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二十三日,贡院辕门打开,吴益一眼就看到,全家到齐了接他,顿时润湿了眼眶。
盖哥儿,首先冲上前,拽着哥哥的手,向家人走去。
吴央,上前拥抱了弟弟。父母,都叠抱上来。
整个贡院门外,最感人的场面。大家纷纷驻足、瞩目。
“谁呀,谁家啊,真是感人哪!”
“不知道,也许家在临安的吧。要是我家也在临安,就不知道有没有这种待遇了。”
“他是吴监军的弟弟吴益,我知道。与他一起参加过秋闱,所以略知一二。”
“你说什么?吴监军,就是大名鼎鼎的吴央么……”
“吴央大人,吴监军!天,今天有幸,见到诸葛央啦!”
“……”
这个举子,马上被愈来愈多的考生包围了……
吴央一家子,赶紧上了马车,扬长而去……
—————————————————————
车上,“谁也不许问,益哥儿的答卷情况。”吴央下禁令。
“不问,不问,回家好好沐浴,好好休息,明天再说。”母亲马上答应。
“姐,说说没关系的,我不累。姐真行,考题全部围中。后面的五经,也都提到过。再说,四书五经,我从小读到现在,还算基本熟悉的。姐放心,我没有添加另外思考内容,还是求稳好。没有经过姐批阅过的内容,我一个字也不敢加,生怕出纰漏。”
“如此就好。今天休息,明天盖哥儿,陪同哥哥到苏公堤、孤山路(白堤)散步、观赏去。多带几个家丁,确保路上安全。明晚我过来,开始讨论廷试问题。廷试,只要求稳,不出大错,及第就十拿九稳了。”
吴近接口道:“是啊,这殿试呢,都是‘中式进士’,才有资格参加。只要没有出意外的大错,本身已经是进士了。本就是好中选优,又不黜落谁,不会象乡试、会试那么严格的。现在就等,评卷结果出来。如果,中式进士榜,榜上有名,吴益,就算为吴家祖宗,增添光彩了。”
“爹爹放心。吴益的及第,不是问题。吴益现在要争取的,是能不能进入一甲的问题。所以,要全力以赴,在殿试上,争夺名列一甲。”吴央,给了新的压力。
“你这孩子,心忒大。一甲,状元、榜眼、探花郎!这,也敢想啊!”
“娘,想想怎么不行?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兵。益哥儿,只要努力了,争取了,也就可以了。在我眼里,结果不重要,过程重要。吴益要是进入一甲,姐许你,今生可以求姐三件事。如同三张大额银票,你用一张,便少一张。”
“姐,我清楚了。我会,继续全力以赴的。天赐我如仙姐姐,我要是再不知努力,毋庸说对不起祖宗,对不起爹娘,对不起姐姐,我连自己都对不起。”
吴央撩开帘子一看,家已眼前“我不进去了,得赶回去,明晚再来。”
一听她这样说,全车无语,不免黯然,但都体谅她。
——————————————————
赵构这边,忙完手上急事,便不想再忙了。定主考官时,吴央第一次措辞凌厉的话语,每每萦回耳际——
不行,我断然不会同意!这次会试,乃我新朝真正的首届科考。
所谓,天下进士,皆天子门生,这是笼统说法。当届及第者,主考才是他们真正的师尊。所谓,“门生故吏遍天下”,该是何等无形之人网与力量。所以,主考必须德才兼备者,方可担纲。
秦桧,若论才学,自然上乘。若论书法,时下朝堂,倘若君上算第一,谁敢与秦桧争第二?其书法造诣,勘称“自成一体”。
然而,若论人品,我不敢指望,他能够豺变牛。
他在世人心里,早已书写了抹不去的,随女真四年的朦胧记录。很难要人,对他不瞪大眼睛,对他的言行,不置疑问。
回国后,目前门面上看,还算收敛,可算低调做人。那是他经历了初登相位,就遭到万夫所指了。我不敢想象,他日若一旦大权在握,会如何不可一世,阴暗做绝。
另外,他今生有妻王氏,我不知道这是他的造化,还是他的不幸。说有幸,夫唱妇随,狼狈为奸、沆瀣一气。说不幸,家无良妻,其夫必蔽。连她嫡亲的表姐,李清照,都决绝与之交往。易安居士,决意与之老死不相往来。
倘若,秦桧将来的盖棺定论,必将遗臭万年,那么陛下声誉,该以何论?
之所以,很少过问朝堂国事、人事,是因为佛、道两界,早已对我有所警示。警示我,凡事当顺应自然,不可强求。
所以,君上,无论我作为臣子,还是臣妻,我皆当坦诚相告。而且,诸如此类话题,我不会说第二次。
再说主考,既然眼下是赵鼎,权知右相,主考理所当然是他。副主考,应当是分管人事的吏部主官吧。
至于秦桧,礼部侍郎。殿试大典,少的了他露脸吗?
我的君上啊,会试、殿试,朝廷筛选、擢拔人才大事也!君上,当慎重又慎重啊!
——好!我今天是彻底放肆了。要杀要刮,悉听尊便!
说完,扔下一句,“我要回家一趟。”头也不回地,走了。
过去的岁月里,她说话,不是前缀“建议”,就是后置“斟酌”,从未象这次,如此不留余地。一点温和、一点笑意没有……
想到这里,他不禁感叹:我的大女人啊!
——————————————————
科举制度,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仕”的原则。
科举,给各阶层平民百姓,通过科举的阶梯而入仕,以登上历史的政治舞台,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机会和条件。因此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具开创性和平等性的官吏人才选拔制度。
春闱,自然是最高等级的考试。会试与乡试不同。会试并不允许考生出场,而是在收卷完毕后,下发第二场考卷。
结束了整整九天,人磨成鬼的贡院生活。既疲惫不堪,却又兴奋难描的举子们,回到住处,一放下考具,第一件事,就是结伴拉伙,去泡澡堂子。泡在热气氤氲的水里,有的闭目静养,有的话说家乡,有的则议论考场、考题种种。
走出澡堂,精力好的三三两两,游玩去;依然没有解乏的,蒙头睡觉去。
第二天,商量好了似的,绝大部分,聚拢西湖。孤山路、苏公堤,画舫,寺庙,哪都是走出贡院的举子们。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令天下文人崇拜的苏东坡,留下了描绘西子湖的绝顶妙句,硬是把所有举子,引到了西湖。少不得,又会因此留下多少美诗、妙词,好对、好句。
————————————————————
举子们放松去了,评卷官们接着埋头苦干。
每场考试结束,由收卷官签名用印。然后由外帘的弥封官,把姓名封了,送往誊录所。由誊录人员,用朱笔誊成朱卷,再经专人对读。确定无误后,才将弥封朱卷弥封,送到内帘评卷。
当然,如果答卷中,出现“墨卷”,就是答卷时,不小心有“墨汁滴卷”的,称做“墨卷”。这种卷子,是不会送去阅卷的。直接由收卷官签名用印,送往收掌所存管。所以,考生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只有等三年后再来了。因为,考卷人手一份,重做都没有可能。
阅卷监督吕颐浩,亲自把卷箱取来开封,将试卷先取出一捆打开,递给副主考吏部上书沈与求,再由沈尚书,按照阅卷官的官职,依次一卷一卷地分送到他们面前。分完后再取来一捆,直到分完为止。
每个阅卷官收完卷子后,即开始阅卷。看完一份,便递给左手边的阅卷官。同样的,等右手边那位阅完,也会把卷子给他。这样轮流传看,九位阅卷官,都能看到每个考生的卷子。这种阅卷法叫做“转桌”。
只有会试、殿试阅卷才会出现——“转桌”阅卷式。
同时,每位考官得在阅过的卷子上,写下自己的姓氏,但不署名。如果遇上有同姓的,只好由位低的那位,委屈写下名字。
阅完之后,还得写上优、劣符号。按规定,优劣符号由高到低依次分为五等。凡通过的,最高、最佳评级,为划圈“O”。
由于阅卷官的品味,未必一样,出现不同的评价也很常见,但差别不能太大。比如说这份卷子大家有的画圈圈、画三角,有的却画杠杠、画叉叉。这样肯定不行。由监视官提起,另派大臣阅卷,以防考官“各存成见,有上下齐手之弊。”一旦坐实了,会受惩罚的。
经历朝历代,反复证明,任何制度都会存在弊端。任你设计的多么精心,相对的不公平,都在所难免。这种“转桌”阅卷式,也一样。
然而,阅卷官由于担心被处分,所以在批阅同一份卷子时,便会出现,就算看法有很大的分歧,也只敢与上一位的评价,差一个等级,更多就不敢了。
因而,显而易见,首席阅卷官意见,便显得举足轻重了,尤其是在“打落”试卷时,几乎是决定性的。如果他判了某份卷子“落选”,基本上也就死定了。
因为有九位阅卷的,所以每份考卷之眉首封条上,必须有九个符号,才算阅卷结束。
九个阅卷官“转桌”完毕,将所有考卷都画上九个符号后,由首席阅卷官专司总核,排定名次,二位次席也可参与意见。但是,列一、二甲的卷子,必须是八个“圈”。其余的便落入三甲。然后每一甲之内,再比较圈圈数。如果圈圈相同。再依次比次等符号,以此类推。
所谓“三甲”,相当于“候选”,其实等于落选。因为,只要一二甲不出意外,三甲便没有机会。如果连“候选”三甲也进不了,那就一线希望也没了。
另外,进入三甲,并不是没有意义。如果某处、某地官员出缺,吏部便会调出三甲卷子与名单,从中议出人选的。
——————————————————
主考赵鼎,副主考沈与求,监考官吕颐浩,二位次席阅卷,一行五人,抱着名列一、二甲的卷子与名单,觐见皇上。由皇上,最后定夺“中式进士”人数。
赵构,连续看了叠在上面的十分卷子,不作任何言语表示,直接圈点到第五十名。这就意味着,五十名以下,皆落“三甲”,要寄希望于三年后,再来了。
宋,不设三甲,也就没有“庶吉士”一说。
至于,阅卷出现三甲范畴,是考官、评卷官们,分出“候选人”的办法。
主考、副主考与监考,是知道本科选拔人数的。但按规矩,必须多报十个名单,请皇帝定夺。皇帝,也有可能,把后面名次的提到前面去。
———————————————
翌日,贡院外,墙面上,壬子科“中式进士”张榜。
中式进士榜前,围满关注的人群。这些人中,自然没有吴益及其家人。
昨日当晚,赵构一画完圈,急匆匆知照吴央:吴益——名列榜首。
吴央即刻,请求将吴益名次,降为“第三”张榜。
“为什么?”赵构,不愿意。
“第三名,已经是抬举,也是实际情况。吕相公,因了陛下缘故,收了吴益为弟子。如此,当降一等。吴央,因了陛下近臣、近人缘故,才有了机缘,揣摩了陛下考题。如此,更当再降一等。否则,对名列前茅举子不公平。至于第三嘛,以吴益实际水平,还是当得。不仅如此,殿试,如果吴益答卷,再次名列第一。我这,先行恳求陛下,还是应当按第三判定。因为,吴益年轻。有道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言罢,对着皇上,深深鞠躬“君上,吴央求你了!”
“央央,有必要这样,责己严么?”
看着,神情十分严肃的她,无可奈何地摇头。
“好吧,都依你便是。否则,又该好几日不说话了。”
吴央,这才伸直弯下的身子“谢谢,十分感谢!”
谢完坐下,握着他的手,认真地说:“正是我为姐姐,自当守护自家弟弟,免遭意外不测。人的一生,道阻且长。过早桂冠,不利今后成长。”
“好!那你稍候,我这就去要他们改名次第三。你可以派快马,知照家里。”
“是,陛下!”
说完,彼此相视一笑,各自忙去。
——————————————————
殿试亦称廷试,定夏四月朔日初一举行。
这也是层层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层,是这个国家的最高级别考试,特别令士林瞩目,考试过程十分庄严,应该在皇宫举行。
如今,尚未定都,当然只有在行宫举行了。
三月三十日,有关的六部官员,便开始设置御座、黄案。其他相关官员安放试桌,排定考生座位。至于印制考卷,准备答题纸的礼部,更不消说,一切都是官员们亲力亲为,不许太监宫女们插手。
第二天,四月初一,天还没亮,寅时还没过,榜上有名之应试的“中式进士”,便在行宫大院内等候着。一个个的眼睛,似乎都会放光一样,兴奋不已。
读书考试为了什么?不就为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么?大宋绍兴朝的首届259名精英,终于站在了天子门前,要完成鲤鱼跳龙门的最后一跃,谁都激动得,最好大喊大叫一番,才过瘾。
站在这里,有别于贡院之考试的紧张不安。这次考前的气氛,更多的是兴奋与喜悦。因为只要别犯傻,殿试是不会黜落考生的。只是将会试的名次,重排个“好中选优”。即使考得再差,也能混个榜下的“同进士”,外放个七品县太爷什么的。对于很多人来说,比在京里坐冷板凳舒服多了。
正在大家,感情急剧升华时,卯时到了。钟响门开,行宫朝堂门前,立时一片寂静。紧张的气氛,似乎猛地从各个角落、缝隙里钻出来,占据了每个人的心海。说是不在乎,但谁不想考个好名次,将来有机会出将入相呢?所以,只有此刻站在这里的准进士,才能体会,如何想要作最后的冲刺般心境。
天,终于大亮了。官员们开始入宫,考生们则站在一边。用崇敬的目光望着,身着大学士、尚书侍郎级别服饰的大臣们。用淡然的目光,流连于身穿主事、员外郎服饰的官员们。
心想,这就是我,进步的阶梯?
等官员们进去完了,便有礼部的礼赞官高声道:“绍兴壬子科贡生进!”
考生们,赶紧在门前列队,在引导官的带领下,鱼贯走进大堂。
进门以后,虽然只能还站着,但每人面前都事先摆放了一份糕点,一份果汁。不禁让人感叹,朝堂官员待遇就是好。这才刚考上,就开始有吃有喝了。殊不知,这是殿试者特有的待遇。
早先进来的官员,已经分立平台中的红毯两旁。
贡生们早在引导下,各自立于自己座位前。因为大宋不兴跪拜,所以,只要届时立而弯腰行礼即可。
吉时到,平台上乐声大作,黄钟大吕、萧笙簧笛、编钟铜磬相伴而奏,真是声彻九天,荡涤人心,令这里所有的人们,无不肃穆翘首。
在这鼓乐声中,大宋亿兆子民之主——绍兴帝赵构,终于出现在大堂前。
“臣等叩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三呼万岁之声,是那么的迷人。年轻的皇帝,分外享受此等氛围之余,并没有象准进士们期望的那样,演说一番,而是向大家一颔首,表示了作为皇帝的认可与致意,就手持裁刀,将黄案上的试题亲自开封,然后授予身边的大学士赵鼎。
赵相公,手持着试题,朗声道:“绍兴二年,壬子科殿试,开始!”然后将其转交给礼部尚书秦桧。
在监官的指令下,贡生们依次在考桌后坐下,待所有人都坐定,一脸严肃的秦桧,也朗声道:“诸位,本次殿试分上下午两场。上午两个时辰,辰时(七点)开考,考时务一题。限八百字以上,一千字以下。午时(11点)到,收卷。中午,陛下赐膳。未时(13-14点),按陛下点名次序,御前奏对。没有点到名的,可以退场。明日,正式张榜。”
秦桧宣布完,礼部官员,这才开始发放题纸。题纸用宣纸裱成,极为考究,每页长十二寸,宽四寸。上有红线直格,每行只准写二十四字,要求每个字都用楷体,写的饱满工整。
最后,发下试题,题目是——农本商末之我观!
准进士们,大多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