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影在后世是雕塑家,由于雕刻了两尊将军俑石像才使白埔和李信得一复生。
那么话又说回来,白埔要是忤逆秦影;秦影随便施展手段就会将他打回秦陵大塚去做地宫人。
地宫人就是鬼魂,白埔在那里苦熬了两千多年才获得重生的机会;如果被秦影捣鼓回去那是多么的寒碜。
做地面人自然比地宫人好得太太,问题是白埔奉太上皇的命令;复活之后将秦影弄进璇玑洞去。
白埔将秦影弄进璇玑洞后发生了什么变化,他就一概不知。
为此事白埔询问太上皇,太上皇说秦影在璇玑洞是修习武功和韬略之术的,至于他学成之后如何离开;不让白埔操心。
李信赶来说秦影已经来到汉朝,但却被霍去病当成杀人犯擒拿;秦影、李信、白埔三人赶来汉朝后形象完全一样,把秦影误认为杀人犯白埔是情理之中的事。
秦影为白埔背了赃?这一点白埔应该感激秦影,必定大家都是按照太上皇的旨意赶来灭汉复秦的。
而且太上皇把灭汉复秦的赌注全压在秦影身上,依照太上皇的理解:秦影是秦四世赢影繁衍一百多代的后裔,尽管是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雕塑家;但他身体里流淌的是赢氏家族高贵的血液,千年万代不会变。
秦影一旦学成去了汉朝,准会继承列祖列宗的意志;将无赖刘邦的子弟赶走而重新树起大秦的旗帜,华夏大一统的江山将重新让赢姓人执掌。
太上皇厌恶刘邦却对项羽十分称道,殊不知项羽杀了秦三世子婴;还要杀死秦四世,是白埔和李信从民间将秦四世赢影寻找回来的。
白埔、李信找见赢影后,项羽找到接到密报;派出军队破死亡命地追捕白埔和李信。
白埔、李信两人走投无路,将秦四世赢影藏在一处草丛中;双双陷落秦陵大塚之中成为地宫人。
尽管项羽不遗余力地诛杀赢姓人,但秦始皇却认为项羽是英雄;明知过了江东不仅可以保住性命还可以东山再起。
宋朝词人李清照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人说项羽是儿女情长,英雄气短。似乎并不竟然。
项羽兵败后向天长叹:“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我而王,我何面见之?纵不言,籍独无愧于心?”
项羽英雄一世却没能战胜自己的自尊心!放弃了一线生机。
纵观历史长河之内,英雄无数风流无尽,项羽的慷慨赴死报江东父兄,从容舍身慰男儿之身,如此气节,在他英雄之躯訇然倒地之时,腾空而起,凌云直上,流传千里,摧人至今。
宁可无愧而死,不肯惭愧而生,这是项羽之生命换来的抉择之笔,书写着一种忠贞:忠贞于英雄之名,忠贞于大丈夫之气。造就出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慷慨气节、悲壮正气。
太上皇可能就是看准项羽的这一点才生出敬仰之心。
而刘邦却不一样,为了能做皇上;使用了一切能够使用的阴谋诡计,先是利用韩信这样的将领为他打天下;后来又耍奸溜滑将其除掉,因此太上皇讨厌刘邦;灭掉汉朝复辟秦朝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
白埔、李信成为地宫人后,太上皇直面二人要“灭汉复秦”。
然而事情发展到眼下这一步,秦影这个秦四世的一百多代后裔(其实就是秦四世);却要放弃灭汉复秦计划;白埔心中很是想不通。
想不通就先不想,先把这件事情放一放再说。
白埔把思绪拉回到现实中来,给李信和杜凯暗示了一下:不能轻举妄动,一定得验明正身搞明白这支官兵真正的身份再做行动。
白埔做出这个决定后和李信不谋而合,两人便给“铁血团”一百多名兄弟秘密安排下去:心若旁骛,冷静对待。
“铁血团”的全称是“灭汉复秦铁血团”,是为了恢复大秦帝国应用而生的一支战斗部队;发起人是天台八皓。
然而朱世安篡夺了天台山掌门之位后,很少提复秦之事;更多的是灭汉。
听起来好像一个信念,但朱世安是想利用“灭汉复秦铁血团”报自己的一箭之仇。
李信向白埔转达秦影的口谕:不能再提灭汉复秦这样的事,那么白埔就得将“铁血团”的名字给变一变。
当日在天台山九洞峰,白埔为了和朱世安争夺铁血团这支武装,还真费了不少功夫。
依照九王爷巴泽的意思,只要白埔杀戮右扶风太守张澜和他的属官成功;白埔就取代董雷做铁血团团长。
但白埔递交了53个投名状(53只耳朵)后,朱世安变了卦;推翻了此前的约定。
白埔和朱世安打将起来,打将过程中一部分铁血团团员投靠了白埔;这是白埔事前没有想到的,也说明白埔在天台上的作为很得人心。
白埔和李信率领一百多名兄弟继续前进,跟张衍这支装扮成官兵的队伍擦肩而过。
铁血团一百来号兄弟的服装全是红色,头上裹的璞头也是红色;有的人身上有铠甲,有的则没有。
之所以身着红色服装,那是取铁血复国之意;现在灭汉复秦的方略搁浅,铁血团这个名字就应该消失。
白埔灵光一闪:“铁血团身着红衣,就叫红衫军吧!”
红衫军和张衍的人马一方向西行,一方向东走;擦肩而过时白埔、杜凯几十个红衫军将呼衍归集六个俘虏看得清清楚楚。
但呼延归集、尸寇鞮一、潘六溪来六人并没有认出红衫军就是白埔他们,还以为是汉朝一支地方部曲。
两支队伍擦肩而过后,红衫军向前行走一二里路;白埔便给杜凯几个人交代:化装成老百姓抢在“官兵”的前头,看他们往哪个方向去。
杜凯几人装扮成老百姓从斜坡捷路上去观察,张衍率领的二三百人马竟然去了半边城。
杜凯返回来向白埔禀报了情况,白埔惊呼一声道:“天助我也!”
白埔判断这支“官兵”能进半边城,很有可能就是匈奴人。
于是和李信商量,决定抓几个舌头回来验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