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息功夫,从许褚出言递出虎符到关羽接过,内中却有千言万语。并未见诸与言语,却在二将的目光对视之中,尽在不言。
虎符,号令三军之物,以往统军大将身上,只有一半,另一半,则在天子手中。待到需要征战之时,二者合一,调兵遣将。
这就相当于演义之中的佩剑印信,可以用来调动三军。许褚与关羽虎符,是绝对的信任,是对对方将才的最大认可。
同时亦有自身的考量,他和关羽可以互相欣赏,身为战将,可以互相信任。但在刘备与曹操之间,毕竟只是同盟关系。
哪怕他们有共同的敌人,哪怕他们的敌人无比强大,可一旦涉及到自身利益之时,绝不会似上下一体那般,配合默契。
设想一下,假如许褚是让关羽在此地与周必纠缠,若是只有眼前的蛟龙军倒还罢了。但真若预期那般,敌军还有后援。
不用多,只要来三大王牌之一,或是一支齐装满员的主力军骑兵营。负责纠缠的一方,将会陷入,十分危险的境地。
以许褚对定边军的了解,这种可能是存在的,且概率极大。那么,关羽会不会为了刘使君的利益,保存实力,放弃纠缠?
以许褚对关羽的了解,这种可能极小,关云长向来都是个义气深重之辈。但军国大事,是容不得半点瑕疵的,不能冒险。
于是乎,他宁愿让关羽领军前往荆州,虎豹骑的实力摆在那里,关羽亦然,他是大将之才,有虎符在手,定能指挥无碍。
自己留下对付周必,对付可能出现的任何危险,心中并无顾忌。
这一切可以意会,言传的话,则多多少少会有些尴尬,且眼下军情紧急,许褚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做详尽的解释。
他相信,自己的心情,关羽可以了解,同时能看清眼下战局。
对方的目光,代表了一切,自己的心中所想,关羽是清楚的。他答应的那般爽快,亦是为了眼前的战局紧急,不容多问。
“曹孟德麾下,果真不乏良将,许褚……”也正因为了解局势,关羽对许褚之为,更加欣赏,换位处之,他也会如此吧。
至于统领曹军虎豹骑,统领一支自己并不熟悉的强军,在关羽眼中,则并不是太大的问题。大将,就是要能适应不同的军队。
广陵城下,曹操也是这么做的,攻城数日之后,他也毫不犹豫的将主攻之责,交给了关羽,后者比曹洪,更加的优秀。
哪怕攻击不顺利,曹操也从来没有怀疑过,关羽的将才。一切的一切,只因守军的强大,广陵城屡经加固,太过顽强。
前有曹公,后有许褚,此刻关羽心中的那份使命感,是极为沉重的。因为强如虎痴,也很可能会在此战之中……
关羽心中所想,许褚心中顾忌,便可知军情的重要。叶欢早在十余年前的提前布局,战局越是深入,优势更会显露无疑。
当然,双方的坚定程度,亦有些微的区别,在唐河大战,对双方而言,都是意外。而论决绝,周必则要胜过许褚一筹。
我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在此处拖死你们,至于你有没有后续,我有没有全军覆没的可能,都不重要,完全没有顾忌。
做到了自己能够做到的全部之后,你是关羽加许褚,朴刀手加虎豹骑,我是这么打,青州营加上陈留营,也是一样。
将军能把蛟龙一军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对周必和蛟龙军士卒而言,是无上的荣耀,只有王牌军,才能担任最艰难的任务。
因此周必不但不顾忌敌军还有后援,甚至还希望如此。他的蛟龙一军,能够吸引越多的敌军,他的奋战,就会越有价值。
士卒将校,在定边军,是无比渴望建立功勋的。对这一点的追求,更要在自己的性命之上,和曹军相比,亦是很大的差别。
接下虎符的关羽,派出一队虎豹骑为先头部队,探清道路。自己并没有率领士卒,立刻而去,他不走,总是对周必的牵制。
许褚好的地方,在与决断,也在于一旦决断之后,就会无条件的信任对方。关羽什么时候走,已经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了。
率领麾下的虎豹骑士卒,再度对周必的玄武阵发动强攻。但论此处,虎痴是很有兴趣看看,玄武阵到底还有多少变化的。
作为定边步卒的最强战阵,搞清楚这一点,对今后的战局,也会更加有利。毕竟在安林,胡风面临的局势,是纯粹的阻击战。
且有三大王牌一旁策应,他的变化,主要集中在防御一线。反攻不是没有。更多的是由三大王牌加上黄忠的白马骑,来完成的。
唐河之战,与安林又有不同,虎豹骑迎击,关羽按兵不动。站在周必的视角是什么?是敌军的求全,或是对自己的威慑。
不动,很多时候,也就代表着无限的变化。周必清楚,却不会多想,正如他在战前制定的计划,做到自己能做到的最好。
回看之前的战局,说蛟龙军做到了所能做到的最好,也丝毫不为过。就算三曲四曲被关羽压制,损失不小,却为河道赢得战机。
方今率领的蛟龙军水鬼,对荆州水军的作战,无论你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相当成功的。牵制了数十倍与己的敌军。
后续蛟龙水军的到来,亦是相当贴合战机,当先锋粉碎了荆州水军的后队之后,留下必要的兵力,其余全部加入陆上作战。
副统领率领剩下的士卒,与方今联手,根本不管陆上的战局如何,还在对荆州水军,进行进一步的打击。此刻,他们心无旁骛。
并非同袍之情不浓抑或其他,而是纯粹出于战局考虑。陆上,河道,是同一场的战斗的不同组成部分,其中亦有轻重缓疾。
站在统军之将的视角,优势,要发挥到极致,弱点,要全力避免。
唐河之战,蛟龙军的优势在哪儿?毋庸置疑,水战!水战的优势有多大?在战前,周必要有一个大致的评估。
蛟龙军从来都觉得,自己是水战的天下第一,叶欢也从不否认。但军中将领,到了实际作战之时,万万不可如此想。
士卒如此,可以坚定信心,激昂士气,将领如此,一个字,蠢!
根据斥候打探的军情,周必和麾下将领商议,得出的结论是,蛟龙一军的水军有把握在唐河,毁掉荆州水军所有战船。
是毁掉所有战船,而非歼灭敌军,二者之间,并不尽然相同。定边军的战略是,不让敌军再走水路,歼敌不是重点。
战场上,总是热血激烈,波澜壮阔,但能造成精彩战局的关键,永远在战前的准备。你要将敌我双方,估计到最完善。
然后,在根据实际的战况,进行调整,毕竟没有人能在战前,就算透战局的所有变化。优势劣势,都必须留出余量。
说的简单一点,将敌军的优势估计的足一点,将自身的优势,估计的少一点。周必就是这么做的,玄武阵是他的基础。
唯有这种步军强阵,环环相扣,才能将似许褚关羽这般顶尖武将的威力,限制到最小。只是限制,完全克制,是不可能的。
所有人都知道,蛟龙水军面对任何水军都有优势,但具体如何,要靠实战说话。突击之前,副统领是做好两手准备的。
攻击顺利,他麾下的蛟龙士卒立刻投入陆战,增援周将军。若不是想像之中的顺利,或是遇到困难,水军还将以溃敌为主。
有一件事情,是无论付出多少的代价都要做到的,就是抢占那段道路之策的河段,唯有如此,蛟龙才能摆出水陆强阵。
背靠战船,周必就有了同时面对关羽许褚的资本,也会为水军击溃荆州士卒,赢得时间。这不是评估,是必须做到。
作战之前,副统领将困难想的很足,完全按照蛟龙军平时训练中的最强对手来对待,准备了至少七种不同的战法。
看上去,蛟龙水军破阵犹如卷席,顺利的超乎副统领的想像。但如果敌军的反抗顽强,他也有充足的准备,与之对抗。
战局顺利,超乎预计,接下来要做什么?是对后续战况的继续评估,副统领的侧重点,只在水战,陆战方面,他只管援军。
放在周必,也是一样,他只管陆战,水战交给副统领。至于水军能给自己多少的支撑,也全部要看实战的结果而定。
之前方今发动的攻击是极为有效的,蛟龙水军压制住了荆州士卒,令得对方,兵无斗志。对这样的敌军,极限兵力,够用了。
尤其是敌军的战略,似乎也发生了偏移,许褚的重点,不在水战。且之前就让虎豹骑精锐下船,蛟龙也不需拼命突击。
极限兵力?何解?在定边军,一般只有技术兵种,存在这种说法,随后,才被引用在步卒的阵地战之中,蛟龙军亦然。
一具轰天炮,根据不同的种类,要有多少士卒进行操作?在操典之中,是有严格规定的,与之相同,水军的战船,也有极限。
比如艨艟,最多可以搭载超过一队士卒,操船的水手,要有二十三人,二十三人之间,更有具体的,各自分工。
有最多就有最少,便是所谓的极限兵力!一艘艨艟,七个人就能在最坏的情况下,操作起来,保证它最为基础的战力。
随着战局的深入,战场的变化,副统领越加确定,蛟龙水军运用极限兵力,加上方今率领的水鬼,足够压制荆州水军。
原本的战术是,迅速击溃,毁船。但敌军的战略调整,并不想再走水路,敌变我变,毁船的必要性,在此时就降低了。
与水军相比,周将军在陆上面对许褚和关羽,压力要比自己大了十倍不止。接下来的选择顺理成章,全力增援陆地上的同袍。
说起来,很是繁琐,做起来,其实也很复杂。但几乎所有的复杂,都在将领的思考和决断,士卒执行军令,不存在繁琐复杂。
于是乎,蛟龙水军的近两千士卒迅速下船,看见同袍的这个变化,周必开始追击,一是黏住敌军,而也为同袍留出空间。
后者亦是迅速布成玄武阵,步卒对抗敌军的最强防守阵型,在眼下战局之中,是最为合适的,前后之间,还能有所配合。
广陵之战的安林之战,胡风摆出了定边军有史以来人数最多的一个玄武阵。其中的变化万千,令敌军敌将叹为观止。
但那一战,丹阳军的玄武阵,一直是一个整体,从未分散。或者说,你看上去的分散,只是阵型本身的变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