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眉毛
遗失的幸福2017-04-13 06:013,936

  “殿下惯用反面教材,出于这些反例往往真实存在,并且不可忽视的缘故,这一点老头子佩服。不过,殿下是否考虑到其中利处?清楚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李承道喝了被自己弄脏的茶水无意识,孔颖达更加不会时刻关注着他的一举一动。的的确确,他在认真听李承道所说的话,无论是否全部有道理。

  “杀死一百个人便能救下一千个人,孔夫子觉得应该做?”李承道随即反驳。不容他有所回应,李承道接着开口。

  “一名官员,为官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无论是官位升迁还是贬谪,都是勤勤勉勉无怨无悔。刚正不阿,两袖清风,高风亮节,大公无私,情系百姓,似乎存在的褒义词全部能用在他身上。亲自耕种妻子织布,一家人布衣简陋,粗茶淡饭,看见了穷人必定会给予救济,看到不平必定会做出处罚。儿子从政,为避嫌不许;儿子从商,为避嫌也不许;估计连孔圣人也做不到他这种地步”

  “统治者耳听目见,一定会将他当做全国官员的典范,四处宣扬歌颂,恨不得全国百姓、全国官员都知道出了这么一个圣人;这个圣人的一言一行,全部为整个王朝所推崇。然后,如若这位圣人,是敌国派来的奸细呢?”在桌子上画了个高大牌坊,李承道指着牌坊一旁的小人物说道“如果忽然有一天,这位在全国拥有至高名誉的圣人公开宣称,这个国家的内部已经腐朽不堪,自己已经绝望;良臣择木而栖,所以他投奔敌国,会是什么样的一种后果?”

  抬起头,李承道直视着孔颖达,仿若要望进他的眼睛、直取他的思想“孔夫子觉得,舆论的真正可怕之处在哪里?”

  “不知殿下有何高见?”睁眼一眨不眨,孔颖达随口就把球踢回到李承道脚边。

  可惜的是,李承道从来不懂得慎言慎行为何物,从来不知收敛为何物!

  只见他冷笑几声,一字一顿地说“一些人,不愿意公众一下子看清真相”

  话音落,书房中是短暂的一阵沉默。沉闷的气氛,压抑得让人快喘不过气来。

  如此过得片刻,孔颖达长叹一声,道“不可否认,操纵、利用舆论的人,往往别有用心”

  “舆论是一把利器,在操纵者手中,它可以被用来杀人,甚至可以被用来灭亡一个国家”李承道的手指,在那块高大牌坊上一下一下地不轻不重敲着,聒噪的声音到了令人心生厌恶的程度也不停歇“苏妲己之类的红颜祸国,盛世时足以逼死任何一位皇帝身边的美人花瓶,遑论乱世至山河破时;苍天已死黄天当立,黄巾军凭谣言与小利为大汉拉下帷幕,不讲此起彼伏声势浩大的起义军。舆论这种东西,每朝每代都有人在用。换朝换代的时候,更是舆论先行;借此来瓦解当权者一方的民心,使自己获得民众的支持。这些,孔夫子不否认吧?”

  “苏妲己不思辅佐反蛊惑君王,东汉灵帝时大汉早已腐败不堪;殿下所谓的舆论导向,便是人心所向。其中固然有人别有用心、利用舆论,不过事实终究是事实!”孔颖达为所接受的正统教育辩解,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那道德绑架呢?”李承道愣了愣,而后这个词脱口而出。

  孔颖达想了想“愿闻其详”

  又是一个未曾听闻的新奇词语,孔颖达仅是有些一知半解的地步,不得不再次使用这个万能金句。

  “我们的教育与传统思维似乎有个约定俗成的习惯:相比于强者,弱者更需要同情,弱者更需要理解,弱者更需要帮助。这话应该没错吧?”见孔颖达默然颌首,李承道才继续“百姓心中所想,即舆论导向所指”

  “比如,一位老父亲控告儿子不孝顺。乍一听,几乎所有人都会谴责那个不孝顺的儿子,责令儿子负起身为人子的责任来。但谁又会想要去了解,这位父亲是否是焦仲卿的父亲?一时间铺天盖地的责怪与唾弃扑面而来,天地间无立足之地的儿子,是否会像焦仲卿一样选择自杀明志?如若因为这而使得一条人命逝去,究竟该追究谁的责任?”

  双手交叉搭在座椅扶手上放在胸前,李承道将球踢给孔颖达。

  “人言可畏”一言以蔽之,孔颖达点点头“殿下所言,老头子明白了”

  所以才不喜欢书生啊,从来都吝啬于记录活生生、血淋淋的事实,硬生生使得悲惨事实成为了食不知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李承道在心里腹诽,却不吐露出来。酝酿一阵子,他继续说道“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其一,加强了南北交通,方便了南粮北运,巩固了对全国的统治;其二,沟通了南北交通,加快了经济的交流,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经济建设,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与完整;其三,有利于南北交流,促进了南北文化交融,使得中原文化与南方文化相融;其四,为随后的唐朝盛世打下了铺垫。而大唐的史书记载与宣传,从来只有‘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营建了东都洛阳,是对百姓劳役不息,征调不止,让隋朝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唯一的评价。从另一个角度讲,隋炀帝的确是为唐朝盛世打下铺垫”

  连冷嘲热讽的语气都不带,好似自己正面对着一团空气,李承道一个人自说自话“流浪时经过一个国家,他们的书籍上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与民同庆,皇家开放围场给百姓参观,有兴趣的百姓可以乘坐特制的防御马车进围场游览。但为了安全起见,未出围场前百姓不得私自出防御马车,以免被野兽袭击。一日,一家岳母、父母与孩子四人同车游览。中途不知何故,母亲私自下车,被潜伏在周围的野兽窜出袭击。岳母为救女儿下车,最后被野兽活活咬死,被救回的母亲也深受重伤”

  “事故发生,皇帝立即责令围场暂时关闭,相关官员联合查案;而涉案的相关部门,也派了人员对受伤的人进行陪护。这时候,舆论开始了。一方借用此案例,结合以往的事实典例,大谈特谈弱者更容易获得同情的理论,呼吁百姓尊重规则,尊重法律;而非让强者,因为一个是弱者的违规而受到无辜的牵连”

  “另一方,则是从‘与当事人相关者声称,当事人不知道自己仍处于围场内、以为已经出来的言论发出后,被公众直接判定这个说法是为了赖上相关官员‘这一现象入手,责问公众为什么要在事故发生不久、事实还不完全弄清楚明白之时,便急于认定受害者该负全责。责问为何舆论会如此冷血?他们认为,在法律作用起来之前,先入为主,舆论先进行了道德审判,无疑是不公平的”

  “公众们基于与当事人相关者的言论直接判定,同样有理有据。事发时当事人相关者声称,当事人并不知道他们还在园区范围内,以为已经出来了才下的车,显然是一个模棱两可的言论。作为辩解方,他的每一句话都应该为法律运行时成为证据做准备。所以不知道、以为这些容易造成误解的词,不应该使用。如若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无辜,相关者应该准确些,用‘我没有被告知、官方没有告诉我’之类的明确词语。否则,‘我认为、我不知道’算什么,是官方没有告诉你,还是你没有听?退一步讲,作为皇家专用的围场,野兽出没频繁,可能没有被围起来吗?可能没有作为进出口的门吗?那么,出门进门你看不见吗?”

  “相对应地,有人提出围场安全提醒的冗余度问题,即围场方面是否设置多个提醒提示环节,来避免最终出现安全问题;毕竟涉及到人民的生命安全,怎么反复提醒也不为过”

  “总结起来,前者可怜围场的相关人员,虽然有理由万千,在面临突发的流血事件时,在面临舆论时,在不知所措中,还是采取了退步忍让的态度;由此类似的事例认为,我们对规则缺乏一个基本的尊重。后者认为不管怎样,女子付出了母亲丧命、自己受伤的代价,已经足够惨痛;而这种先入为主的道德审判是不公正的,它会让受害者遭受二次伤害,让本该通过法律来明确的责任界定显得多余”

  “乍听起来两方都有道理,那么,究竟应该支持哪一方?”

  主语不明,似乎是事件的做结,又似是在询问孔颖达,李承道望着他,漆黑如墨的眼睛一眨不眨。而孔颖达面色如常,仿佛一直在认真听着李承道的话,并等着他继续下去。

  无言中李承道盯了片刻,方才收敛起目光,悠悠道“有人将舆论分为三种境界:一是一味同情弱者,站在道德高度上对强者进行谴责;二是知道部分真相,先一步进行道德判断,让大众跟着他们的导向走,永远不明真相是最好,否则用一波三折来做结脱身;三是各自抓住部分,不同视角各自发表观点、各自为战喋喋不休,由包括了一些懒得思考、懒得一点一点求证的民众选择支持”

  “其中不可忽视的一点,是为了赚人眼球;因为舆论的载体有人买才有人卖,才有利益可图”

  “而极其不正常的舆论,不在这三种境界之列“李承道抬头冷冷地瞥了孔颖达一眼“正如会像孔夫子所言,舆论的可怕之处,是利用者往往别有用心”

  敏锐给捕捉到孔颖达端着茶杯的手微不可察地轻轻抖动一下,李承道只觉心中畅快无比,不枉自己白白浪费了这么多口舌。

  不知是忽略了李承道的小小恶意,还是故意转移话题,亦或者是反击,只见孔颖达反问道“殿下认为,大唐目前所处的阶段,是正处于第一境界与别有用心者的结合~体?”

  “大唐所处的境界我管不着,我只管舆论可以杀人,甚至可以灭国;而普通民众或多或少会被利用,完全不明白自己已经成为了共犯。我费尽口舌,仅仅是让孔夫子对舆论的变化与影响有一定的了解、一定的认识。我只知道,舆论手段一直被利用,而且越用越顺手。大唐的绝大一部分民众,达不到相应的境界”不管他什么用意,李承道不接招,接凑起来便按照自己的计划与套路来“千古恨,轮回尝。咱们的陛下足够圣明,他若是的确不希望李唐的江山散掉,不希望李唐的江山被他的不肖子孙败坏殆尽,不希望李唐的江山千古轮回着朝代更迭的故事,应该会明白一个正确的舆论导向的重要性,壮士断腕!”

  书房中安安静静的,蜡烛噼里啪啦的声音都能听见。很长一段时间,空气中只有李承道断断续续的人声。这副场景,仿佛是世间众生安静了下来,默默地听着李承道在台上表演式的说教。孔颖达,便是其中的一位听众,也是芸芸众生的唯一代表。

  “如果真的有一个正确的舆论导向,那么舆论控制与舆论监督,就没有想象得那么重要了”书房里,李承道在那里自顾自的高谈阔论“我是这样认为的,我相信咱们的陛下也会支持、会同意这样做!”

继续阅读:第417章:失控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保媒大唐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