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一 军营的夜晚
古代机械2015-10-27 11:432,926

  由陶然居所在的城北到城南的军营,刚好是县城南北的两处极端,路程说远不远、说近不近,有两公里左右。

  何晓军与刘班长他们几人,都是孔武有力之人,这点路程当然就不在他们眼里,只用了十分钟左右,他们已经出现在军营里。

  军营,建在县城南边离民居有一段距离的一片荒地上,靠近县城南边那条天然的“护城河”。

  宁城,是一个两面环水、一面环山的小城。

  宁城环水的两面是南面和西面,这两面的城边,给一条宽阔湍急的河流环绕。这条叫通济河的大河,成了从这两面进入宁城的一道天然护城屏障,就似不少古城的护城河。

  要从宁城的南、西面进城,必须过两条都是三块石板宽的、跨越通济河的土桥。

  宁城环山的一面是北面。宁城的北面有一系列望不到尽头的、连绵的小山包,在小山包与城里之间,则是一列连在一起的水塘。

  宁城的东面,是县城唯一的平原地带,只在入城口处有一座小山包。

  城东的小山包,是县城唯一的制高点。这座小山包所处的位置相当微妙,如果放在守城上,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妙。

  像宁城这样的地理特征,会点军事的人都能看出它容易防守,所以,杨排长他们这班驻军,在防守宁城的事中,并不需花费多少的工夫,只是在城里的一些与外面连通的地方,设个关口,再派几个哨兵就行。

  其实,宁城这样规模的小城,应该远没有达到军队派驻军的规格,周边同样的小城、甚至那个后世管辖何晓军他们海山的地级市那个比宁城大多了的城市,都没有驻军的待遇。

  宁城之所以有这样的待遇,主要是因为华侨。

  宁城的华侨出现过不少大人物,曾经在孙中山身边做过书记官的李公就是其中之一。

  由于李公的原因,孙中山对海山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海山的华侨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也是由于李公的原因,海山的华侨对孙中山的革命无偿捐助了大量的款项、物资。

  再加上海山这样一个小小的偏僻地方,竟能只靠当地民众的力量,就能筹建了全国第一条的民办铁路,这事,也成了当时华侨界最成功的筹款。

  孙中山见到了海山的华侨潜力竟是如此的大之后,对海山另眼相看之余,为了团结这股潜在的力量,也为了保护这个方圆百里之内最兴旺的小城,就开始派兵驻守海山,保护这一带的安宁,也保护华侨的利益。

  孙中山之后的历届政权,海山都有不少的人物辅佐,而且,随着华侨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高,这些历届的当权者,也看到了这股潜在的力量,就沿续了孙中山的做法,对海山这个地方另眼相看。

  到了今天,国民政府对海山这个地方还是比其它地区看高一线,就是海山的县长,也比其它县长高一级,相当于一个地方地区长的官级。

  这些内情,当然就不是普通人所能了解,此时的何晓军也不了解,直到了后来他与海山的谢县长混熟之后,才从他那里得知这个内幕。

  跟着杨排长与刘班长走进了他们军营后,何晓军才发现他们的军营不小。

  军营建在宁城城南的那片大竹林里,设置极度简单,除了一排山石垒成的平房之外,就只有一大块用来做训练场的空地。

  军营的训练场上,此时有一班士兵,正在进行每天例行的傍晚训练。

  在过来军营的路上,何晓军已经从刘班长的口中,了解了他们这个排驻军的日常运作。

  宁城驻军的这个排,共三十六人,除了杨排长与五位的后勤人员外,三十名士兵分成了两班,日夜护卫宁城。

  宁城与外面连通的道路一共有五条,驻军在每条的道路上设立一个关口,派出两人站岗,同时,驻军日夜还派出半个班编制的五名士兵,定时对县城进行巡逻。

  由于日夜都有护城的任务,驻军的训练只能放在早上与傍晚,所以,就有了何晓军见到的傍晚训练这一幕。

  作为带兵的人,杨排长与刘班长并没有因为今天喝了酒,而不参与训练,他们与何晓军两人打了个招呼后,马上就投入了士兵的训练中。

  从杨排长与刘班长两人的举止看来,何晓军知道了两人不但是个自觉的人,还是深谙带兵之道的人。将领当然就要身先士卒嘛,否则,怎么能得到士兵的尊重?

  何晓军见到了这般情形之后,犹豫了一下,也加入了刘班长他们的阵容中,参与了部队的训练。

  大牛见到了所有人都加入了训练中,也只得不太情愿地加入了训练。

  何晓军加入了训练之后,领队的杨排长这个老兵油子,很快就见识了他的本领果如刘班长说的那样,在军事技能上,已经优胜过他们部队的大部分人。

  为了更加深入了解何晓军,队列训练完毕之后,杨排长一反常态,没有按往日的项目练,而是上了拼刺与搏击的对练。

  考察何晓军的结果,让杨排长诧异异常。

  何晓军在拼刺的对练中,竟一气打败了五位的士兵,而且,还都是三两招之内就已经搞掂。搏击的对练,何晓军就更加厉害,一气撂倒了七人,也都是在几招之内就取胜。

  老兵油子的杨排长,在何晓军的这个对练中,看出了他不但力气比常人要大,灵活更是常人无法比拟。同样的动作,到了他的手上,就能发挥到淋漓尽致的效果。

  在搏击的对练中,杨排长还看出了何晓军会武术。

  后来,见过了大牛也用同样的招式撂倒士兵,而且招式比何晓军还要纯熟时,杨排长知道了何晓军的武术应该是跟大牛学的。不过,在招式的运用上,杨排长认为何晓军要比大牛更灵活。

  同样的招式,用在不同的地方,会收到截然不同的效果。杨排长看出了何晓军对这方面的体会,远远超出了他的学武师傅大牛。

  强壮的身体,灵活的身手,一流的反应,对军事技能的熟悉,这一切,都是一个好兵的标准,如果杨排长不是从刘班长那里肯定何晓军没有当过兵,但一定怀疑面前这个这个年轻人是个自小混入队伍的老兵。

  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军阀山头林立,民间生活困苦,不少人为了混口吃的,在十三四岁就跑去当兵,所以,像何晓军这个年纪成老兵的人也不算少。

  训练过后,杨排长亲自检查过了当兵的人必在身体烙下有印记,如肩膀上那扛枪的印记,食指上那扳机的印记等等,发现这些没有出现在何晓军身上,就确定了他没有当过兵,不由对他的表现啧啧称奇。

  训练完了,在军营旁的水井上冲了个凉水澡之后,杨排长召集何晓军和刘班长、大牛几人,坐到了军营的空地上,让他们详细述说陈村剿匪的那次战役。

  其实,杨排长在开始时,对何晓军与刘班长他们这次的剿匪并不看好,毕竟,兵力之间的差距太大。

  就算杨排长有把握自己的兵可以顶两个土匪,但也还有二三十个的土匪没有人顶呀,他就不相信,凭村里的几个没有经过正规训练的村民,能顶得住剩下的二三十个土匪。

  杨排长他们驻军的主要任务是驻守县城,地方出现匪情,他们只是派出小部分的部队前去协助。而土匪又都是来去如风的行动方式,往往在军队到来之前,已经溜之大吉,所以,驻军与土匪正面交战的机会并不多。

  就是因为与土匪交手不多,杨排长当然就想详细了解土匪这个他们驻军现在的唯一对头的情况。

  何况,这次陈村剿匪还是大胜,以绝对弱势的兵力、武器,收拾了一伙几十个的土匪。哪个军人,对大胜的战例不感兴趣?杨排长当然也不例外。

  同时,杨排长在这次的大胜中,不但得到了奖金,还得到了县政府向上级的请功,这对他来说,是名利双收的事,他也当然就有兴趣知道这次大胜的过程,也好在上级面前有交代。

  何晓军他们在军营待的这一晚,上半夜就在向杨排长讲述剿匪经过中渡过。

继续阅读:四十二 学会了用短枪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铁肩柔情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