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益亦作伯翳、柏翳、柏益、伯鹥,又名大费。《史记•秦本纪》记载是五帝中颛顼的后代,嬴姓的始祖。
人物简介伯益,《尚书》称益,《史记》称大费、柏翳,又称伯翳,《世本》、《汉书》称化益、伯益。“少昊之后伯益也”《国语。郑语》。
《史记秦本纪》“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秦始皇本纪》“太史公曰:秦之先伯翳,尝有勋于唐虞之际,受土赐姓”。
历史记载
我国最早的唯一记述东方帝俊神系的《山海经》据传是伯益所作。西汉刘歆《山海经表》:“已定《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禹别九州,任上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东汉王充《论衡•别通篇》:“禹主行水,益主记异物,海外山表,无所不至,以所记闻作《山海经》”。东汉赵晔《越王无余外传》:“(禹)与益、夔共谋,行到名山大泽,召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金玉所有、鸟兽昆虫之类,及八方之民俗、殊国异域、土地里数:使益疏而记之,故名之曰《山海经》”。
伯益的势力范围位于山东省日照地区。《春秋左传正义》隐公二年下注曰:“《谱》云:“莒嬴姓,少昊之后。周武王封兹於期于莒,初都计,后徙莒,今城阳莒县是也”。在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时代,尧王城遗址前期有可能是少昊都城,后期有可能是伯益的都城。都城之南3公里处的日照汤谷太阳文化源旅游风景区内的天台山上有伯益挖的井,人称“益井”。以及伯益的坟墓,人称“大王陵”。
大禹去世之后,伯益和夏启进行部落联盟首脑之争。伯益失败被杀,被族人葬于天台山上。此次夷夏之争甚为惨烈。东夷地区延续了几千年的规模巨大的尧王城,两城,凌阳河和段家河古城都毁于一旦,荡然无存。另一结果就是导致该地区人口锐减,秦国远祖就是在这一时期由日照地区万里迁移来到西北地区的。秦人远在西北,不忘故土,墓葬的头向都朝着东方,这也是秦始皇登基后数次东巡琅琊的原因之一。
地下考古表明,伯益的失利使繁荣了数千年的日照地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几乎变成了无人区,直到几百年后的夏朝末期才有所恢复。
日照天台山因《山海经》中的记载而得名。《山海经》记载:“大荒之中有山曰天台(高)山,海水入焉。东南海之外,泔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于甘渊”。
天台山位于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南,离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尧王城遗址月3公里。尧王城遗址出土的墓葬的头像都朝着天台山的方向。据考证,天台山中有汤谷,是东夷人祖先羲和祭祀太阳神的圣地,是东方太阳崇拜和太阳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东夷人祭祀先祖的圣地。
出身族望伯益,亦名伯翳、柏翳、柏益、伯鹥、大费,皋陶之子。《史记•秦本纪》记载:“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大业即皋陶,可知伯益父系具有少昊与黄帝族颛顼血统,母系一方则来自少典氏,它是我国上古时期中原地区非常著名的氏族,黄帝和炎帝都是由这个氏族诞生的。伯益之称大费,大概是因为他居住在封国费地,且其后嗣以费为氏的缘故。伯益所封之费国,至今已不能确指,但其所居之费与皋陶所处之曲阜相距甚近,均在少昊氏族活动范围之内,则是无可怀疑的。
主要业绩伯益最突出的贡献就是佐禹平治水土,这点可见于《史记》之《夏本纪》、《秦本纪》等。伯益不仅治水卓有成就,而且在治水过程中还立下了其他功劳。
其一,伯益在遭受洪水侵袭的地方,根据当地地势低洼的特点,教给民众种植稻谷,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因此,当禹在平定洪水后,帝舜赏赐伯益以皂游(一种黑色旗帜),还将自己家族的女子许配给伯益。此后,伯益就在舜的手下担任虞官(《尚书•尧典》),掌管山泽,繁育鸟兽。而伯益的后人,包括费昌、仲衍、造父、处父辈以长于训鸟兽成立于世。
其二,传说伯益发明了凿井技术。《经典释文》卷二井卦因《世本》云:“化益作井。”《吕氏春秋•勿躬篇》:“伯益作井。”这大概与其佐禹治水不无关系,毕竟在长期与水土打交道的过程中,是易于发现地下水的秘密的。当代考古发掘证明,我国水井的出现恰当与尧舜时期相差不远的龙山时代,可知传说有其根据。凿井技术的发明有重大的意义,在此技术发明之前人们不得不靠近河流定居,忍受河水泛滥的威胁。凿井技术发明后,我国古代北方广大平原地区逐渐为各氏族充斥,得以开发。
其三,伯益参加平治洪水,也促进了本氏族的发展。据考证,夏商时期的“其氏”便是伯益之族,且其氏的源起,便是与治水密切相关的。
大禹继舜之后,伯益又辅佐大禹治理水土、开垦荒地、种植水稻、凿挖水井。
伯益在政治上也很有建树。他曾告诫大禹,凡事要有前瞻性,要虑事周全。不要违背法则、制度,不要过度游乐享受,不要违背规律去追求百姓的称誉,不要违反民意而满足自己的欲望。治国不能懈怠,政事不能荒废,谦虚会受到益处,自满能导致失败,要选贤任能、除奸去邪。
在处理民族矛盾方面,伯益亦表现出远见卓识。舜时,三苗族离心离德,舜便派大禹武力征服,三苗不服,伯益提议,要恩威并举,德武相济。大禹接受了伯益的建议,撤退军队,实行文教德治,三苗族受到感化,终于归顺。伯益还将跟随大禹治水时所经历的地理山川、草木鸟兽、奇风异俗、轶闻趣事记录下来,成为《山海经》的素材。
争夺王位伯益佐禹治水大获成功,得到帝舜的赏识,获得了与帝舜联姻的殊荣,政治地位大为提高。禹继任舜担任部落联盟首领之后,举荐伯益之父皋陶为自己的继承人,然而皋陶未及受政而亡。《史记•夏本纪》载禹“举益,任之政”。《墨子•尚贤》:“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
相传益善于畜牧和狩猎,助禹治水有功,夏禹对舜说:“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舜对伯益说:“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皂游。尔后嗣将大出。”因而被禹选为继承人。《史记》记载禹死后由益继位,但四方诸侯比较属意禹之子启,于是益让位予启后隐居到箕山南麓。但据《竹书纪年》记载,禹死后由禹之子启继位,而益因与启发生争执,帝启六年,被启杀死。
伯益生有二子,长子大廉,为鸟俗氏,廉氏,赵氏是其直接的传人;次子若木,为费氏,若木在夏启九年(中国断代工程计算为前2061年),被启封在徐(徐戎,今淮河流域,郯城一带)。
政见言论伯益的主要政见言论可见于《尚书•大禹谟》。伯益提倡德治,认为只要由衷地信奉帝尧所代表的仁德,治国之谋就会取得成功,群臣辅弼君王就会彼此和谐,方方面面的朝政就会相得益彰。
伯益认为治国要小心谨慎、忠于职守。强调未雨绸缪,这样遇到偶发事件时就不会毫无准备失了分寸。要有原则与法度,不能贪图享乐。不能以违背自然本性为代价,好大喜功,盲目冒进;也不要拂逆万民的心愿,来屈从强权者的一己之欲。这样一来,才能抚顺四夷。
在作为副帅辅佐大禹攻打三苗时,伯益认为只有以美德才能使人顺服,谦受益,满招损,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对三苗也是可以起作用的。大禹接受了伯益的建议,撤退军队,实行文教德治,三苗族受到感化,终于归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