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六 鬼佬
古代机械2015-10-27 11:443,401

  发现合适的煮粥用具那天,大牛也像往常一样,在下午四点多下河去摸石螺。

  石螺,何晓军也不知道它的学名是什么?只因它是一种附在河里的石头上生长的螺,所以,当地人叫它石螺。

  石螺只有成年人的小指节一般大,由于它长年累月吸附在河边的石头上,时刻抵挡着河水的冲击,不被冲走,所以,它的肉质韧而脆,吃起来口感极爽。

  由于石螺生长的石头都泡在水里,所以,这些的石头上长满了青苔。而且,泡在水里的石头,从水上也看不清楚它的参差不齐、犬牙交错,一不小心就会滑倒或受伤。

  大牛就是在摸石螺的过程中,不小心滑了脚而被割伤了小腿。

  大牛被割伤的小腿伤口很深,裂开像小孩的嘴巴。

  大牛对自己的伤并不什么在意,随便扯了把不知名的草敷上,就当没事,还一拐一拐地抢着干活。

  何晓军看过了大牛的伤口之后,说伤口太大,如果不处理的话,很难愈合,而且,此时天气炎热,伤口不愈合的话,也容易感染。

  于是,何晓军也不管大牛肯不肯,拉着他就到了城里那个会医外伤的传教士那里,要给他做伤口缝合。

  县城的火车站旁边有一座教堂,是基督教的教堂,当地人叫“礼拜堂”。

  这座“礼拜堂”,一直保存到了何晓军前世的两千一十年后。

  在县城落脚之后,何晓军从他那三教九流的顾客中,听说过这教堂的情况。

  可能是由于海山华侨众多的原因,教会就在宁城这个小地方,修建了这座教堂,而且,还派出传教士与修女在这座教堂里主持。

  平日,教堂除了做礼拜和招待城里为数不多的几个教徒之外,就负责在当地传教,并给当地的人施医施药,解救当地人的病痛伤痛。

  宁城教堂的现任主教兼传教士,是美国人,姓Schmidt,城里的人就叫“史密特”先生。

  让何晓军想不到的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大牛,见到了那个叫“史密特”先生的传教士之后,竟像活见了鬼一样,大呼了一声“鬼佬”,就拉着何晓军要往回走,死活也不让这年“鬼佬”碰自己。

  “鬼佬”,是何晓军家乡对洋人的称呼,也不知这个称呼,是来自于洋人的面貌与传说中的鬼相似,还是由于人们憎恨洋人历来对我国的侵略而生出的。

  鬼在那个没有开化的年代,特别是在更加闭塞的乡间,可是一个可怕的代名词,所以,也难怪平时天不怕地不怕的大牛,第一次见到了“鬼佬”后,大失常态。

  何晓军不得不给大牛解释了一大通,说这“鬼佬”是陈池老人他们去的那个“金山”那边的人种,是不鬼。还说,“鬼佬”不但不是鬼,他那传教士的职业,类似国内的道士,是传道镇邪的人。

  然后,何晓军又告诉大牛说,经过了这里的治疗,伤口起码会提早半个月复原。

  何晓军软硬兼施地说了一箩筐的话后,大牛才勉强同意了让这“鬼佬”治疗。

  城里这家唯一的教堂里,有一间专门的治疗室,让伤病者到里面去接受治疗。

  由于大牛害怕,不敢单独面对“鬼佬”,就拉住何晓军的手不放,一定要他陪自己入去。

  何晓军无奈,只好向传教士打了个招呼,陪着大牛入去了治疗室里。

  入到了治疗室后,多少有些这方面经验的何晓军,让大牛配合俯躺在手术台上,免得他看到那被人像缝衣服般在自己身上缝线而带出恐慌,也免得他见到了“鬼佬”在他的伤处动作时引起紧张。

  同时,何晓军跟大牛说些别的、他感兴趣的话题,尽量消除他的紧张和引开他的注意力。

  传教士与两个修女见到了还是个大孩子的何晓军,竟有如此的配合举止之后,先是惊讶,然后不禁交换了一个欣赏的眼光。

  “鬼佬”还向何晓军竖了大拇指。何晓军回了“鬼佬”一个微笑之后,就示意他快点动手。

  伤口的缝合手术很顺利,不过是十多分钟左右,“鬼佬”传教士已经把大牛的伤口给缝合上,并让修女护士给包扎好。

  由于麻醉的作用,大牛的腿还没有知觉,所以,传教士对何晓军提议,让大牛躺一会,待麻醉过后再走。

  有这方面经验的何晓军,对传教士这个合理的提议当然就没有意见。

  就在何晓军陪着大牛在治疗室里等的时候,他发现了那种适合滚粥的容器。

  何晓军看中的那个适合滚粥的容器,是治疗室中用来装注射器的铁皮盒子。

  原来,那修女护士在收拾好了手术后的工作之后,就把手术用具与刚才注射的针头,放入了一个这样的铁皮盒子里,再加入了一些什么液体,然后把铁皮盒子放在了一盏燃着的酒精灯上,进行高温消毒。

  见到了那个铁皮盒子和修女护士工作后,何晓军不禁眼前一亮。

  这个铁皮盒子,刚好够一碗粥的容量,而且,从修女护士的工作中,何晓军已经知道了盒子不会泄漏,能经受高温。

  再加上那个铁皮盒子上,装有一个铁线制成的手把,方便端拿,也可以防烫,这还不是最合适的滚粥容器?

  扫了一眼治疗室,发现里面还有几个同样的盒子之后,何晓军再也坐不住了,他马上把已经出了治疗室的“鬼佬”传教士史密特拉了进来,向他提出了想买几个这样的盒子。

  弄清了何晓军的意图之后,史密特把头摇得像拔浪鼓。他说,这里的东西,都是教会的设置,又哪能随便卖?

  何晓军花费了一大番的口舌之后,不知是那个“鬼佬”史密特听不慬他说什么,还是不会变通,只是不停地边摇头边“NO,NO”个不停。

  其实,中国的语言中,史密特精通的是白话,他的海山话说得很蹩脚。何晓军才第一次见这个史密特,当然就不知他会白话,而且,从见到了史密特起,这个“鬼佬”就一直说着蹩脚的海山话,所以,何晓军就用海山话跟他交流。

  由于“鬼佬”的不通融,何晓军当然就只能加大了语言量,希望以更有力的理由来打动对方,史密特尽管来到了海山已经有两年多,但他对当地这种与白话没有一丝共通的独特语言,熟悉程度只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地步,所以,何晓军说得越多、说得越快,他听不慬的就越多。

  在何晓军再说了一大通的什么之后,完全不明所以的史密特急了,一急之下,就冒出了他最熟悉的语言来“What?What?”

  从前世那个已经普及英文教育的年代过来的何晓军,当然就会些常用的英语,所以,正说得急了的他,不假思索就接着史密特的语言说了下去。

  不过,何晓军的英语,也只是与史密特的海山话认知程度差不多,所以,才说了几句就卡了壳,不得不又改用海山话来说。

  此时,“鬼佬”史密特惊奇地发现,在这个小县城里,竟有一个会英文的年轻“土著”。

  就这样,两人就半海山话半英文地交流了起来,说到了自己辞不达意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地冒出了自己熟悉的语言来补充。

  海山话夹英文一通交流之后,毕竟两人都有一种的语言不常用,所以,交流得也不太顺畅。

  “鬼佬”史密特在说急了之下,又一次冒出了一种他熟悉的、两人交流中没有出现过的新语种,是双方都精通的语言——白话。

  此时,两人才算真正开始了无障碍的交流。

  在这小城中第一次遇上一个能完全与自己交流的人,而且,何晓军要这个东西又真的有用,还是作在正当的、利民的地方,所以,一向古板之极的“鬼佬”史密特,也没有收何晓军的钱,破天荒就把那三个教会资产的铁皮盒子送给了他,而且,还说要与他交个朋友。

  收下了“鬼佬”的铁皮盒子之后,何晓军马上赶到城里的打铁铺里,找铁匠让他按他的设计,打了个特制的炉架。

  这个特制的炉架,能使煤炉一次过“照顾”到三个铁皮盒子。

  这套专用的滚粥用具做好之后,让何晓军的做粥速度比平日提升了六倍之余,还让他节约了不少的柴火。

  不是吗?原来一个炉子一次只能做一碗粥,现在能一次做三碗,而且,用铁皮盒子做粥,还能省下一半的时间,这综合起来,还不是节能增效?

  去了一次教堂之后,竟能解决了自己生意上沉积已久的大难题,这情形,当然就让何晓军喜出望外了。

  不过,在何晓军大喜之际,大牛就郁闷了。

  大牛的郁闷,只因自教堂回来之后,他们的摊档里多了一个特殊的常客。

  这个特殊的常客,就是传教士——“鬼佬”史密特。

  虽然,大牛的伤是“鬼佬”给他医好的,但他的心中就是接受不了这个红须绿眼惨白皮肤的“鬼佬”,每次见到了他,大牛就感觉浑身都不舒适,就是在大热天里,寒毛也会倒竖,鸡皮疙瘩出个不停。

  所以,“鬼佬”史密特频繁在饮食摊档出现,大牛就不情愿了。他宁愿没有那几个铁皮盒子,做少点生意,也不情愿老是见到这个他看不顺眼的“鬼佬”。

  可惜,搭档何晓军却不清楚大牛的心事,每次“鬼佬”到来时,不但热情招待,还与他用那“鬼”话说个不停,打成一片火热。让“鬼佬”在宾至如归中,出现在摊档频率更高。

继续阅读:六十七 又增添了一样生涯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铁肩柔情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