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数字是被人手写上去的,不知道有没有什么意思?”我看着手机上的图片。
董小琴把手机拿过去看了看笃定的说道:“这是借书号。”
“你怎么知道的?”小杜很诧异。
“南图的借书号都是这样排列的。”我知道董小琴去南图就像去自己家一样,所以她说的我深信不疑,但是她皱了皱眉:“不过,怎么只有号没字母呢?”
“什么字母?”我问她。
谁知一旁的张清突然开口:“就是图书馆会根据书的类型编上字母,后面才是每本书的编号。”看我望着她,她笑了笑:“我无聊时也经常泡在那里。”
“张清说的没错,就是这个意思。”董小琴附和着。
“我明天一早去找找看这本书。”从看到那串数字时我就觉得事情不简单了,既然是另一本书的借书号,那我肯定要去找一找。
“你怎么找啊,那么多类型。”董小琴说。
“明天休息正好我也没事,我陪你去。”张清看着我说道,我感激的朝她点点头。
“小张都去了,我们不去不显得不够义气吗,董小琴,明天别睡你的懒觉了,早上9点南图门口集合。”小杜指指董小琴。
“切,要你说,唐姐上次遇到那事小宋被弄走后我看杨大越来越不顺眼,现在傅总…”董小琴瞟了我一眼。
“总之老刘头最近不在公司,杨大搞得自己和老总一样整天耀武扬威的,要是能找到老建筑的资料,把项目拿下来给你们部门做,给他个难看,看他还当什么事都没有!”董小琴把果盘塞给小杜。
第二天一早我们四个聚集在南图门口,张清有条不紊的安排着:“我们每个人负责一个馆,先让工作人员在电脑里帮我们查查哪个类型有这段号,这样找起来范围会缩小。”
“希望工作人员不是大叔。”小杜说着已经掉头往右边那个馆走去。
“我和董小琴去三楼,两个小时后在二楼休息区见。”
“好的,我应着往左边走去。”
两个小时后我们每个人都抱了几本书往桌子上一放,居然有二十几本。
“那个号还少个数段,没办法,只能把后面数字吻合的一起搬过来了。”张清说。
董小琴一脸嫌弃的拎起一本书对着小杜:“你这什么玩意啊!”
我一看,一脸无奈,书名叫《此书不正经》,小杜打了个响指:“往往这种看似不正经的书都内藏乾坤,你还太嫩了。”
说着拿起那本《此书不正经》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
董小琴在桌子低下踢了他一下也拿起一本开始看。
很快到了中午我们都饿哈哈的,决定先把那些书寄存起来出去吃饭。
对面的KFC人爆多,我们好不容易承包了一个座位就狼吞虎咽起来。
吃的差不多,小杜吸溜着可乐说道:“我觉得我们这样一人看一本书,到了南图闭馆也看不完,加上明天也看不完,我们应该先分析分析,如果那串数字是有人刻意写上去的,那么他的目的是什么,换位思考,你觉得你们在什么情况下会在书上留串借书号?”
董小琴立马说道:“可能这次借的书太多,拿不下,所以记下借书号,下次来借。”
“不太可能,刚才我们拿的那些书中没有非常厚的,如果那个人真的很想看那本书不至于多一本就拿不走了吧,如果要是写下好多串号这个假设倒有可能成立,关键现在就一个。”董小琴刚说的时候我在心里把她的猜测否了,所以小杜的分析我没吱声。
“如果是我的话,通常借回去的书都是打算研读完写课题的,所以一次性不可能借太多,有可能恰巧觉得那本有用,做上标记,等写到那部分的时候就能很容易的找到那本书了。”张清说的不无道理,但我知道记那串数字的真实目的肯定也不像她说的这样。
“你觉得呢?”我问小杜。
“在图书馆看书的通常要比借书的多,因为借书还要办手续,比较烦,就像我们那天临时起意去找书,等找到了人家也快关门了,只能紧急拿手机拍下来,设想这个人会不会也是这种情况,因为闭馆或者临时有事匆匆忙忙记下这串数字?”小杜推断。
张清摇摇头:“不符合逻辑,如果他都能知道那本书的书号,就是图书馆快关门了下次直接再来找就行了,干嘛这么麻烦记到另外一本书上,不是多此一举吗?”
“除非他下次来也不一定能找到那本书,而且这串数字肯定是在很匆忙的情况下写的。”我说。
“你怎么这么确定?”小杜不解的问我,我拿起橙汁喝了一口没说话。
“下次来也不一定找到那本书,就是说那本书被人借走了,写这串数字的人临时发现那本书对自己有用,所以赶紧记下借书号想等别人什么时候还了再来查看,而且,还有一个细节,当时那个人肯定正好看到你们所拍的那一页,所以才会随手就记在那页上面了,可是那个人为什么在看那页?会不会被借走的书和这一页里的建筑有什么关联?”张清一口气分析到位。
董小琴用崇拜的眼神看着她:“我没看出来,你怎么这么细心啊,我们刚才还一头劲的找书,居然忘了,那书有可能被人借走了啊。”
“但是距离你们拍照的时候已经好几个月了,也有可能那本书已经被还回来了。”张清对董小琴说,她点点头:“也是,但谁也无法确定,咋整?”
小杜单手拖着下巴:“这样说吧,你们认为这个人和我们一样找这么久远的书干嘛?”
我几乎笃定的说道:“应该是想了解老建筑的相关信息。”
“好吧,既然是想了解老建筑的信息,那么这样的人会非常迫切的想要看《此书不正经》这种书?”
董小琴噗哧一下笑出声:“对,像那种书就应该直接pass掉,不在候选范围内,亏你早上还看得那么认真。”
小杜干咳一声:“呃,写得还不错。”
“不管了,吃好了我们走,再去筛选一轮。”董小琴说完,我们一起出了KFC。
有些一眼看上去就不太靠谱的书我们匆匆翻过就放在了一边,觉得可能性大点的就仔细查看,但都没有再找到什么敏感的信息。
小杜抱着一堆书回去还了,我们三个还在做最后的努力,二十分钟后我的手机突然响了:“你们来一下。”
我们赶紧又赶到小杜所在的那个图书室,他站在进门处工作人员的电脑面前催促着:“美女,快一点。”
“急什么,流程还没走完。”
一问之下才知道小杜在还书的时候正好碰见一个大学生也在还书,我猜他之前应该是调戏了专门办理借书的美眉,人家才特地喊他告诉他这有个才还回来的号,小杜扫到封面是那种专用蓝色的,通常这种封面的书要么就是太破旧太老,要么就是图书馆自己装订的,封面写着三个字——《金陵报业志》。
以小杜的话说要是现代刊物网上都能找到没必要非来图书馆,能特意记下借书号的肯定是找不到的,所以他赶紧把我们喊了过来,只是那个工作人员倒是不急不慢的。
慢悠悠的弄好了以后才把书给了我们,我们就在那个图书室的看书区找了一个桌子四个人围在一起翻阅。
发现这本《金陵报业志》里的内容多半是很久以前的报纸节选,而且无一例外内容都是民国时期的,有《中央日报》、《南京人报》、《南京晚报》、《新民报》等等。然后九十年代初期由南京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撰了《金陵报业志》一书,介绍了自辛亥革命至新中国成立以后,南京报纸行业发展的总体情况,并收录了数百家南京报纸的简介和一些节选内容。
由于那时候南京为民国首都,报业比较发达,所以这本厚厚的《金陵报业志》里记载的内容也十分庞大。
董小琴拿过那本书用数钱的方式一页页的扫,我们四个人八只眼睛牢牢的盯着每页检查,看看有什么跟古建筑有关的内容或者是有没有其他什么铅笔记录的地方。
过半了以后依然没有发现什么有用的信息,我的眼睛都已经盯的干涩了,拿起放在一边的矿泉水猛灌了一口,却发现董小琴突然停住了。
小杜在旁催促:“愣什么呢,继续翻啊。”
董小琴却把书抱了起来凑到眼前,我也伸头去看,发现她正盯着一张很模糊的黑白照片在看,而且皱着眉头看得十分仔细。
没一会回头叫我:“唐姐,你来看这个人。”
我弯着腰也贴过去看。
“我在你婚礼上见过这个人,不,年会上也见过,就是你和陈斌老提起的纪函,你看是不是他。”
我低眉努力分辨着那幅不大的黑白照片,照片中站了一排人,最中间的男人正是董小琴指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