉得自责、愧疚,是她做错了。
可受害者陆娇娇来劝她时,这种感觉不同。
从陆娇娇进来宫殿后,只是跟她讲去来恩寺的种种不便,没有提到那个无辜的孩子,“全心全意”的为她着想。
若是换位思考,太后不觉得自己会对一个杀害了自己孩子的人和颜悦色,甚至来劝说她不用去受苦一类,她只希望对方能给她的孩子陪葬。
萧皇后看着太后的表情有几分松动,她担心太后被陆娇娇说动了,以后这后宫还是太后掌管,甚至有可能让她们两人同一阵营。
她脑海中浮现出日后被二人拿捏的画面,萧皇后觉得不能坐以待毙。
“母后,宸妃说的有道理,我们都希望您能留下来,这宫里少了您坐镇可不行啊。”
太后看了眼旁边的萧皇后,目光瞥见还没有离开的穆渊时愣了愣。
她皱了皱眉,心中想着:陆娇娇的态度会不会是因为穆渊?她想用这种方式争宠!!!
太后到底是宫斗中活下来并胜利的人,她会产生这样的念头一点都不奇怪,毕竟是争宠争了一辈子的人。
在想到这些时,太后松动的心肠冷硬了几分,她睨了陆娇娇一眼,道:“这宫里没了谁都一样,哀家心意已决,你们都不用再劝了。”
“今天折腾了一天,哀家乏了,若是没有其他事情,你们就退下吧。”
这次萧皇后算是误打误撞,触到了太后心中敏感的那根线,她得意的看了陆娇娇一眼,转身恭恭敬敬的朝着太后行礼,退下了。
萧皇后跟着三公主一走,宫殿里宽敞了不少。
穆渊还准备劝,王福禄悄无声息的凑到了穆渊身边,低声说了些什么,穆渊皱皱眉,为难的看了眼太后。
“皇上,你若是有事就去忙吧,哀家歇息了。”
见太后下了逐客令,穆渊不再犹豫,“儿臣告退,等忙完再来看您。”
太后挥挥手,陆娇娇起身行礼,“臣妾恭送皇上。”
等着皇上的身影消失在大殿里,陆娇娇转身看向了太后,“太后娘娘,您能否屏退宫人?”
太后看陆娇娇没有离开,甚至提出了要求,她以为陆娇娇终于忍不下去要暴露本性了,她冷冷的望着她,顺从了她的心意。
等着大殿里侍候的宫人全部离开,太后居高临下的望着陆娇娇,道:“现在没有外人了,宸妃有什么话不妨直说。”
陆娇娇听着太后不善的语气,稍微想了一下,觉得太后可能是误会了什么。
不过她没有解释,毕竟言语没有实际证明来的更有说服力。
陆娇娇举止恭敬,看不出有什么怨恨。
“太后娘娘,臣妾收到了一份来自南疆夏国的家书,是昭明公主写给您的。”
太后错愕的瞪大了眼,她腿一软向后退了两步,眼眶瞬间就红了。
没有哪个母亲在听到外嫁女儿的消息能够保持冷静的,即便是天下最尊贵的女人——太后,也不例外。
这是一个母亲的正常反应。
陆娇娇没有妄动,她目光灼灼的看着太后,随时准备着做点什么。
太后深吸一口气,几次张嘴,却如鲠在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