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收藏,投推荐,当收藏-------------黑夜,有稀落的星光,乌云片片,月色朦胧。
树林中忽然出现了一双警惕的眼睛,如同潜伏的猎豹,虎视眈眈的凝视着四周。
这是李聪的眼睛。
乌云慢慢的飘走,月亮忽然悄悄的探出头来,给大地留下一丝丝清冷的光辉。仰望月色,李聪不禁有些黯然神伤,想起了自己的家人和朋友,不知道他们现在怎么样。不过想来他们应该都是过得很好的,起码在他们所处的时代,社会是稳定的,普通的百姓不用时刻担心生死存亡。就算偶尔有战争,那也是地区性的局部战争,远远不像现在这个世界,战争已经降临到每一个人的头顶上。
“指挥大人。”背后传来杨三的脚步声,轮到他守夜了。
李聪点点头,将地上的三棱刺都拔了起来,插在腰间,若有所思的看着杨三。
杨三下意识的避开了李聪的目光。
他知道李聪想要跟他说什么。
杀了瞎眼和尚以后,李聪的部队获得了充分的食物,饱餐一顿以后,大家对于未来的想法也多了不少。那些黄橙橙的金子,刺痛了每个人的眼睛,也刺激了每个人的心灵。原本从来没有想到过未来的他们,忽然对未来有了各种各样的憧憬,许许多多不切实际的憧憬。
利用昨晚的机会,李聪将队伍拉到这片小树林附近,进行了重新整编,他打散了原来的编制,将全部人分成人数不等的六个小组,秦万、杨番、薛仁、杨三、罗负、慕海分别担任组长,秦万和杨三两个小组的实力最强。李聪自己担任最高指挥官,官衔是翊麾校尉,武州军指挥使,至于他这个指挥大人,究竟是指挥一个营,还是指挥一个军,甚至是整个武州军,没有人细问,似乎也没有人关心。
更多人关心的,是李聪到底准备将他们带往何方,以后的出路又在哪里,这也是李聪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罗负和慕海两个尤其关心这个问题,他们并不愿意到偏僻的地方去吃苦,他们已经习惯了烧杀抢掠的生活,同样还想继续下去。然而,李聪并不赞成流寇的做法,一支没有根据地的军队,全军覆没的结局是完全可以想象得到的,前世就不说了,就是这个年代,李巢起义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始终没有建立自己的根据地。
在这个小小的队伍里面,有两个比较集中的想法,一个是到山城县去,暂时避开敌军的锋芒,建立自己的根据地,然后蛰伏待机,等候机会的降临。一个是到庐州去,投靠保信军,寄人篱下,继续征战。似乎两个想法都是可行的,也都存在着不同的弊端。李聪自然是偏向前面一个,却必须获得大多数人的支持。
“再给我仔细说说你们山城县的情况。”李聪忽然说道。
“啊?还要说啊?”杨三诧异的说道。
一路上,他已经将山城的情况反复的告诉李聪了,但是每次李聪都能找到一些新的话题,将他脑海中最后一点记忆都全部压榨出来。杨三非常吃惊,李聪对于山城县的各个细节都了解的非常清楚,尤其是当地的资源和民众结构,有些东西杨三自己也记忆的不是很清楚,李聪就通过其他方面的途径进行详细的核实,绝对不漏过任何的细节之处。
杨三说,武州位于中原的核心地带,淮河边上,武州下辖五个县,分别是:寿春、霍丘、安丰、盛唐和山城县。其中武州所在地就是寿春,霍丘在西南方,安丰在霍丘的东边,这些地方都已经陷落,敌军已经将当地都抢掠一空。只有最南边的盛唐县还不知道情况,不过想来也不太乐观,敌军不会放过这个富饶的县城。
山城县在盛唐县的更南边,隐居在大别山的北麓,当初杨三逃离山城县的时候,那里的户籍人口只有四千多人,属于人口稀少的区域,不过由于当地管辖着大量的山区,很多山民根本没有户籍,因此,那里到底有多少人,恐怕当地的县令也无法说得清楚,虽然山城县因为某些原因,已经有一百多年没有正式的县令了。
既然是山区,山城县所有的物产也就和大山有关,那里最多的就是毛竹,可以用来搭建房屋桥梁,也可以用来制作弓箭,当地猎人使用的,基本上都是竹箭。山城县还有不少山民养蚕,每年都能够生产一部分的蚕丝,庐州有不少商人到当地收购蚕丝。此外,山城县的药材、茶叶、油茶、板栗也都小有名气,其中茶叶曾经还被朝廷纳入贡品范围,现在当然没有了。
用地瘠民贫来形容山城县是肯定不会错的,这里的山民生活非常艰苦,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尤其是缺少盐,导致相当部分山民身体发育不良,因为官府的盐价实在太高了,很多人都吃不起,实在没有办法,只能从盐枭那里购买私盐。因为走私私盐的利润太高,当地也有不少的山民铤而走险,参加了盐枭队伍,最大股的盐枭队伍甚至有五六十人。山城县衙门只有六个衙役,对此当然只能半只眼开半只眼闭,从来不过问。
想要到达山城县,最便捷的途径自然是继续一路往南,穿过盛唐县就到了。如果没有敌军的拦阻,只要两三天的时间就可以赶到。根据杨三的判断,山城县实在没有什么值得敌军动心的地方,敌军进入山城县的机会不大。所以他才会选择那里。当然,这只是一个推测,现在天下纷乱,变数太多了,一切都可不可以用常理来推断,天知道以后会怎么样。
杨三介绍完山城的情况,树林一片静寂。
“我决定去山城!”李聪突然说道,声音不高,但是铿锵有力。
“啊?”杨三下意识的看着李聪。
“我想自己干!”李聪不动声色的补上一句。
“啊?”杨三李聪用拳头敲击着树干,目光炯炯的盯着杨三,沉声说道:“我仔细考虑过了,我们这样子下去是不行的,我们必须有个窝。我们的伤员需要安置,我们的物资需要补充。仅仅依靠抢掠是不可能发展壮大的,流寇作战只能维持一时,绝对不能持久,黄巢起义军的失败就是最好的例子,他们虽然从北打到南,又从南打到北,足迹遍及全国六十多个州,却始终没有建立有效的根据地,这是导致它失败的重要原因。不要看敌军现在气势汹汹的,其实已经是外强中干,他们也在走黄巢的老路,只需要遭受一场败仗,就会一厥不振,因为他们统治的区域已经完全糜烂,再也无法提供足够的战力。”
“那么,我们要将窝安在哪里呢?庐州?不,我们不应该去庐州,不应该去寄人篱下。根据你们之前提供的情况,林度和军队将领之间的矛盾很深,在那里,我们不但要卷入林度和军队之间的漩涡,还有可能被保信军推上战场,成为他们的挡箭牌。我们这些人,个个都死里逃生的,好不容易才吃饱了饭,看到了未来的一点点曙光,如果这样送到别人的手上浪费掉,实在太可惜了。我们完全可以有更好的前途。我们可以建立自己的势力,不需要依靠任何人而存在!”
微微顿了顿,李聪充满自信的说道:“敌军的下个进攻目标,肯定是保信军,他们的军队将会从武州发动进攻,南边侧翼应该是盛唐县,如果我们呆在大别山上,不但可以避过敌军的锋芒,还可以作壁上观,坐收渔利,甚至威胁敌军的侧翼。依据我的估计,敌军的实力要强于保信军,但是保信军可能会得到淮南军的援助,这样一来,应该谁也吃不掉谁,最终只能拼个你死我活,两败俱伤,这样对我们来说是最有利的。不,我想保信军是可以打败敌军的,只要敌军失败了,以后就没有翻身的机会了。有个两到三年的时间,我们可以积聚起相当的力量,就算重新收复武州也不是没有机会的。”
杨三静静的听着,目光有点迷茫,抿着有点苍白的嘴唇,好一会儿才说道:“你凭什么肯定保信军会打败敌军?”秦汉权死在朱温的手里面,这点有点历史学问的人都知道。但是他却不能明说出来。因为这些不能对人说。
听到了提问,李聪凝视着他的脸,根据他以前的历史经验,慢慢的说道:“我有两个理由。第一,淮南军不会坐视保信军不管。庐州的地盘本来就是淮南军的,他们绝对不会拱手相让给敌军,因此,他们必然会派兵前来援救保信军,采取一箭双雕的策略,既击退敌军,又吞并保信军,从而独霸整个淮南道。淮南军大将毕师铎率天长军驻扎在滁州,余公楚、姚归礼率骁雄军驻扎在六合,只需要两天的时间就可以赶到庐州,淮南军大将张磷曾经率领骁雄军击败过黄巢起义军,军队的战斗力有目共睹,除非敌军全力以赴,否则根本不是淮南军的对手。”
“第二,宣武军和忠武军不会坐视敌军的强大。尽管敌军的地盘已经被搜掠得差不多了,但是它北边的忠武军和宣武军,都在觊觎蔡州和颖州。尤其是宣武军,他们肯定不会坐视保信军被消灭,否则敌军的力量会更加的强大,到时候和敌军争夺中原地区会更加的激烈。因此,一旦敌军大举进攻保信军,宣武军有可能在北方联合忠武军对敌军发动进攻,迫使敌军主力北调,减轻保信军的压力。”
杨三不置可否。
山城县就是他的家乡,他当然愿意回去,只是,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杨三参加武州军,也是迫不得已,他是得罪了山城县的大户人家白家,才不得不逃出山城县的。现在李聪要他回去山城县,他就必须面对曾经的仇人。白家家大业大,家丁爪牙众多,和很多实力派人物都有来往,杨三宁愿死在战场上,也不愿意死在白家的手上。
李聪继续说道:“我知道你担心什么,你不就是杀了白家的人吗?这算不了什么!现在刀子掌握在我们的手上,白家根本不敢拿我们怎么样,天大的事情我们都可以扛下来的。只要我们这个队伍团结一致,多大的困难都可以克服!我们不是成功的逃离了武州么?我们以后总有一天会打败秦汉权的!事实上,你的担心完全没有必要,更加现实的情况是,白家会永远忘记这件事情,我们会因为共同利益的关系,和白家的人坐到一起,共同对抗敌军。”
杨三欲言又止,脸色一阵青一阵白的,显然内心在激烈的交战。
李聪用力的握紧了拳头,深沉的说道:“武州军的惨败,对你刺激也很大,或许,在你的内心里,对未来的战斗还有点担心,你可能在想,万一我们失败了,怎么办?然而,你选择庐州,难道就没有失败的危险么?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你能保证每件事情都全部成功吗?不可能的!机遇和风险并存,就看我们有没有本领把握。就比如我们前几天的战斗,最多也就是六成的把握!有六成的把握,可以做很多事情了!”
深深的凝视着杨三的眼睛,李聪坚定地说道:“就算我们失败了,我们也不会后悔,也不会埋怨,因为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我们已经努力了,已经奋斗了,已经拼搏了,就不会留下遗憾!你知道,我绝对不是顾仁瞻,别人想要取我李聪的命,没有那么容易的!我曾经死过,绝对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了!但是,我需要你的支持,需要很多人的支持……”再次愕然。-----------欢迎大家收藏,投推荐,当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