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油一般的等到了放榜的日子。
李观星倒是想陪着林素,可被同窗相约,再加上林素拒绝,只好离开。
林素很清楚,这些同窗将来便是李观星的人脉,此时便是打交道的好时机。
因着担忧,林素头一次,跑来自己看榜。
只是她低估了百姓对放榜的热情,没有多久,就被困在了百姓之中。
林素拼命的想要挣脱人群,将自己越推越远,总算是来到了人群边。
看着不远处波光粼粼的河面,林素不敢妄动,偏偏人群还在往外挤。
“你们不要再挤了!”
林素不由大喊了起来,有些人听见了,可更远处的人却没听见。
在人潮汹涌中,眼看着林素整个身子都已经悬空。
即将被挤下河的瞬间,远处一道身影飞速掠过。
等林素回过神来时,自己已经被人牢牢的控制在臂弯中,在空中飞翔。
终于,在找到了一处平稳的地面后,此人轻轻地落了下来。
平生第一次体验飞一般感觉,林素捂着胸口,惊魂未定。
是强忍着不适问道:“不知恩人贵姓?”
“免贵姓杨,名昭,不用称呼我为恩人,区区小事不值得挂齿。”
格外高风亮节。
可林素却不能真如他所言那般,不当回事。
“我知晓恩人 大义,可真让我什么都不做,实在过意不去。”
“要不恩人去我店里,尝尝小女子的手艺?”
闻言,杨昭神色微动,不着痕迹的咽了咽口水。
将一切都看在眼里,林素笑笑,心知此人是个爱吃的。
“我可从不夸大,但我的手艺,吃过的人,就没有说不好的!”
闻言,杨昭纠结半晌,最后还是被说动了。
林素将人带到小摊处。
一走近,便是扑鼻的香气。
让杨昭顿时食指大动。
林素捡了些烤串给他填填肚子。
随后去了后厨,准备做一座拿手好菜,犒劳犒劳救命恩人。
等李观星看完榜回来的时候。
脸上的笑着在看见屋内一陌生男子时,陡然散去。
“观星,这位是我的救命恩人杨昭,今天若不是他,我这条小命可都要没了……”
还不等林素把话说完,便被焦急的李观星一把拉起。
目光不停地上下审视着。
“你没事吧?有哪里受伤了?”
待林素将一切托出后,李观星这才冷静下来,对着杨昭就是一拜。
“大恩不言谢,今后若是有需要在下的地方,李某在所不辞!”
“我救得是她又不是你,要报恩,就让她给我多做几顿饭,用不着你。”
杨昭一脸的淡定。
闻言,林素笑笑,“我这小吃摊,永远欢迎杨大哥。”
李观星微微垂眸,敛下眼中思绪。
这位杨昭,在前世,他见过。
明明是镇国公府世子,如今却在三皇子的身边做带刀侍卫。
可任谁都知道,他做这事儿不过是为了镀金。
今后若是三皇子荣登大宝,他可就鸡犬升 天了。
但此人前世便极其古怪。
明明身处朝堂,却胸无大志,心里想的全是如何脱离,好去游历江湖。
当然这江湖,并不是那个打打杀杀的江湖。
而是去游玩各地的山川景色,品尝每个地方独有的美食。
前世的杨昭的确做到了。
所以即便交往不多,李观星也从心底佩服此人。
更不觉得他是心怀鬼胎之人。
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杨昭是真的爱吃。
也真的喜欢林素做的饭菜。
隔三差五就要跑来林素小摊吃。
不过林素并不在意,因为此时此刻最重要的还是李观星的殿试。
得知李观星高中会元后,林素很是为他开心。
只因科举有一条所有人都心照不宣的规则,那边是在上一次考试中拿到案首的读书人,绝对不会被罢黜。
而会元便是会试的案首。
况且,一般考上会元的举子,一定会给皇上和大臣们留下印象,殿试的排名不会很低。
这也就说明了,李观星考中,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可林素也很清楚,李观星的野心,远不止于此。
没过两天,殿试开始了。
殿试需要在皇宫里进行,受检的步骤比会试还要繁杂。
一切都是为了皇帝的安全服务。
所以李观星起的更早了。
好在林素担心他休息不好,让李观星提前适应早睡早起。
显然,其他人也要有准备。
可在人群里,李观星神采奕奕,再加上那略显出色的容貌和身姿,直接鹤立鸡群。
待完成搜身,进入宫殿后。
李观星也给皇帝和大臣们留下了不错的印象。
殿试是科举的最后一关,考的是策论。
是举子们最艰难的时候。
但对李观星而言,这是最简单的一关。
书写策论要的是经验,而不是空谈。
两世为人便成了李观星的优势。
况且他出身微寒,经历过许多苦楚,才会有更多体会。
于是监考的皇帝和大臣便只看见他奋笔疾书了。
当明黄色的衣角从身侧滑过时,李观星依旧没有受到任何影响,继续专心答题。
贡士们考试的时候不敢抬头,并不知道这一幕。
大臣们却看得一清二楚,皇帝从李观星身边走过时驻足了片刻。
随后点了点头,这才离去。
陛下显然很满意此人,大臣们心中顿时有了主意。
不过究竟将此人放在第几名,还是要看他的策论究竟如何。
“收卷~”
铜锣声响起,太监尖利的声音回荡在耳边。
所有贡士都停下了动作,没人敢在皇帝面前造次。
贡士们各回各家,皇帝和大臣们却还要阅卷。
能在那么多举子中脱颖而出参加殿试,每个人都是人中龙凤,好文章更是不少。
不过能让所有人考官都叫上一声好的文章,就只有那么一篇。
见大臣们如此,皇帝也来了兴致,很快这份考卷就被送入手中。
“好!”
如此务实的策论,叫皇帝也惊呼一声。
只因这篇策论不仅从实际出发,还强调因地制宜。
最令人惊喜的地方,是列举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按以往的殿试而言,这样的文章,文字应该是简朴的。
今日却出了这么一个特例,居然能结合实用和妙笔生花。
再想到此人如此年轻,皇帝在心中感叹,真是一位大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