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班长他们押俘虏回县城的第五天早上十点左右,一位穿着当时少见的象征着身份的中山装、留着与众不同的分头、让人一眼就可以看出是吃政府饭的人,骑着一辆二十八寸的自行车,来到了陈村。
那人入村后,对遇上的村民说,他是县里来的人,要找族长。
那人按村民的指路,找到了祠堂来时,何晓军刚好与太叔公正在那里商量消灭了对村里有威胁的土匪后,村里的防范工作应该如何调整。
那人对太叔公自我介绍说,他是县府的文书,今天代表县里下来通报县府对陈村这次剿匪的表彰,让族长太叔公召集陈村的全体村民前来听通报。
在陈村的村民集合到了祠堂前的空地上后,县里来的文书当众宣布道:陈村村民在这次剿匪中,群策群力,配合部队的官兵以零伤亡的成绩,一共歼匪五十五人,彻底摧毁了以“鸭公声”为首的这伙作恶多年的匪徒,为一带地方的安宁做出了贡献,县府经研究决定,从匪巢里缴获的三万斤粮食,奖励给予陈村,另奖银元两百块、步枪两支和子弹若干。
接着,文书宣布了县府对陈村这次剿匪中突出个人的表彰。
这次得到县里表彰的人,有族长太叔公、教头何晓军和战斗中的主力汉哥、大牛、阿光三人。那文书打扮的人说,县里让这些人到县城去领奖,并参加土匪的宣判大会。
文书把一份县府的公文和奖励清单交给了族长太叔公后,对他说道:除了已经存放在陈村的粮食,其它的奖品要在宣判会后现场颁发,宣判会在今天下午三时举行,让他组织陈村获奖的人早点动身。
太叔公对文书说,他年老体衰,能不能让代表去领奖?
文书沉吟了一下,说道,其它人没有问题,但陈村的教头却一定要去,因为县长与部队的排长,指名要见这个这次剿匪的计划策划者及大功臣。
由于正是农忙的时节,而且,汉哥和阿光又都不愿出风头,最后,村里只好决定让何晓军和他的粉丝大牛两人,到县里代表陈村领奖。
陈村到县城有十七、八公里,按正常速度走路的话,起码要走三个小时,所以,何晓军和大牛连早饭也没有吃,拿了点干粮,就赶往县城。
在去县城前,身无分文的何晓军,向族长太叔公预支两块大洋的人工。第一次去那对自己来说,还是陌生的县城,袋中总得有钱防身才行嘛。
太叔公二话没说,抽出了五块大洋来,对何晓军说,这次对付土匪,他出了大力,为村里以后的安宁,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五块的银元,就当是村里奖给他的奖金。
何晓军谢谢了太叔公的好意,他正容地说:自己既然已经收了村里的工钱,给村里当教头,那他就有义务对付土匪,所以,他给村做的这些事,是他应该做的,已经在他报酬之内,不用另支奖金。
太叔公曾听何晓军说过,他的钱与行李都在来这里时“丢失了”,以致身无长物。
现在,见到了身无分文的何晓军,对送给他的钱财都能不贪,太叔公不由对他的品格更是佩服,同时,也为村里能请到了一个本领高强、尽心尽责、品格高尚的教头而欣喜。
可能是身强力壮之故吧,何晓军和大牛只用了常人一半的时间,在下午一点多点钟就赶到了县城。
见离宣判会的时间还早,两人就在县城里闲逛了起来。
此时的县城,依稀还有何晓军前世时的影子,只是小上许多。
何晓军他们的家乡在他前世时叫海山市,现在,海山这称呼已经使用,不过只是叫县而已。
而海山的县城,无论在何晓军的前生今世,一直都沿用着同一个名字,就是宁城。
此时的县城宁城,论面积,比何晓军前世的市区小多了,只有市区的十分之一大左右。后时代的市区外围,现在不是荒地,就是一些农村。
在何晓军的前世时,海山市号称中国第一侨乡,那时,海山市在海外的海山籍华侨,比市内的人口还要多,多了近百分之二十,有一百多万。
海山的华侨史从清朝的中叶开始,一直延续到了何晓军的前世二千零一十年,有近两百年的历史。
那些外出谋生的华侨,传承了华人的传统习惯,就是哪怕在外再苦、再落泊,也一定要回乡把祖居建个漂漂亮亮,于是,海山县就有了随处可见的、像雕楼一样的华侨建筑杰作。
而作为首府的县城,更可以说是华侨建筑的代表作。
在何晓军前世时,海山市的市区里最中心的地带,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建筑,都是一些有近百年历史的、中外合璧的小洋楼款式建筑。也就是说,这百分之八十的建筑,在现在这个年头已经存在。
宁城的建筑布局,还有一大特色,就是整个市区遍布国内少见的骑楼。这些为方便行人过街防日避雨而修建的骑楼,也可算是当时一种以人为本的人文体现。
宁城的这些在后来既见证历史、又有观赏价值的建筑物,在这个城市生活了了二十多年的何晓军,当然就已经熟悉到不能再熟悉,所以,他现在逛的目的,并不是欣赏这海山特有的、带欧美古典风貌的、设计独特的、极具艺术欣赏价值的建筑物,而是要了解这个时代的各种行情。
经过了这大半个月来的适应,何晓军已经没有了刚穿越过来时那怨天尤人,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准备在这个他不得不生活下去的陌生年代,好好地活下去。
何晓军前世一直就是个胸无大志的人,他是那种日求两餐、夜求一宿足矣的小人物,他的志向,一向就是在生活质量过得好一点的前提下,能做上自己喜欢的事就已经足够。
穿越到了这个在何晓军的心目中,已经是远古的年代之后,他已经不下百千次地认真考虑过自己的未来。
教头这个职业,肯定就不是长久之计,而陈村那样地方,也不是一个长呆下去的地方,因为何晓军不但不会干农活,城市出生城市大的他,也不适应这样的农村生活。
何晓军在这大半个月中,已经考虑好了自己未来的走向。工人出身、而且在工厂干了十年的他,在这个工业十分落后的时代,要重新涉足这个行业,肯定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在完结了教头这个第一份职业之后,他想凭着自己那比这个时代先进大半个世纪的经验,先做些小买卖,在能维持自己的生活之后,再考虑下一步的走向。
现在的何晓军,就是抱着考察商机的目的来逛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