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8年,宋,绍兴八年;金,天眷元年。
随着宋金议和的实质性展开,南宋政坛再度洗牌。
淮西骊琼兵变,岳飞建议立储,这两个事件发生之后,赵构更加坚定了与金国议和。但朝廷中主和派,势力衰微,根本不足以,与主战派、主守派相抗衡。这样,即使和议条件成熟,也没有合适的主和派大臣,主导“和议”大事。
当务之急,就是考察与选择,合适的主和派大臣。
经过仔细观察,赵构终于发现,秦桧依旧是主和派。
秦桧,看似一直紧跟着主战派、主守派的步伐,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只有主和,才能够占领要位。
随着宋金和议时机成熟,秦桧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是宋金和议成功与否的关键。
在黑暗中蛰伏的秦桧,终于等到翻身的机遇。多年的隐忍,多年的梦想,成功与否,就在今朝。因为,皇上已经传他来奏对,相当于出任前的考察性谈话。
三月五日,赵构就秦桧升任右相一事,征求赵鼎的意见。
赵鼎,南宋第八任宰相。迄今,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曾经在相位上,三起三落。如果,这次临时的权充右相,再下的话,又要退到除了皇帝,仅次于宰相的,南宋第三号人物。
见赵鼎犹豫如何回答,赵构又说道:“以秦桧的人望,要晋升他,政事堂中的人,应该不会有异议吧。
赵鼎活到了这把年纪,自然知道赵构已经铁了心,要以秦桧为右相,就是他有意见,也应当变得没有意见了。
见赵鼎依然沉默,赵构又问,秦桧在枢密院,呆了这么长的时间,会不会有不满意的表现呢?
再沉默不行了!赵鼎赶紧表态,“秦桧很不错,陛下确实眼光独到。”
于是,南宋第十任宰相出炉!
绍兴八年(1138年),三月壬辰(初六)日,复以秦桧为相,兼枢密使。
秦桧正式登上相位——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宋代,宰相职务全称。
令人意外的是,当秦桧的出任宰相之任命,下达时,朝野上下一派喜气洋洋。群臣争相道贺,并且普遍认为,从此国家有希望了。
之所以,“秦桧为相,喜气洋洋。”有着根深蒂固的历史渊源。
一方面,可以想见,图安逸,不主战,乃有宋近200年来,传承祖宗八代,所形成的“痼疾”,很难改变。
赵构,正是赵宋,第八代传人,第十任皇帝。
赵构是赵宋第八代传人,赵宋子民,自然也是传人第八代。
另一方面,不得不佩服秦桧,一个铁杆的主和派当宰相,居然得到人们争相道贺。可见,秦桧做人的功力,实在是深不可测。让人高山仰止,自愧不如啊!
当然,也有例外的!
朝臣中,只有一个人,没有加进道贺的人群,他就是吏部侍郎晏敦复。
晏敦复,字景初,北宋丞相晏殊之曾孙。少学于程颐,颐奇之。南宋,第进士,为御史台检法官。
平时,敦复静默如不能言,立朝论事却无所避,有点儿类似建炎朝,大名鼎鼎的户部尚书张悫,每每言之谔谔。
皇上,曾经当面赞美他“卿鲠峭敢言,可谓无忝尔祖矣。”
晏殊,人们耳熟能详,婉约派大词人。
晏敦复,他听到这项任命后,油然想起一句曾祖父,晏殊脍炙人口的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思及此处,不禁黯然神伤。
给事中张致远等,大惑不解,忙问道:“秦相公复相,是天下之福。唯独你,闷闷不乐,为什么?”
晏敦复,长叹一声:“奸人相矣,复土无望啦!”同僚们很不理解,认为他言过其实。直到天眷和议开始,他们才佩服晏敦复,有先见之明。
秦桧登相位,正值绍兴八年,戊午科黄公度榜,张榜。六月中旬,诏赐礼部进士黄公度以下,395人及第、出身。
戊午科状元黄公度,出生1109年,字师宪,号知稼翁,莆田人。恰逢而立之年及第。官位,签书平海军节度判官。军,比州府低一级,地方建制。
号知稼翁,古代,凡是会有“号”之人,都是文人墨客。
一般地,都是宰相是主考官。春闱贡生,凡中进士的,都是主考门生。
因而至此,秦桧有了第一批门生,近四百人。
————————————
正如晏敦复感叹的那样,秦桧的晋升,正是宋金和议的开始。
四月,金国派出使者乌陵思谋、石庆充,与宋使王伦等一行,前来南宋,商讨议和之事,五月中旬抵达。
双方使者们,带来了杜充,在金国身居高位的消息。
这让吴央感慨唏嘘。北宋、南宋,都豢养叛徒,还真是无独有偶。
父亲宋徽宗,豢养了叛徒郭药师;儿子绍兴帝,豢养了叛徒杜充。
宋徽宗,这位书画诗词天才皇帝,当然继位后之前期,还是有善可陈的。最后一些年头,却大错小错层出不穷。只凭用人不当,就够呛。宠溺童贯、蔡京等不说,单就“错用郭药师”,简直可谓“东郭暖蛇”之举。如果说他举“海上之盟”,给靖康之祸,埋下伏笔,那么说他养肥“郭药师叛敌”,就是给靖康之变,制造地雷。
这位郭药师,是渤海铁州人。辽朝末年,契丹人将亡国之时,招募辽东因女真人进攻而流离失所的汉人饥民,“使之报怨于女真”,组成“怨军”。郭药师,就是被委任为这支部队的头儿。后来,“怨军”又改称为“常胜军”。依理讲,郭药师与女真人有阶级仇和民族恨。岂料他降宋之后,竟然倒戈相向。
按说,宋徽宗待他不薄。郭某刚降宋时,宋徽宗亲自在京城接待他,“礼遇甚厚,赐以甲第姬妾”,数次在内宫宴饮。
接着,宋徽宗让他,捉辽朝天祚帝“以绝燕人之望”。哪知老郭很会演戏。涕泣拒绝,表示不忍心追逐昔日“故主”。这一表演,使宋徽宗“以之为忠”,更信任这位降将。当即解下自己身上珠袍,以及两个大金盆,一并赐予郭某。
不久,宋廷又超拜郭某为太尉。老郭凭借宋朝赏赐,筹兵至30万众。
期间,宋徽宗听说郭某一军,不改服式,仍旧左袵(同衽,衣襟)。
(“左衽”。我国古代某些少数民族的服装,前襟向左掩,异于中原一带的“右衽”。用以指受外族的统治。左衽之服,指少数民族的服装。衽发,披发左衽。指古代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
于是,宋徽宗派童贯以巡边为名,“阴察其去就,不然,则挟之偕来”。
哪知童贯一到达,郭某便故伎重演,纳头便拜,称之为父。童大公公感动莫名,说郭老你与我一样是太尉,干嘛行如此大礼。郭某一脸忠贞神色说,你就是我再生老父,别的我一无所知。然后,郭某又向童贯演示阵法,喜得大公公眉飞色舞。
就这样,童贯早已忘记,宋徽宗让他见机行事,把郭某裹胁回京的诏旨。造成宋徽宗,亡羊补牢之举成空。
是以,这位早就首鼠两端的郭某人,辽亡降宋后成了大将,掌握重兵还不够,竟然深恨宋朝对他不够好。于金人第一次伐宋前夕,乘宋朝刚刚设置了燕山府,一切未稳之际,抓住燕山府尹蔡靖,准备连同燕京城一起作为“见面礼”,向金国投降。
1125年秋,驻防北宋第一防线燕蓟的郭某,手中虽有精兵数十万,却于金军伐宋开端之地,立即敛手投降,迎拜金军,并充当先锋向导,向东京汴梁杀来。
靖康之年,金人前后两次攻宋,郭药师均为金军得力鹰犬。
是故,宋徽宗豢养的“中山狼”郭药师,乃宋廷自己培植、制造的重量级“定时炸弹”。于战争伊始,金人就借以引爆了此枚炸弹。无异于敌人,向靖康朝脆弱的国防,给“靖康之难”,投掷了有“宋朝造”标签的第一炮。不能不令人感慨万端。
……
绍兴帝赵构,对杜充一向不错,就算造成黄河人为改道,夺淮入海,依然一度任命为宰相。由于吴央一路不看好杜充,才致使杜充的相位,上也匆匆,下也匆匆。
说起杜充的恶劣与罪过,并不亚于郭药师。
一是,放弃河北,掘河阻兵。
杜充在大名城为官时,正值“靖康之难”。沧州有很多从燕云十六州逃来的汉人百姓,杜充认为这些人可能是金兵的内应,全部不分青红皂白地杀掉。抗金名臣、名将,宗泽逝世,杜充接替宗泽,镇守汴京。其唯一的能耐,就是决河阻敌。非但没有阻止金国东路军,还致使当地百姓被淹死二十万以上,因流离失所和瘟疫而造成的死亡数倍于此。北宋时最为富饶繁华的两淮地区毁于一旦,近千万人无家可归者沦为难民。
二是,留守东京,镇压义军。
如何镇压义军呢?一言以概之,就是“宗泽用盗可为兵,杜充用兵皆为盗。”
三是,镇守建康,任敌渡江。
杜充守建康,深居简出不做准备。在岳飞的强烈抗议下,杜充只好派王统制、陈淬、戚方等,与岳飞一起,同战马家渡。王某临阵逃跑,陈淬战死,诸将皆溃,只有岳飞力战。岳飞孤军难敌,只能撤退。正是守要隘的杜充,不作为,致使女真东路军,轻而易举,突破长江天堑,直捣临安。
四是,投敌卖国,官居显赫。
杜充接到马家渡的败报后,率亲兵三千弃城逃到江北的真州,而后接受女真的招降。
赵构得知杜充不战而降,下诏削去杜充爵位,将其子杜嵩、杜岩、杜崐、女婿韩汝流放广州。其中,有一个杜充的孙子,从流放地逃到相州,投奔杜充。
此后经年,杜充在敌国一路升官。
绍兴八年,杜充获得擢升签书燕京行台,接着擢升尚书省事。
————————————————
历史,就是这样,往往由历史人物演绎。每当重大的历史时刻,总有一些人处于历史的风口浪尖。历代历朝,总是天下由治而乱,再由乱到治。回环往复,以致无穷。北宋、南宋,也一样。
所谓“乱世出牛人”,北宋末,南宋初,在这期间涌现出了不少牛人。
最牛的行政长官张浚、吕颐浩、赵鼎。
最牛的武将宗泽、岳飞、韩世忠。
最牛的俘虏秦桧。皇帝都回不来,秦桧居然回来了。
最牛的下属曲端,总想干掉上司。
最牛的宰相,还是秦桧。相府一开张,高朋满座,门庭若市。
……
这些牛人,都是本时空中的绝顶人才。个个身怀绝技,堪称人中龙凤。若要从中选出一个最牛,最能忽悠的人,外交官王伦,绝对是实至名归。
为了天眷和议,宋代最牛的外交官王伦,闪亮登场!
此王伦,可不是《水浒传》中的文学人物。《水浒传》中,被豹子头林冲,干掉的梁山前首领白衣秀士王伦。《水浒传》王伦,无疑是一个悲剧人物。
真实的王伦,是真正左右过历史的南宋外交官。
宋金的和议,使得一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走上了历史的中心舞台。他的作用,完全可以跟南宋朝堂中,主导和议的秦桧相媲美。
王伦的祖上十分显赫,其先祖乃是宋真宗年间的名相王旦。到了王伦这一辈,王家已经彻底没落,甚至连书都读不起,以至于王伦不能通过正常的科举考试,进入仕途。若在太平年景,那就意味着王伦永远没有机会当官。
既然不能当官,那就当大哥,读书不多的王伦开始混迹江湖。王伦行侠好义,好打不平,很快就从街头的地痞流氓,混到了大哥级的人物,在开封道上似乎能呼风唤雨。当大哥难免要犯事,但王伦毕竟身份显赫,所以开封官府,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他去闹腾。
靖康元年,金人兵临城下,姚平仲冒险劫营,结果以失败告终。赵桓打算拿李纲和种师道当替罪羊,因而引起了开封百姓的不满,大量百姓聚集到宣德门向朝廷抗议。
赵桓没有办法,只好下令召集群臣到宫里议事,王伦也趁机混在队伍中进了皇宫。
赵桓愁眉紧锁,问大家有何解决良策。
群臣均面面相觑,不敢吱声,唯有王伦大喊:“臣有良策”。
靖康帝从来没有见过王伦这号人,惊问是谁。
“臣乃咸平宰相王旦玄孙。”王伦昂首答道。
此时的赵桓,显然没有心情去了解这个家伙是谁,也没有兴趣知道他是不是骗自己,他最关心的事情就是怎么把宣德门外那群烦人的百姓给弄走。
“你有何良策解决宣德门百姓聚众之事?”
“给我权力,我马上就能解决。”王伦侃侃而谈。
赵桓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当即拿下自己佩剑给王伦,又取纸笔写道:“王伦,权以兵部侍郎。”
王伦立即飞奔至宣德门,拿出了自己黑社会老大的架势,叫来了一群小弟。在黑社会的恐吓之下,聚集的群众纷纷离去。
事后,赵桓论功行赏,决定正式任命王伦为兵部侍郎。可惜,朝廷中的清流看不起王伦,纷纷反对,于是事情不了了之。
王伦还没来得及怨恨赵桓,北宋就完蛋了,王伦跟随南下的人们跑到了南方。
建炎元年,刚刚登基的赵构决定派个人去金国看看,了解一下二圣的情况。王伦毛遂自荐,赵构封王伦为刑部侍郎,充大金通问使,要王伦出使金国。
王伦这一去就是五年,直到绍兴二年才回到了南宋。在这五年间,王伦拿出了当年混江湖的本事,左右打点,搜集了很多对南宋有利的情报。
王伦的本事大家有目共睹,甚至连金国名将完颜宗翰,都非常欣赏王伦。有一次他对王伦说道:“你们南宋的使者,问他们什么,憋得满脸通红,一句话都答不上来。你跟他们完全不一样。”
————————————
确实,王伦是一个特别能说的人。
金国使者面对南宋使者的时候,往往是趾高气扬,说话十分不客气。南宋使者特别无奈,只能不说话以示抗议。但面对王伦的时候,局面却恰恰相反。金国使者说一句,王伦回十句,却不咄咄bi人,点到即止。既赢回了面子,又不伤害两国关系。这样的外交人才,赵构实在是太喜欢他了。
王伦回国五年之后的绍兴七年,伪齐被废。由于一系列复杂因素,宋金双方高层都有意议和。作为一名优秀的外交官,议和当然是王伦的舞台。
对于宋金两国来说,议和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不过,如何议和,如何在议和中获取最大的利益,这就成为了,宋金双方高层博弈的重点内容。
这样的事情,当然是外交官的工作。为了争夺最大的利益,金国派出了使者乌陵思谋,而南宋派出了最牛的外交官王伦。
多年来,王伦在宋金两国来回的奔跑,对两国的局势了如指掌。他知道这次的议和,已经是铁板的事情,绝对错不了。若是自己能成功搞成这次和议,必定能立一大功,于是越想越兴奋。
当王伦在祁州,看见金国都元帅完颜昌-挞懒的时候,王伦吓了一跳,他看到的是一张面色阴沉的脸。完颜昌-挞懒,冷冷地说道:“你们宋人真是可恶,明里派人议和,暗里却偷偷吩咐边关武将招降纳叛,是不是想以议和为幌子,派兵进攻我们呢?”
王伦毕竟也是见过大场面的人,仔细一想就猜到了前因后果,当即笑着说道:“元帅过虑了,南宋朝廷绝无此意。议和之事,乃是主上为保境安民。边臣见议和之后,再无大战可打,他们自然无法立功,因此趁宋金议和未成,赶紧立些功劳,以便将来安身立命。若宋金早日议和,确保和平,主上一声令下,边疆武将谁敢反抗?”
原来是宋金还没议和惹的祸,听着王伦的解释,完颜昌-挞懒,气总算是消了,当即跟王伦承诺,金国绝对是真心和议,要王伦立即回国复命。
就在王伦心急火燎,往南宋赶的时候,金国的使者乌陵思谋,早已经一路招摇过市到了南宋,一场针对和议的争端,在南宋朝堂激烈而翻然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