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那句老话,充实的日子过得快,好像眨眼间,已经到了何晓军来这个异世后的第一个春节。
有了二小姐那班拥趸团的帮助后,何晓军的餐馆在春节这段时间的“豪华房”早早已经被订光了。
而且,由于近半年来的成功经营,也让餐馆的名声像窗口吹喇叭一样,响遍了县城。名声的传扬,当然就为餐馆带来生意,所以,高档区的兴旺情形,也蔓延到了餐馆的中、低档区,让何晓军在这个春节里,再也不用为餐馆的客源而费心。
餐馆的事已经可以放下了,何晓军那不安分的脑袋,就把思路开拓到了其它的地方去。
经过了向“醉香楼”的红姨等老县城的人,了解了县城新年的习俗与县城历年新年情形之后,再联想起了自己帮助兴建的陈村那个农场,有一个品种在这段时间可以上市,何晓军不由想起了另一门的生意来。
原来,近段的时间里,何晓军帮陈村建的那个“立体交叉种养场”,场里的一种下阶生物链的物种——淡水鱼长大了,可以上市了。
那时的人,还没有像何晓军的前世时那样,把鱼当成了日常的、家庭餐桌的主要食品,所以,鱼在当代的销量极有限。
为了帮助陈村推销淡水鱼,何晓军已经帮陈村在县城的市场开设了一个卖鱼的摊档,长期消化他们自产的淡水鱼,由于当代的人的饮食习惯,卖鱼摊档的销量,远比不上鱼生长的速度,摊档并没有能消化多少产量,所以,何晓军就时时把这事放在了心上。
虽然,何晓也已经在春节期间的菜式上,增添了“鱼跃龙门”、“生鲤”、“连年的鱼”等等以鱼这主的好意头贺年菜式,准备帮陈村消化了一部分的鱼,但毕竟这部分的销量也极有限,所以,何晓军就想另辟蹊径,帮陈村村消化剩下的部分鱼类。
了解了县城人春节期间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之后,何晓军就联想起了陈村的农场产品,生出了一个既能给陈村消化农副产品、又能给自己带来收入的主意。
那个年代,海山这一带的地方,最兴旺的日子就是“墟日”。
海山人把乡镇称为墟。“墟日”就是乡镇约定俗成的集市交易日。
“墟日”这天,农户把自己生产的粮食、日用品挑到乡镇所在地去进行交易;小商小贩更是闻风而动,把城里的商品运到乡下的墟场上叫卖。需要购物的农民带上钱往墟里赶,叫“赶墟”。在墟场上双方买卖讨价还价地完成了各种交易。
“墟日”的商品交易一般按商品的内容分类,如粮食方面的有“米行”;家禽牲畜类的有“鸡行”、“猪行”;服装类的有“布行”等。各墟镇按其历史习惯形成了不同的特色。农民把自己的产品摆在规定的地方去卖。
在海山里,每个乡镇都有自己“墟日”,而且每个的“墟日”都是以五天为一周期,甚至的不少地方就用“墟日”的日期,作地方名。比如三八、四九、五十等等。从这些名字中,就可以知道这个地方什么日子“墟日”,比如“五十墟”就是逢农历的五日和十日“墟日”。
“墟日”这种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了何晓军前世的二千年后那个已经商品满地的时期,那时,还有不少的农村在用。
海山的县城宁城,也有它的“墟日”,是逢农历的二日和七日。不过,新年的期间,由年初一到年初八,却是宁城大“墟日”,叫新年墟。
据红姨等老县城的人说,县城新年墟的日子很兴旺,比平日的“墟日”兴旺多了,因为春节期间,到来县城“赶墟”的不但是四乡的人,还有不少从外地、外国回来家乡过年的人。
宁城的“墟日”,来县城生活了半年、并且住在县城唯一的市场附近的何晓军,当然就见过多次,所以,对红姨描述的新年热闹情景,他还能想像得出。
在何晓军的印象中,热闹情景的画面,一是熙熙攘攘的游人,一是声嘶力竭的小贩。不是吗?每个的热闹情景,就是各类小贩做生意的最好地方。
何晓军想到的、准备在新年做的生意,就是像他前世那时一样在热闹的地方摆的小摊档生意。而且,他要做有是小食的小摊档生意。
春节前几天,在人们纷纷赶来县城买年货回去过年的日子,县城几处热闹的街头,不知何冒出了一些不大、却很精致的摊档,这些的摊档,卖的是一些熟食。
这些卖熟食的摊档,卖的食品主要有三种。其中一种是城里的人基本认识的食品。另外的两种,却是县城的人都没有见过的新奇食品。
县城的人都没有见过的两种新奇食品,一种叫烤香薯,一种叫鱼蛋。
香薯,是海山的特产,一种黄肉的、个头不小的、煮熟之后肉焾且香松的农作物。
香薯这个东西,相信那个年代的海山人都吃过,不过像目前这些熟食摊档这样做法的香薯,就没有人吃过了。
原来,在何晓军的前世时,乡下有一种叫“焗窑”烹调法。这种烹调法,是在田里用块状的泥巴叠成一个窑状,然后用火把窑烧红,熄火后,再把番薯等食品放入窑中烤熟。
用此种方法烤出来的香薯软糯松化,口感极好,并且香薯烤焗时吸取了泥土的芳香,加上自身的香味,更是香气四溢。特别是在隆冬时节,吃上一条热的烤香薯,让人好像从口中注入了一条暖流,全身舒坦。
后来,有人把这种只能在乡下做的烹调法,搬到了城里头,就是用汽油桶在桶内糊上泥巴,再把香薯放入桶里烤熟。
何晓军就是借鉴了这种的方法,用竹子和水泥做了个大桶,桶内做成炉状,分两层,下面用煤烧火,上面用成块的泥巴叠成一个窝状,放入香薯后再用泥土盖着,让烧热的泥土间接把香薯烤熟。
鱼蛋,也叫鱼丸,是一种用鱼肉与粉制作成丸状的食品。
在何晓军的前世时,鱼蛋这种食品,发展到了用机器批量生产。但在当代这个人还不怎么吃鱼的年代,这种食品则还没有面世,至少,何晓军在海山没有见过。
熟食摊档的鱼蛋加工很简单,就是把一串串用竹签串好的鱼蛋,放入一锅的浓汤中滚着,谁来买就抽一串出来给顾客。
考虑到了单独卖一种鱼蛋显得品种单一,而且,何晓军也要给他自己的招牌卖广告,他就在那锅滚鱼蛋的浓汤中,加入了猪杂串、牛杂串等品种。
这些猪杂、牛杂,因为是何晓军的摆摊档在县城率先做起的,而且,现在那大名鼎鼎的“好味道”餐馆还在经营,所以,城里的人几乎都认识这些食品,并知道它们的来源。
而且,有心的人,只要一看这些突然冒出的熟食摊档,那竹子制作的风格,还有也冠了“好味道”名称的招牌,已经知道这些摊档与这半年来在县城饮食界声名鹊起的何晓军有关。
没错,这些的熟食摊档,就是何晓军与陈村的人联手经营的一个项目。
摊档的食品原料由陈村的农场提供,摆摊的人也由陈村负责,食品的制作和整个经营的运作,则由何晓军的餐馆负责完成。
何晓军就是要用这些摊档,来大战这个春节,一是帮陈村消化产品库存,给陈村的村民带来收入;一是给自己也增添收入,把自己的生意名声推而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