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被群臣簇拥着,并由李肃推着进入了皇宫大门。经由数道宫门,守门军士均是身着兵甲,面上露出不自然的神色,渐渐将董卓随从全部挡在了宫门之外。
董卓初时尚未注意到这一情况,及近大殿,方才发现身边随从皆无,心中猝然升起了一种不妙的感觉。董卓转头看向李肃,只见李肃手中不知何时多了一把宝剑,且面露紧张之色,并不言语,只是推着车子急速前行。
董卓心中大感不妙。忽然,董卓发现温侯吕布手持方天画戟,静立于殿门之前,心中乃安。
进入大殿后,董卓见那些原本笑呵呵,满脸恭敬的王公大臣们开始迅速后撤,与自己拉开距离,态度也开始变得冷漠。董卓心中满是不安,然而不待多想,便听见那位他自己亲手所封的司徒王允,正高声喊出“诛国贼!”,心中异常愤怒。他万万没想到他自己亲手所封的司徒王允竟然背叛了自己!
周围的侍卫听到王允的命令,迅速涌上去,向董卓发起了进攻。李肃迅速拔出宝剑,向前刺去。
董卓在王允出声的那一霎那,便察觉到了大殿之中那浓浓的杀意。也即是如此,董卓迅速向前扑去,躲掉了李肃那致命的一剑。董卓迅速发起了反击,然而董卓虽然曾为大将,而且武力超群,但此刻的他早已被酒色掏空了身子,虚有其表而已。并且董卓手中并没有武器,赤手空拳的与众人展开了搏斗。
就在董卓发起反击的时刻,他看见吕布已经从大殿外来到了殿内,大喜,大声喊道:“吾儿奉先,速速前来救驾!”
吕布迅速来到董卓身后,但其将那方天画戟一扬,迅速刺向董卓后心。同时吕布从怀中掏出了一份圣旨,并高高举起,大声喊道:“奉诏诛贼!”
刹那间,方天画戟从董卓前胸穿出,鲜血淋漓,而此刻,董卓脸上依然流露着一丝欣喜的神色,但更多的是绝望之色!他不敢相信,连他平日里十分喜爱的义子吕布在这一刻,竟然也背叛了他!当然,所谓的最喜爱是只是董卓自己认为的而已。
董卓此刻已然明白,原来禅位只不过是个幌子,他们所做的这一切的目的就是为了杀掉自己。但是这一切都来得太晚了,因为他的生命已然不再。董卓十分的不甘心,他用他最后的时刻瞪大眼睛,望向了大殿之外的天空,直至他彻底的断气!但一切都已经过去了,所有的事情都不会再度重来!
就在董卓身死的瞬间,大殿中无比寂静,这时,突然一道声音响起。只听那吕布自言自语道:“哼,老贼,自从你夺吾妻之时,吾就不再为汝子,而与你有不共戴天之仇!而今杀汝,方解吾心头之恨!哈哈······”随后,吕布更是狂笑不止。
见其如此,殿中众人满脸错愕,旋即露出不满之色,后又想到其为此次诛贼的大功臣,转瞬恢复了常色。但是众人心中愤怒不已,冷笑道,不过狂妄自大的莽夫罢了!
大汉天下虽然并没有实施“重文轻武”的政策,但天下文士素来看不起武将,只道其为只知争强斗勇的莽夫。当然广大的武将也看不起那些文臣,因为每逢战事将起,文臣表现的都是相当的懦弱。
如今董卓已死,众人急忙请出天子议事,并传令抓捕董卓余党。吕布对李儒早就不满了,只因其经常在董卓面前抢自己的风头,高声喊道:“助贼者,李儒也!”而其更是自告奋勇的请命,领兵去李儒府中抓人。然而,当吕布来到李府时,却发现李府早已人去楼空。李儒在董卓回京的那天,便已经开始着手做出逃离长安的准备。
王允对董卓平日的所作所为,简直愤恨到了极点。因此,王允命人将董卓的尸身放于闹市之中的最为显眼之处示众,更命人在其后树立一个牌子,上书六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国贼董卓之尸!”,让其受万人唾弃。同时,王允又命吕布率兵前往郿坞,去抓捕董卓在郿坞的亲信大将!王允也下令将董卓在长安的家人斩尽杀绝,连董卓那八十岁的老母都没放过!
日间,王允会同众位王公大臣正在府中议事,忽报,有人扶董卓尸首而泣。众人大惊,遂前往观之,没想到竟有人在此刻扶董卓尸首而泣,更没想到那人便是天下大儒侍中蔡邕。
王允更是震怒,命人将其捉到身前,低吼道:“蔡邕,没想到你身为国之重臣,天下大儒,竟然扶国贼尸首而泣!呵呵!汝想叛汉乎?当吾不敢杀汝乎?”
蔡邕面色苍白,坦然道:“邕不敢叛汉,也不愿叛汉!邕此来,只为报那董卓知遇之恩,然自觉己罪甚大,愿为黥首之刑,再续成汉史,以赎邕罪,望公许之!”
众人心中羞愧,他们均是董卓所提拔,却谁都没有去报恩。见王允欲要不允,太傅马日磾言道:“子师,伯喈旷世奇才,若使之续成汉史,实乃佳事也!其为海内名士,若杀之,恐失人望,不可取也!”
王允只是摇头不许,道:“昔日司马迁不死,致使那《史记》这等诽谤之书,竟流传后世!今绝不可使之续成汉史,以引导后人!甚至需将其原稿一起取出,焚之!”
马日磾等人见王允不听其劝,心中大急。他知道,倘若杀掉蔡邕,定失天下人望,甚至更招来强敌(青州王恒为蔡邕之徒,又为其婿!)来攻。到那时,他们这些人不要说中兴汉室,就连能否保住关中都很难说!遂对王允言道:“子师,杀蔡邕后,倘若王恒大军来袭,如之奈何?”
王允“哈哈”一笑,道:“倘若王恒来袭,当命吕布引兵函谷关以拒之,再以大义召天下诸侯共诛之!再说了,王恒未必回来,其本为汉臣,又为先帝所信之,当不会为了蔡邕一人而叛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