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御驾亲征行
静好居2015-10-25 09:427,314

  绍兴六年八月上旬,朝廷闻报,八月己亥(初一),范宗尹去世。

  范宗尹(1100-1136),字觉民,邓城(湖北襄樊)人。少笃学,工文辞。北宋宣和三年,上舍登第。累迁侍御史、右谏议大夫。南宋朝廷大员,第七任宰相。

  范宗尹,长的十分漂亮,皮肤白皙如玉,可谓貌比潘安。因此他很自恋,每天要照三次镜子,被人戏称“三照相公”。

  范宗尹,给吴央留下的印象是很深刻的。范觉民37岁就辞世,这令她心里很难受。难免,又私下祭奠一番,往事历历在目。

  ————————————————

  南宋开朝之初,天下大乱。有两种社会现象,很明显。

  其一,境内到处都是造反闹事的。开始时只是拿几把菜刀、柴刀,抢几个商铺,碰到正规军,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不然就跑到山上当土匪。金军来了之后,他们的价码提高了,最低也要干掉知州,就可以在城里打家劫舍。厉害的,还弄到了朝廷颁发的知州官衔,等同打砸抢经营许可证。偶尔也打金人,金人大部队来了就跑路,反正地盘也不是自己的,一点都不心疼。如果地盘是自己的呢?那肯定和金人拼命!

  其二,赵佶帝以来,“滥赏”官位后遗症,很严重。

  所谓“滥赏”官位,说白了就是拿朝廷官位做人情。这种事情历朝历代都有人做,一般在王朝快灭亡的时候,做的更多、更离谱。做人情的事情,不仅皇帝在做,宰辅大臣也做,而且做的更狠。不做白不做,反正朝廷又不是自己的,皇帝都不急,臣子急什么?

  赵佶帝,算得上专业画家、书法家、兼道教会长,他的兴趣可不是一般的广泛,只要能帮他玩的开心、玩的潇洒、玩的大气,混个一官半职那是小菜一碟。在赵佶帝时代,只要有道士资格,都能享受朝廷“铁饭碗”的待遇。

  臣子呢?就拿童贯来说,别看是太监,很有能耐的。童贯经常在西北战西夏,战绩十分不错,把西夏军打的屁股尿流、哭爹喊娘。西北一批将领,全是童贯一手带出来的,要想麾下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跟你干,当然要给好处。童贯是个很大方的人,凡是跟他干的,最后都满载而归,童贯自己,最后还获得赵佶封王。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太监王侯。

  童贯这么做的顺溜,别的大臣也不甘落后,最后大家一起在做。到了后来,什么修书的、做饭的、挖河道的、送信的、看守犯人的等等,都有捞到一官半职的。

  因此,当时有一首这样的民谣:“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

  老是这样搞,肯定不行。于是,赵桓继位后,来了一次大清洗,可闹半天,最终还是不了了之。原因很简单,朝廷大员,哪个身家是干净的,大多都干过卖官鬻爵的事情。谁想彻查,断了大家的活路,大家还不先废了你?

  到了赵构建炎朝,总是没完没了有人拿着前朝官谍,讨要“复官”,成了新朝一大问题。

  ————————————————

  正是这样情形下,年轻的范宗尹,当上了宰相。

  范宗尹当了宰相之后,主要做了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就是设置镇抚使。

  主张再裂河南、江北等数十州设置镇抚使。认为与其让金军占领,还不如把土地给自己人占领,帮助朝廷抵御金军。财政、军事、民政等州里的一切都由镇抚使说了算,跟唐代后期的节度使,差不多。比如岳飞,后来就曾经当过通泰镇抚使。

  镇抚使的设置,得到皇帝赵构的全力支持。

  镇抚使的设置,在南宋影响深远。标志着南宋,放弃了北宋,以文制武等一系列祖宗家法,开始放手壮大地方和武将势力。

  第二件事就是追夺“滥赏”官位之事。

  赵构对此,还是全力支持,毕竟这事情做好了,对朝廷的好处显而易见。

  正在这个时期,秦桧还朝了。

  追夺“滥赏”官位之事,范宗尹等于将赵桓的主张,旧事重提。很显然,他把这件事情,当做自己在位宰相时期的“政绩”来抓。完全没有料到,已经有一双贼目,在默默关注,等着他露出破绽,然后给他致命一击。

  其实,范宗尹在靖康朝是主和派的代表,算是秦桧的政敌,两人曾经为割三镇之事闹过。不过,他倒挺有君子风度。秦桧还朝,不仅没有为难秦桧,反而不避嫌疑地为秦桧辩白,不遗余力地推荐对手秦桧。

  遗憾,范宗尹遇到的是秦桧,一个以追逐权力为终身信念的秦桧。秦桧要获得权力,就必须先干掉范宗尹。可怜的范宗尹,帮助一个白眼狼。

  当然,范宗尹也不是草包。相反,他也是厉害的角色。靖康年间,就已经是北宋朝廷中的主和派领袖。建炎年间,他有本事替代了吕颐浩,成为举宋最年轻的宰相。这份能耐只有寇准和张浚才能和他一决高下。寇准是北宋最年轻的参知政事,张浚是南宋最年轻的知枢密院事,但还是比不过范宗尹。因为,当寇准、张浚为相时,都不年轻了。

  这样的角色,秦桧要取代他难度还是很大的。面对这样的对手,秦桧不能主动出击,只能静静地等待,等待范宗尹露出破绽,才能给他致命的一击,赢得最后的胜利。

  所以,追夺“滥赏”官位之事,作为范宗尹的副手,秦桧也是鼎立支持,此事做得好,他也有一份功劳,做不好还有范宗尹在面前挡着。范宗尹完蛋了,他的机会就来了。

  很快,范宗尹就会为自己的君子风度付出代价。

  赵构料想,臣同心,宰辅同力,这事情应该是很容易成功的。

  结果,追夺“滥赏”官位的消息一传开,如同扔了炸弹一样。宰相范宗尹,在瞬间陷入了风口浪尖之中。

  户部侍郎高卫,同知枢密院事李回,大将杨惟忠、刘光世等等,都坚决反对。一时间流言四起,弄的赵构也失去信心,开始动摇。

  秦桧感觉自己的机会来了,就开始向赵构进言。认为,追官之事搞的好,倒是能挖出些国家蛀虫。搞不好的话,把人都吓走了,谁来辅佐皇上治理国家?这简直是乱搞,祸国殃民。

  刚巧,秦桧说完不久,赵构就听到一首,流传在越州大街上的打油诗《行香子》:“不如归去,作个齐民。免一回来,一回讨,一回论。”

  智慧的赵构,当然知道这是朝廷中,反对范宗尹的大臣们瞎编出来的,不过事已至此,追夺“滥赏”官位之事,只能不了了之了。

  不久,范宗尹被罢相,做温州知州去。

  可见,君子在残酷的角逐中,一般是比较凄惨的。不择手段的小人,反而往往是胜利者。秦桧登上相位,结果也因根基不稳,更因主和议,不及一月就被拿下。依然做他的礼部尚书。

  人生就是如此,有喜也有悲。但范宗尹此生,还是值了。任何时候,翻阅历史,他范宗尹都是“最年轻宰相”第一人。

  范宗尹被罢相,秦桧被戏相,由吕相过度一段后,赵鼎为右相,张浚为左相。

  眼下,正是左右相对调时期。秦桧虽然不在相位,但不少人仍然被其算计。范宗尹,就是被他算计的第一人。绍兴五年的科考状元汪应辰,也因上疏力言秦桧“因循无备、上下相蒙之可畏。”被撵出朝堂,通判建州(建瓯)。

  可见,秦桧在皇帝心里,还是很有份量的。因为他,很会“来事”,往往能够很准确揣摩皇帝的心事,而且说话技巧很到位。

  —————————————————

  吴央,回忆到这里,不禁感慨万端。

  美男子范宗尹,已经驾鹤西去。汪应辰,吴央见过一面而已。

  佛渡有缘人,何况她吴央乎?她身上,观世音菩萨,不过还她一片仙瓣而已。

  “紫萼切记,一切顺应自然,不可强求为之,否则,反而带来不可预料的后果。”观世音的警示,有如警钟,钟声不时氤氲头顶。

  “你要善于自保,凡事尽力就好。这样,你才能够永葆能力,始终有机遇再作再为。”老相吕颐浩,刚刚退隐不久。他的临别赠言,言犹在耳。

  吕颐浩,勘称她所认识的“人精”,最有智慧的长者。她,不得不越来越谨慎。如果啥人啥事都管的话,势必有一天遭到皇帝彻底厌恶,那就什么也管不成了。

  因而,她始终谨记自己的“作为”原则——深度筹谋,偶尔亲为。

  ——————————————

  绍兴六年五月初,赵构接见岳飞后,即进入筹划御驾亲征。预备披甲北伐助军威,一心要收复黄河以南失地。

  岳飞觐见后,经过一番调兵遣将,于七八月间,正式发兵北伐。

  九月初一,皇帝赵构,冠盔披甲,从临安出发,亲征北伐。岳飞此时,正派遣统制王贵、郝晸、董先收复虢州卢氏县。

  九月初八,皇帝临时驻扎平江(苏州)。前线战报,岳飞已经收回失地十余县镇。

  三天内,皇帝继续北上,前往镇江。

  九月十七日,岳飞以“孤军无援,粮草不济,要返回鄂州(武昌)。

  九月二十三,皇帝命户部郎官霍蠡(离声),总领岳飞军钱粮。然而却闻报,岳飞已经回到鄂州。朝廷接而闻报,岳飞目疾再次剧烈发作。白天的时候,连卧室的窗户都必须全挡住才行。皇帝赵构闻讯后,立即特派,眼科医官皇甫知常,与精通医道的中印和尚两人,急驰鄂州为岳飞治疗。

  刘齐伪廷,闻报绍兴帝亲征,告急于金帝完颜亶,乞求增援,遭到完颜亶拒绝。刘麟只好自我起兵,号称三十万军,趋奔合肥。命堂兄弟刘猊,出兵涡口,引兵分道迎战。

  岳飞一军,虽然自己因眼疾退回鄂州,然而已经收复失地二十余州县镇,并且留军驻守。

  御营司下达军令,命诸军,韩世忠、刘光世、张俊、杨沂中等,继续扫荡黄、淮之间的伪齐军。

  于是,进入冬季后,整个十月、十一月,两月六十天里,各军处于恶战中,胜多败少。

  韩世忠部,在此次北伐中,从春打到冬。在闻报皇帝北上亲征后,士气大振,收复大片失地。最后进攻淮阳军,遭遇与金人守军作战。自是大败金军,金军落荒北逃。

  同时,军贼曾衮作乱。摧锋军统制韩京,招募敢死士,夜袭破之,曾衮出降。

  张俊、刘光世部,闻报刘麟进兵淮西。张俊遣张宗颜等分兵抵御。

  张浚调兵杨沂中,速速增援。

  杨沂中至濠州时,刘光世已弃庐州而南下,被宰相兼都督的张浚,遣人督还。光世不得已驻兵,接应沂中,遣统制王德、郦琼,与敌将领崔皋、贾泽、王遇,打起了遭遇战,皆击败敌方。敌兵转攻寿春府城外军营,守将孙晖拒战,大败敌兵。

  ——————————————————

  这其中,有一插曲。

  刘光世谁都不怕,不怕皇帝赵构,不怕御营使赵鼎,唯一忌惮的人就是张浚。在刘光世的眼中,张浚就是心狠手辣的主,对骄兵悍将从不姑息,该出手就出手,毫不含糊。当年陕西军的曲端等等,凡在张浚面前牛气冲天,上蹿下跳者,无一例外地,都死在了张浚手上。擅杀大臣,谁都以为张浚要遭殃,可张浚至今还是活蹦乱跳。因为张浚“擅杀,无不”“巧妙”。

  此时,刘光世已经放弃庐州了,张浚怒不可遏。派使者前往刘光世军营中,告诉刘光世:“若有一人临阵脱逃,首先斩你刘光世,给我赶紧滚回去守庐州。”

  这番杀机毕露的话,让刘光世震惊不已,刘光世似乎隐约听到磨刀嚯嚯的声音。

  前车之鉴,刘光世可不敢拿脑袋去试刀。若是逃跑,落在张浚手上,绝对是十死无生,反正横竖都是死,还不如和伪齐拼一把,也许能保住小命。

  于是,出战前,军中出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一幕。主帅刘光世,哭哭啼啼央求众士兵:“弟兄们,帮帮忙,救救我的脑袋……”

  刘家军,虽然以逃跑出了名,但是对主帅还是很有感情的。在刘光世的苦苦哀求下,这支军队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在悍将王德的带领下,居然挡住了伪齐军的进攻。

  这时,闻报刘猊进犯定远县的杨沂中,顺势进兵,乘胜追剿刘麟,赶到定远。

  于是,刘光世,再遣王德,听命、配合杨沂中,大战刘猊,于定远县的藕塘。

  ————————————

  当杨沂中来到藕塘的时候,他看到的是漫山遍野的宋军尸体,和得意洋洋的刘猊。刘猊率军十万占据险要,强弓硬弩,宋军几次冲锋都以失败告终。

  殿前司的将领们面面相觑,这不是送死吗?看着面露难色的各将,杨沂中心知不妙,但形势危急,也顾不得那么多了。他告诉众将:“伪齐逆贼有十万大军,我殿前司只有三万,不可久战,击之不可不急。”于是命摧锋军统制吴锡,率五千精骑突入敌军,打乱敌军的阵势,自己则率领殿前司的剩余人马,趁机进攻,毕其功于一役。

  这吴锡也是牛犊子般人物,拼命起来连自己都想象不到。他带领五千士兵,牛气冲天的冲入了刘猊军,竟然冲乱了刘猊军的阵势。

  这边刘猊军还没来得及喘口气,那边杨沂中已经率领大军冲入。短兵相接不久就大喊:“破贼矣!”刘猊的士兵们很惊讶,难道战争结束了吗?

  就在此时,援军到了。张俊部将张宗颜,刘光世部将王德,又牛气冲天杀入了刘猊军,又是两个不要命的二杆子牛犊。

  一虎虎一窝,何况数虎咆啸?!

  宋军,全部成了一群不要命的发飙狮虎,狂暴杀来!

  刘猊,惊吓的带着数十骑,直接开溜。伪齐军一看主帅都溜了,也三十六计走为上策。由于跑得匆忙,还有数万人滞留在战场上。这些人看见宋军如此神勇,直接吓傻了,站在战场上一动也不动。

  杨沂中大喊:“你们都是赵宋的子民,事已至此,还不投降吗?”这群伪齐兵一听,立即跪下投降了。

  杨沂中,大败刘猊于藕塘。刘麟在顺昌(安徽阜阳),闻报主力军完蛋,赶紧抱头鼠窜,往北逃遁。

  宋军北伐,皇帝亲征。伪齐声势浩大地抵御,就这样大败而终。

  ——藕塘之战,载入史册的重要战役。

  ——藕塘之战,杨沂中一战成为大将。

  ————————————————

  到11月底,北伐收复失地战,基本告捷。皇帝亲征,一举收复失地。

  按理,皇帝应当很高兴才是。然而,皇上接下来的一系列举措,即令人大感意外,又似乎在意料之中。因为,有其发展过程。让我们回顾一下。

  这次北伐前夕,皇帝赵构,命张浚独治军旅。张浚管的有声有色,建立了都督行府,基本上把赵鼎的权力给挖干净了,以致于有“三省枢密奉行行府文书”的讥讽。

  10月初八,赵鼎,奏请降敕谕张浚,令光世、杨沂中及张俊全军引还,为防江之计。却不见一个将领回还。

  因为,皇上再诏张浚,督将士僇力破敌。

  期间,宰相张浚,要皇上继续前往建康驻跸督战。赵鼎则一再奏请,建议皇上返回平江,一样可以督战。皇上,再三权衡后,同意返回平江。但是,心里已经黑白分明了。

  张浚绝非等闲之辈,想当年张浚是知枢密院事,赵鼎还不为人所知时,就已经名震天下。这次重督军事,可谓是众望所归。

  在前线督师的张浚,闻报赵鼎要坏事,心里清楚自己如果不说服赵构,那自己苦心经营的北伐局面,将要彻底断送,收复中原岂不是遥遥无期?

  张浚也知道,依靠刘光世打败伪齐军,那是不靠谱的事情。岳飞已经退兵,再说襄鄂一线也需要重防,皆不可轻动。张俊和韩世忠,也各有任务。唯一能拿的出手的,就是杨沂中的殿前司军队。

  张浚纵横朝廷、军界多年,对军界中的将帅了如指掌。他坚信杨沂中,一定不会让自己失望的。

  张浚飞奔回平江,连夜觐见赵构。进言道:“陛下,若诸将渡江,则无淮南,而我南宋将与伪齐,共有长江天险。淮南之地,正是长江的屏障。若是让伪齐得了淮南,赖在淮南不走,留下来开荒种粮固守,那江南还能保得住吗?如今,我方士气正盛,战则必胜。若是退避自保,大事去矣。陛下,岳飞防守襄汉,不可轻动。岳家军东来,若金人趁机南伐,谁来抵抗?因此,请允许我调用杨沂中所部。”

  杨沂中的殿前司军,就是朝廷最后的后备兵力,有三万精锐,其主帅就是杨沂中。

  张浚觐见的消息很快就传出,赵鼎也派出了心腹,折彦质,企图阻止张浚。

  张浚也不是好惹的,他带来了自己的心腹,吏部侍郎吕祉。这位吕祉,也是个能人,在赵构榻前力争,口沫横飞,比张浚还能吹。

  双方你来我往,斗得不亦乐乎。

  这实在是急熬人。赵构并不是担心前线的战事,而是担心朝廷内部的争端。朝廷这次北伐,已经明显地分裂成了,主战派张浚,对垒和守派赵鼎。用一派就必须放弃一派,而事实上,自己却非常中意张浚和赵鼎,他们都是很好的朝廷大员,放弃谁都是很重大的损失。

  但战势危急,已经容不得赵构多想了。

  关键时刻,赵构当机立断,朝廷的分裂等战后再说。当务之急,此次亲征,必须灭伪齐。于是,同意张浚带走杨沂中的殿前司。命张浚,督将士僇力破敌。

  赵构用自己的行动支持了张浚,还给了他张浚一道圣旨:“有不用命者,当依军法从事。”很显然,赵构这次是来真的。若真有不用命者,赵构不介意动动自己的天子剑。

  有了赵构的支持,张浚当即飞速赶回前线。所以有了张浚,对刘光世怯战撤退的严厉督战军令。

  这次亲征,如果没有张浚的坚持,就不会取得如此大的战果。张浚的威望,也因此上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

  因为发生了,北伐中的“内讧”的过程。因而,皇帝亲征,一举收复失地,不是大肆庆祝,而是接下来的一系列举措。

  12月初一,一天之内,一是下诏,凡庐、光、濠等州降者,死罪改流徙,并开释流徙以下囚犯。二是下诏诸军,命将所俘刘齐民众,发给钱米遣归。三是召秦桧赴行在。四是分别召见张浚、赵鼎。

  张浚入见,再次奏请巡幸建康。赵鼎入见,奏请还驾临安。

  12月初九,罢免赵鼎左相。同日派遣右司员外郎范直方,宣谕川、陕,抚问吴玠之军将士。

  11日,命都督府,参议军事吕祉,前往建康,筹措移跸。翌日,又罢免几个。

  13日,诏赏淮西功臣。加张俊少保,改镇洮、崇信、奉宁军节度使;以杨沂中,保成军节度使、殿前都虞侯。

  14日,命秦桧赴讲筵供职,孟庾为行宫留守。

  17日,以资政殿学士张守,参知政事,兼权枢密院事。

  22日,以吕颐浩,为浙抚西安制置大使、判临安府。退隐的老相,又要出马辛苦了。

  23日,以刘光世为护国,镇安、保静军节度使。

  24日,下诏,凡因民事被罪者,不许亲民。

  25日,命辰、沅、靖、澧四州,以闲田募刀弩手,三千五百人为额。

  这日,右司谏,陈公辅,乞禁程氏学。于是,皇帝下诏:“士大夫之学,宜以孔、孟为师,庶几言行相称,可济时用。”

  26日,以安化郡王,王禀死节太原,赐其家田十顷。王禀,靖康之难太原守将,烈士。赵构称帝后,赐封王禀安化郡王,这次,再厚待其家人。

  27日,以山阴、诸暨等四十县为大邑……

  ——年关在即,吴央深感大事不好。她所当心的人事任免,即将来临。

  比如,以刘光世为护国,镇安、保静军节度使。

  “太尉”换“护国”,这是要拿下刘光世兵权,让他纯粹执掌地方行政了。

  所谓,“山雨欲来风满楼!”

  多年来,凡是皇帝接连频频下旨,就是要换左臣右相了。

继续阅读:100、庙号宋徽宗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天萼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