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的方略拿定了以后,剩下的就是细节问题了。总的方略确定了这次征讨山越以扶持第三方势力为主要目的,这也就注定了这次不会有什么大战,至于戴明精心*练的安平军,不出意外地话恐怕也没有崭露头角的机会了。而戴明则因为献策的原因踏入了这次征讨山越的高层决断中心,深受鲁肃喜爱。
“忆夫,这路运粮的话怎么样?”大军已经出发,鲁肃贺齐等人正第一次的感受这水泥大道,感觉嘛只有一个,便捷!
“没问题,这路最大的特点就是平整宽阔,最适合车辆行驶,粮车走起来很方便,只要车马不出问题,一天之内行进五十里没有任何问题!”对于这条大道戴明很自信,这是他来到这里之后亲手*作的第一个工程,虽然没有柏油马路那样的质量,但怎么也不是豆腐渣工程,以这个时代的交通能力想把大道弄得像后世那样坑坑洼洼的可是很难的。
“真没想到,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安平的变化竟然如此之大!立春之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忆夫,你是怎么做到的?还有,这路的修建成本几何?难度几何?”鲁肃就是鲁肃,他所看问题的角度不仅仅是一场战役的胜败而是从整个大局出发,戴明最想不明白的地方就在这里,为什么征讨山越的主帅不是他德高望重的叔父孙静也不是大局观强烈的帅才鲁肃,而是一个看起来更像个愣头青的莽夫贺齐。
“在我家乡有句话,叫做要想富先修路,不需要做什么别的,只要把路修起来,附近的人自然会往这里赶,道路宽阔平整安全,即使会绕远路商人们也更是愿意从我这里走!而商人多了之后,自然而然的会带动这里的经济发展,对这儿进行投资迁徙。加上这水泥路可是一笔好买卖,这两个月就连张子布大人知道了这玩意之后可是从我这订购了不少呢!”戴明哈哈一笑,这是他目前最自豪的事情,他相信到了今年的年末,安平县一定会是江东最富庶的一个县,最终会成为会稽的核心!
“原来如此,确实颇有道理啊!”鲁肃感叹道,“世人皆以农为本,为县令者无不是以劝农务桑,开荒种地为第一要任,没想到忆夫却是另辟蹊径,自成一派啊!”
“为国者士农工商必须并重,缺一不可,更何况是一县之地!而在明看来,农业只是为了生存而已,工商却是让此地繁荣富庶,它们的重要性只怕还远远超过士农!”
“忆夫何有此言?”鲁肃不明白,他虽大局观极强却也超脱不了时代!即使他是商人他也知道士农工商商人排在最末,即使商人有钱也总是受到别人的歧视,而鲁肃自幼的理想就是摆脱商人的身份做一个高高在上的士大夫,为此他见到周瑜二话不说就‘借’了周瑜一仓粮食,就像吕不韦一样做出了倾家谋国的事情。
“子敬可知黄巾因何而起,大汉因何而乱?”
“黄巾之乱无非是农民失去土地难以生存,正值张角登高一呼,适才争相跟随而起。”
“子敬兄说的极是,大汉至今四百余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失去土地的农民越来越多,农民失去土地无法生存,这也就成了祸乱的根源!”这道理戴明再明白不过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王朝,三百年一循环,每一个王朝灭亡的最大的内因必然是土地兼并!不过这才是第二个王朝,众人对于汉朝的灭亡还没有一个严重的认识,对于土地兼并的现象更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孔子云不患寡而患不均,大汉开国之初病在寡,地多而人少。然而繁衍四百年至今,更是经历了文景之治这样的盛世,人口不知道翻了几倍,可土地却不曾增加多少,是以现在地少而人多,病在不均也!”
“忆夫所言极是!肃受教了!由此可见解决这个问题无外乎增加土地所产和开疆拓土开垦荒地而已。”鲁肃一听所言极是,只觉得戴明给他打开了一扇窗,关心国家大事的他从中看到了自己从不曾看到的部分,这是这个时代的人不曾有的见解,他却不曾想这是千年之后路人皆知的东西。“可是这和商人有何关系,商人不事生产,更不能使土地增多啊!也不曾使土地所产增多啊!”
“子敬可知我这安平人口至今已近万人,其中农人几何,工商几何?”
“依照我的经验,天下郡县之民,十之八九皆为农人。”鲁肃是货真价实的实物派,不管是军略还是政务他都精通,就像个万花筒一样,江东各地的资料都装在他的肚子里。
“十之八九也太高了吧!土地所产是有限的,一亩地能养活的人的也是有限的,安平地方就这么大,即使全部拿来种地怕也难以养活更多的人口了!而我这里,农人不过十之五六而已,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比例只会越来越小!而这多余的人口怎么办,全都靠工商养活!”
听了这话鲁肃只觉得一惊,收获颇多,安平之行实在是受益良多,但是一时半会儿又想不明白,暗地里下定决心定要再访安平,一探虚实。
一路上戴明鲁肃二人聊的正欢,之前戴明把鲁肃当做苏鲁,只觉得这个商人对自己不错,心里暗自感激却也没过多交往,鲁肃也只是应周瑜所邀对戴明有些留意,但也不会放着大事不管长年累月去留心一个小令,直到此时二人才真正交心。
没多久,大都督贺齐也陷入了对这道路深深地喜爱之中难以自拔,亲自视察了安平的城防之后也是甚为满意,加上安平本身距离山越就不远,于是下令以安平作为粮草中转站,由会稽发来的粮草全部运往安平,再由安平统一发放。
自此,山越讨伐之战正式开始,只是战争还没开始戴明就因为治理安平为大军提供便利保障粮草而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