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山水有清音-12
静好居2015-10-25 09:427,265

  120、山水有清音——靖康臣子哀

  ——————————————

  北宋立国168年,养成一种浓重的重文轻武风气。到了赵佶宣和朝,重用高俅、童贯,蔡京、王黼、童贯、朱勔、李彦、梁师成等。酿就宋江、方腊之乱后,换掉一批旧臣,朝中更加紧急缺员,尤其武将奇缺。

  靖康元年五月,李纲被宋廷强令出任河东、河北宣抚使,被迫离开汴京。同时,各路勤王之师,乡兵组织被遗散,种师道连连上书不纳。汴京从此,防务空虚。

  李纲就任后,宋廷又事事加以限制,使宣抚使徒具空名,无节制军队之权。旋即又遭到,宋廷投降派的排斥和诬陷,被加上“专主战议,丧师费财”的罪名。先责其建昌军(江西南城)安置,再谪夔州(白帝城奉节)。李纲被迫,于九月辞职。

  谁知,才辞职不久,金廷再次兵分两路杀个回马枪,合围汴梁。靖康帝在被俘前夕又想起用李纲,任命他为资政殿大学士、领汴梁府事,但已无济于事。当李纲在潭州治所之长沙,得知此命时,北宋已经灭亡。

  靖康帝虽然因言官弹劾,贬斥了蔡京。蔡京为保全宗族,“尽室南下”。靖康帝深知其奸,把他贬至衡州安置,复贬岭南。行至潭州,因年老多病,又自觉恶贯满盈的蔡京终于死掉,终年八十有二。奇怪的是,蔡京祖父、父亲,包括他自己,三世同忌日,祖孙三代皆在相同日子死掉,亦可谓一奇。临死,老才子还做词一首:“八十一年住世,四千里外无家。如今流落向天涯,梦到瑶池阙下。玉殿五回命相,彤庭几度宣麻。止因贪恋此荣华,便有如今事呀!”

  蔡京身死,事未算完。其子,蔡攸(优声)、蔡翛(潇声)皆伏诛,蔡儵(倏,书声)死于流放途中。“余子及诸孙皆分徙远恶郡。”报应虽不爽,却一点也不惨。

  因为,靖康帝窜逐这些恶臣子孙后,汴京也随即被金人攻陷。这些所谓恶人之后代,却因贬窜而逃出大难。如,蔡京儿子蔡鞗(条声)尚公主,其孙蔡行等,都活的好好的。反倒是几个月前刚刚召还京城的,从前正直大臣们的后代,及家属惨遭荼毒,即使不死,也皆为金人掳,势必死得更惨。

  真是,祸福难料,苍天无眼哪!

  ————————————————

  梅执礼,这位梅尚书,精忠之心可鉴,但和李纲一样,同属被认为迂腐不化之人。

  他认为,“死社稷者,诸候之道也,非天子之道也。诸候弃其国而无国,天子弃都城而固有天下。”比如,唐玄宗、唐德宗、唐僖宗等数位帝王都是例证。皇帝当然可以跑,因为“人知吾君尚在,不无奋死之心。”皇帝,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梅执礼之论,有士人谓之“迂腐”。太上皇、靖康帝父子,面临国亡之时,又相互戒惧,最终使北宋沦亡。金人第二次包围东京之前,梅执礼曾劝靖康帝亲征,并请示先行把太上皇夫妇以及皇后、太子送出城。不仅被“用事者诅之”,靖康帝,也因担心其父皇在外面自立,而没有答应。梅尚书此后,便改以“持重”态度,也是担心皇帝突围凶多吉少。然而初衷,肯定是善意和忠心。

  因而,靖康之朝廷,主战、主和两派,始终分廷抗礼。

  靖康元年11月上旬,宋使王云从金营返回。言之斡离不,坚持要求宋割三镇之地。

  十四日,河阳又告急。朝廷召文武官于朝堂聚议。靖康帝御批云:“三镇与之,利害如何栗。兹事体大,朕不敢专。其诏百官共议,不得持两可说。”

  当日,百官立班给笔札,亲书割与不割利害。其中两派立分。

  许割三镇者,占绝大多数,以范宗尹为首。称不可与者,才三十人,以何栗为首。

  陈述割让的,理由是:“三镇既尝许之,今不与,乃宋失信,不若且与之。纵复猖獗,则天怒人怨,师出有名,可不战而屈也。”

  陈述不能割让的,理由是:“国家更三圣始得,河东陵寝在焉,河北天下之四肢,苟去,吾不知其为人,贡赋乃其末耳!况天下者,乃太祖太宗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敬瑭之事,岂可遵乎?”

  最后,朝廷终决,按同意割让方意见办,割三镇给金国。于是,遂罢何栗中书侍郎(宰执),谪领汴梁府事。

  同日,靖康帝哀痛下诏,割让三镇,并传令仍俾(比声,使意,俾众周知。)河北、河东、京畿等路并行清野。士民读诏,莫不或愤慨或恸哭。

  ————————————————

  论忠义,后来为废立之事,大臣李若水、孙傅、张叔夜等,均忠君义勇可表。

  靖康二年二月以后,金两帅欲行废立之事。大臣孙傅、叔夜等投状,请立赵氏,不许。

  张叔夜因此,被押赴金军。至敌营后,抗论如初,一点也不屈服。

  粘罕无奈,劝叔夜曰:“孙傅不立异姓,已杀之。公年老大,家族繁盛,岂可与孙傅同死耶?可供状。”

  叔夜曰:“累世荷国厚恩,誓与国家俱存亡,实不愿、不可立异姓。”

  接着,金人迫之数四,终不从,唯请死而已。金人“皆义之”。粘罕言之“语言无逊让,情意两乖张。”将张叔夜拘押。

  此后,金人散檄城中,令军民共举张邦昌,连名申上。有异议者,令别具状,唯不许引立赵氏之说。有敢再说立赵氏者,按军法处置。

  十五日,王云、吴幵、莫俦,又传到金国书,请在京官员,应有司事务,依旧管勾废立事,并面奉金元帅台令,其军前所须,令在京官员早与筹付。二者,均不得托疾请假。

  孙傅,这位靖康帝的托孤之臣。顶风行义,尽力尽责于,自视一个臣子之理所应当。

  二年正月初十,靖康帝第三次被bi,要前往金帅营。去前,命孙傅辅佐太子留守,仍兼少傅。皇帝去了十数日不返,孙傅多次呈书请皇帝回来,皆犹如石沉大海,无声无息。

  直到二月中旬,金人之废立檄文送达宋廷。孙傅大恸曰:“吾惟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面对靖康帝即将被废,李若水已陷为囚。孙傅哀痛之余,递状哀哀,历数靖康帝之德之贤。

  孙傅之状,立即招来金人,将其斩杀于大宋朝廷。

  孙傅之举,虽然于事无补,身先死。然其一片赤诚忠义之心,可昭日月。

  李若水,这位当朝的宰相,之前还身兼汴梁府尹。乃金人眼里,唯一的“死义大臣”。

  二月十六日,李若水被金军再次关押。金人前来劝说:事已尔,无可奈何,徒死无益。前日公虽詈(立声,责骂意)国相(指粘罕),国相初无过公意。若今日顺从,即明日得美官。”

  若水叹曰:“天无二日,若水宁有二主哉!”

  金人又换谢宁前来劝说:“侍郎父母春秋高,亲族兄弟众,仰侍郎以生。若少屈(假如稍微屈服些),万一得复归。”

  若水呵斥道:“忠臣事君,有死无二,吾今不复顾家矣。虽然,吾亲老,汝若归,勿遽言,恐重伤吾亲意,令兄弟辈徐言吾死国也。”

  当日,粘罕又亲自对李若水,进行所谓的晓之以理。若水不听,被继续关押。

  二十一日,粘罕再命宗维,召若水,问之到底是否肯书写,立异姓之状。若水言:“主上仁孝恭俭,未有过失,岂可轻议废立。”

  宗维曰:“赵皇失信,使南北生灵如此,安得为无过?”

  若水知敌不可以义动,即曰:“若以失信为过,则公乃失信之尤者。”

  接着,例陈金人五项不仁不义“汝伐人之国,不务安全生民,徒掠金帛子女以自丰……汝灭亡不久矣。”宗维羞怒无比,命加倍折磨凌辱之,拂袖而去。

  三月初七,金二帅招集在押的宋朝君臣于一处,宣布废掉靖康帝皇帝。金使萧庆读诏已毕,径自走近靖康帝皇帝面前,脱扯他身上的龙袍。诸位宋臣,惊惶不知所以。

  此时,唯有大臣李若水,急忙上前抱住靖康帝,大叫道:“此乃真命皇帝,鼠辈安敢尔!”言罢,呼天痛哭……

  粘罕、斡离不,大怒,命兵士拽之出外。

  被拽出后,因肆骂不已。宗维大怒,命,裂颈、断舌、脔(峦声,碎切肉)割!

  当朝的宰相李若水,临刑,还骂不绝口。最终,被残忍地裂颈断舌脔割,惨烈至死……

  当时,在场金朝兵士,相顾而小声嘀咕:“辽国亡国,死义大臣十多人。南朝宋,唯有李侍郎一人也!”

  自古以来,凡被敌人敬重、称颂者,无不是真正的勇士,真正的英雄。

  靖康朝,丹心照汗青之李若水、孙傅,千里转战、浴血勤王之张叔夜等,皆可谓铁血好汉、高义英雄。当之无愧!

  ——————————————————

  朝臣主和,主战,皆各有角度,各有道理。只是政见不同,本无可厚非。然而,主和却又卖国、卖主,专行走狗帮凶之事,那就为人所不齿。

  二月,当发生宋大臣孙傅、张叔夜等,投状请立赵氏之事件后,粘罕随即,遣宋使吴幵(坚声)、莫俦(仇声)入城,催立异姓。

  吳幵,字正仲,福建汀州清流。靖康元年,爲翰林學士承旨,使金被留。金人议立張邦昌,令吴来来往往地,传金人之意。京师人谓之“捷疾鬼”。

  二月初七,宋将,范琼为虎作伥,力bi太上皇出宫,进金营,即被扣留。

  赵佶也继赵桓被扣押后,莫俦,这位赵佶帝政和二年的文科状元,靖康元年擢为吏部尚书,翰林学士,朝廷肱骨大臣。不仅自始至终为主和干将,甚而干脆卖国求荣,成了金军帮凶。

  王时雍,那就是宋人败类,金人走狗。帮助金人掳掠皇家、宗亲等。按单抓人,一个也不放过。

  后来,张邦昌被金人立为楚帝时,唯有王时雍、吳幵(一说吴拜,当为笔误。因为靖康之难中,始终是吴幵在办差)、莫俦、范琼等人欢欣鼓舞,得意洋洋地簇拥在张邦昌左右,俨然是佐命立功的开国元勋!百官参拜已毕,王时雍等人又跪倒尘埃,请求分封。于是,张邦昌赏封,王时雍为权知枢密院事领尚书省,吴幵为权同知枢密院事,莫俦为权签书枢密院事,吕好问为权领门下省,徐秉哲为权领中书省。

  ————————————————

  承平时,臣子难做。危难时,臣子更难。

  城破日,金人派遣使者刘晏等四人,随宋使前来促和。刚到朝廷都城馆驿。百姓蜂拥而至要抓他们。刘晏等大声呼叫说:我是为了促进和好的,也正是为了你们市民,别杀我。民众不听,纷纷持刀砍他们。弄得他们四处躲藏。到了晚上,逃出驿馆,跑到宫中。宫廷已经别无他人,只有景王赵杞、梅执礼、秦桧、谢克家三四人,在皇上左右。

  二年春节,圣旨差礼部侍郎谭世绩,持国书至军前以贺,金不纳。靖康帝无奈,遂命其弟济王赵栩、景王赵杞,出城贺金军。粘罕,这才遣其子,真珠大王。完颜。设也马,同使八人来贺正旦(初一)。

  二月初九,金人虏走了45家,家在汴京的河北、河东守臣家属及其财物,带到其军中。同时,又命将蔡京、童贯、王黼、张孝纯、李嗣本、李纲、吴敏、徐处仁、陈遘(构声)、刘韐(革声)等,20余家朝臣家属、财物送出城。

  之前,宋廷于年前十二月上旬决议,同意划出黄河以北土地。当时,金人就唯恐河北、河东守臣,可能未必肯执行割地。于是立即移文宋朝汴梁府,大索金帛。同时,要取宋朝河东、河北守臣家属为人质。表示说,河北河东守臣家属,等黄河以北之地,境域割完、地界画完,可以放回。不久,金人又来文书,索取先前与金军交战过之大臣的家属。

  可叹的是,数位奸臣家属早已贬窜外地,反而逃出这一劫。倒是忠臣勇将的家属反而多在京师。“城中官吏唯命是听”,按花名册逮人。将他们全部羁押,交与金军。

  凡此,比比皆是,举不胜举。

  ——————————————

  “靖康之难”造成无解,究其直接原因,至少有两大遗憾。

  赵佶帝不够重视,北方女真完颜氏,这群西伯利亚狼。女真能够灭了契丹辽国,取而代之建立金国,本身就证明了,人家民族尚武,武力有够强大。继而有意想要放马中原,必然更加穷兵黩武。宋朝本来就应当,以辽为镜,从而加强国防。

  事与愿违,恰恰相反。

  宣和五年(1123年),金皇完颜。吴乞买,继位时,宋派使臣许亢宗,前往道贺。许亢宗回朝复命,按惯例,上交了“奉使行程录”。此录,既记录了,在金国招待使臣的宴会上,遇到了大肆夸耀金人“控弦百万,无敌于天下”的说辞,也记录了,“回程见虏中已转粮发兵,接迹而来,移驻南边,而汉儿亦累累详言其将入寇。”

  这,不正是“靖康之难”的前奏吗?

  遗憾的是,赵佶不仅没有引起高度重视,还御批:“敢妄言边事者流三千里,罚钱三千贯,不以赦荫减。”从而导致,没人敢再提及边境之事。

  ——此为,“遗憾”一也。

  ————————————————

  虽然,宋人没有机会读过,伊索寓言《狼与小羊》。然而,狼不仅想要吃羊,还想吃而有理的海外故事,中国同样有不少类似历史传说。

  凡战争,挑起战端一方,总要“出师有名”。金伐宋,也一样“有名出师”。

  1123年7月,前辽国将领,金平州留守张觉,想降宋而事败。张觉便逃奔原辽幽州(燕京),刚划归北宋的燕山府。金人就以宋朝私纳,叛金降将为由问罪。燕山府不得已斩了张觉,造成燕云十六州的汉人,均感到不满。1125年八月,金国以“张觉事变”为由攻宋。双方胶着持续到1126年正月,完颜。斡离不,兵临汴京城下。

  最后,前脚“和议”暂告结束,后脚派萧仲恭使宋,耶律余睹,为监军。靖康帝认为此二人都是原辽国贵族,可诱而用之。便以蜡丸书信,让萧仲恭送给耶律余睹,想让其为宋内应。萧仲恭持信,忙跑回金国见完颜宗望。斡离不,以靖康帝蜡丸书信献之。于是,刚刚春季与宋“议和”的金廷,又以“萧使事件”为由,入秋再大举伐宋。

  前因后果,皆因靖康元年春季的“遗憾”,引来靖康二年春季的“灭亡”。

  说遗憾,乃元帅种师道等,曾经视之为“遗憾”。

  靖康元年春季,金军的兵临城下,双方军事实力对比,堪称宋方占绝对优势。

  金方,开始只有斡离不之前军五万,屯兵汴京外城。其后续之军,最多再有五万,能够陆续赶到。

  宋方,有兵部侍郎李刚主持城防,有种师道率精锐西军抵京,有各地勤王之师20余万陆续到达。

  因而,宋军完全有可能,将金军“抱了饺子”。然而,遗憾的是,靖康帝与朝廷,却继承了太上皇赵佶的“文明”,令靖康朝的军界,哭笑不得。

  种师道率军抵京时,靖康帝问其对策。师道回答说:金人不懂兵法,孤军深入是在送死,岂能让他白白回家!?

  靖康帝说:我已决心议和,还是向金人妥协为好。

  种师道听了,大吃一惊。心想,议和就是妥协,其实就是投降。但他不敢说出口,镇定一会儿之后答道:我是一名军人,我的职责,就是保卫大宋江山社稷和陛下,其他的我全然不知。

  靖康帝听后,觉得甚合心意。遂授以种师道为检校少傅,同知枢密院,京畿、河北、河东宣抚使,统率各路勤王大军。实际上,就是授予“兵马大元帅”之封。

  其实,在勤王之师尚未到达前,李刚与种师道,已经令斡离不,攻城无望,才提出议和。靖康帝竟然同意议和,同意割地,同意护送。赵佶父子的文弱和怯懦,好象是遗传般,与生俱来。加之平时与臣子一起诗文唱和,主执朝政的大臣多数是文臣。因而,宋廷吴敏、唐恪、耿南仲等主和派,最终压倒了主战派。

  金人撤兵后,老将种师道,建议乘金军半渡之际,发动奇袭,否则必为日后之患。靖康帝不用。后来,又接连两次上书建议,均未得采纳。接着,种师道又提出亡羊补牢的办法,建议集合大军驻屯黄河两岸,防止金军再次渡河,预为下次“防秋”之计。靖康帝准奏施行。然而,又被主和派压到。认为万一金军不来,这笔巨大的军事费用会被浪费,拒绝采用种师道之言。

  种师道无奈之下,正好其弟种师中,率领的西军精锐秦凤军数万人开到。种师道即命他率部尾随金军之后,俟其半渡而击之,完全消灭其尚在南岸的一半。以期,将金国最精锐的东路军打残,以消后患。同时,李纲也面上建议,用澶渊故事“护送”金军出境,私下密告诸将,有机会就纵兵追击。靖康帝同意李纲“面上”的建议,派军十万,紧紧“护送”。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主和派得报,立即派人在黄河边上树立大旗。严令宋军不得绕过大旗追赶金军,否则一概处死。靖康帝也下令,命各地勤王兵马,绝不能进攻金军。

  同时,靖康帝颁旨,割中山、太原、河间三镇给金国,孝敬金银财宝无数,并尊金朝皇帝为“皇叔”。宁可以此,换得金人暂时的撤围。

  金军撤离后,朝廷马上撤销李纲、种师道军权。种师道因此,气愤致疾。李纲则被外调,直至被迫辞职。

  是以,赵佶、赵桓二帝,不仅没有抓住,敌弱我强之机,有效地削弱敌人。还造成朝廷,此后基本一种声音,一致主和派主政。致使,靖康朝军事实力,更加日趋式微。

  ——此为,“遗憾”二也。

  ————————————————

  当年秋季,金兵再次兵临城下。

  这次非前次,强弱形势完全倒过来。慌乱中的靖康帝,只能冀望于种师道挂帅。七十六岁的老帅,只好抱病出征。结果却落得,“知兵有谋却敌虏,宋代名将种师道。”之历史性慨叹。

  不久,种帅抱憾遗世。其请求皇帝退守关中之遗奏,未被采纳。关中,即渭水流域,函谷关以西地区。其新募27万之兵,也被主和派撤销。

  种帅如若地下有知,定然也会长叹三声也。

  种帅逝世,无助的靖康帝,再命李刚紧急赴京。待李刚风尘仆仆赶来,尚未抵京,京城已陷。靖康帝又把希望寄托于,有幸不在京城的九弟赵构身上。命其挂帅,招师勤王。

  于是,战战兢兢,惶惶不可终日的靖康帝,在寒风败草,枯木冰花,四处一片肃杀的气氛中,苦苦等待着,各路勤王军队的到来。然而,他哪里知道,他的朝廷,何处还有勤王之师,可以调遣?!

  最后,靖康帝被扣押青城,成为俘虏时,对着金人,顿足追悔说:因为不听种将军的话,才落得如此的可悲下场。

  说罢,无力地,跪倒在金人面前……

  当然,赵佶帝做皇帝25年,还是很有政绩的。只是后来越来越沉迷书画,无心国事,任由小人迭进,蔡京攘权。最后几年,简直君也戏来臣也戏,皆拿国事、政事、边事、民事不当回事。君戏臣,臣戏君,上下相瞒,粉饰太平。“君不似乎人之君,相不似乎君之相。”天下逐渐成大乱之势,最终“父子春梦绕胡沙”。

  其实,继位于战火中的靖康帝,还是已经尽力而为的。春季的兵临城下,固然遗憾。然而秋季的兵临城下,就算他同意主战派的奏请,不顾汴京百姓之可能涂炭后果,仓皇逃出汴京,又能够如何?难道女真要的是汴梁,不是赵宋土地,从而不会穷追不舍吗?

  其实,大局已然,结果恐怕大同小异。这,才是科学思辨。重要的是,后来人如何亡羊补牢,如何起死回生,如何发展壮大,从而力争收复河山。

  哀哉!靖康旷古耻,臣子百年恨。

继续阅读:120、山水有清音-13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天萼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