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二十年来,我主要做了两件事情:一件是做暗访记者,一件是寻找抗战老兵。
寻找抗战老兵的念头产生了很久。早在1995年,那时候我还在机关上班,当时世界各大媒体都在庆祝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50周年,看着电视屏幕上那些欧美的“二战”老兵们,戴着勋章,鹤发童颜,被鲜花和掌声簇拥着,我就想,我们的抗战老兵在哪里?我想去看望他们。
后来,我做了一名流浪记者。
这些年,我先后采访了数百名抗战老兵和亲历者,现在,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已经默默谢世。甚至在临终前,周围的人也不知道这个老人曾经为了我们中华民族免于灭亡,而与日寇殊死抗争,浴血奋战。他们在沉默与凄苦中度过了余生。
麦克阿瑟将军说:“老兵永远不死,他们只是渐渐隐去。”
是的,我们的抗战老兵永远不死,现在,我们就要记住他们的名字和他们的事迹,并且代代相传。
我所采访过的抗战老兵,有一部分晚景凄凉。他们当中,有人终身未娶,有人身有残疾,有人被贫穷压弯了腰。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战争故事,可惜一直不为人知。
我的外公就是一名抗战老兵,他叫白朝定,曾和共和国少将丁本淳是战友。丁本淳原名丁子鉴,外公不知道丁本淳是谁,他只知道丁子鉴。他向我讲起抗战往事时,总是说丁子鉴怎么样,八路军怎么样。外公曾和丁本淳将军一起参加了红军,后又转为八路军,和丁本淳将军一起从陕西转战到山西,与日本鬼子面对面厮杀,头上留有日军的刀伤,身上留有日军的枪伤。新中国成立后,外公解甲归田,躬耕陇亩,关心稼穑,15年前去世的时候,每月领取国家36元补助。
记得小时候我看到外公家有一把大刀,很沉重,我需要两只手才能提起来,而外公手持大刀,挥舞起来,虎虎生风。外公说,他过去的部队里,人人都会耍大刀,日本人看到大刀就害怕,这把刀砍下过日本人的头。
外公身上一直有日军的弹片,夹在骨缝里,取不出来。这块弹片折磨了外公一辈子,外公干活一用力,身体就会疼痛。
在我的老家,像外公这样的抗战老兵曾经很多。几十年前的战争年代,我的老家是国统区和解放区的交叉地带,青壮年几乎都去当兵了。那时候,没有当兵的人会被人看不起,尤其是在抗日战争年代。
在我还很小的时候,外公这些年纪的老人,经常会坐在夏夜的打麦场上,望着满天星斗,听着夏虫鸣唱,说起当年打鬼子的事情。可惜那时候我少不更事,没有记住他们的话;等到我长大后,想要了解抗战往事,外公他们却都去世了。
为外公这些抗战老兵写一本书,是我的夙愿。
我从做流浪记者开始,就寻找抗战老兵,收集资料。
我看到,这些步入暮年的老兵,他们中很多人都同样的衰惫,同样的沧桑,同样的孤寂,他们的一生都是传奇。
然而,在我采访的时候,他们没有一个人怀有怨言,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和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比起来,我已经很幸福了。”
每次采访完一位抗战老兵,我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克制住自己狂躁而痛苦的心情,无论是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还是走在人流熙攘的大街上,我只要一想到他们,就会泪流满面。我终于能够理解张纯如为什么会在写完《南京大屠杀》后就自杀了,那是一种彻入骨髓的悲愤,一种无力改变的绝望。我在采访完我们的抗战老兵后,也曾经想到过自杀。
我们的抗战,原来如此悲壮,如此惨烈。
我一直想写这么一本书,写写这些抗战老兵的经历,可整整14年漫长的抗战岁月,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直到1945年的日寇投降,材料芜杂,头绪繁多,我不敢下笔,我也无从下笔。
我要写的书籍,要求每句话都是真实的,我真实地写出老兵们的所见和所想。我不愿意杜撰,杜撰是一种罪恶。我一直认为,只有每句话都有出处,每句话都是真实可靠的,这样的书籍才是真正的纪实作品。然而,要写出这样的书籍,无疑是一项很艰巨的工程。
直到不久前,我看到一本崔永元团队的《我的抗战》,我的思路才豁然开朗。
《我的抗战》是单个老兵的自述,而我采访过的老兵,他们所经历的事件可以互相印证,所以,我决定选择在大的历史背景中记述这些老兵的往事。我觉得这种体例会胜过孤立的个人讲述。
说实话,我很羡慕崔永元的团队。他们有赞助商提供资金,有历史学家提供指导,有自己的交通工具,有摄影师、编导等一大批人协同作战。
而我,孤立无援,只有一个人在孤独地寻找。
在寻找抗战老兵的路途中,我坐过各种各样的车辆,从火车、汽车,到手扶拖拉机、牛车、马车、自行车,甚至徒步在山谷间攀缘。因为我是自费采访,为了省钱,我总是坐最便宜的车,住最便宜的旅社。有时候,因为交通不便和囊中羞涩,我不得不中途放弃。我想,如果我有他们那样的一支团队,我会找到更多的抗战老兵,让更多抗战老兵的事迹被后代的我们了解和熟知。
然而,我是无名小卒。我注定了只能独自上路。我还会继续寻找。用我卑微的文字,向他们顽强、坚韧而风烛残年的生命致敬。
李幺傻2014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