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回说到虞舜弱不克强,被太子丹硃率部围*在济阴城内一阵好打,虞舜只得分派东、西、北三路人马去缠斗强敌,自己则率其余的城中军民从南门突围。待虞舜终于率部突出重围,路上又遇见朝廷派来相助的八位顾命大臣,军中先是一阵恐慌,继而又发现原来是友军,于是两股人马合为一股,欢欢喜喜地驻进运城去了,进城后虞舜又马上命人屯粮挖坑、厉兵抹马,自不待言。
这里虞舜和皋陶陪请八位大臣抽了一袋烟、喝了一盏茶,又谈了一些男人之间的话题,差不过了半日的工夫,就听得城外一阵骚动,原来是西、北两路人马也脱围赶来了,四位男爵都只折损了一些兵将、身负轻伤而并无大碍。至此,就只有东路的大禹一行人马还迟迟不见归来。读到这里,看官们可能就要说了:“大禹这个娃到底还是不行嘛!要不然怎么西、北、南三路的人马都成功突围了,就他没有回来?”——这也怪不得你们,毕竟你们还不清楚那时战场的实际情况——马列毛邓等一系列主义和思想指导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我说,这次突围的首功却要归到大禹头上。为什么这么说呢?且听我分析:这场突围战的形势是:虞舜要率部向东逃奔去运城,而穷奇则特意安排了战斗力指数最高的饕餮把守东门,因此虞舜只得选择从敌方兵力最弱的南门出城,再绕到东面逃脱,此时饕餮势必会不遗余力地来拦截虞舜,而大禹的任务就是要拖住饕餮,因此必须真刀真枪地和他干仗,以此为虞舜等人顺利脱逃争取时间。这比西面和北面的任务要艰巨得多,因为西面的丹硃和北面的夸父根本就不知道东面和南面发生了什么事,只是见西门和北门有守军出城,以为是守军终于按捺不住要进行大会战,急忙命烧火做饭的士兵放下手中的锅碗瓢盆加入战斗。而西、北两路的突围军则在城外和敌军玩起了老鹰捉小鸡,估摸着虞舜的大队人马差不多已经突围,就摆脱敌人向东奔去。
再反观东面战场,为了掩护主力而和饕餮缠斗上的大禹可就没那么容易摆脱敌人了,再加上西、南、北三面的敌军又都追击汇合到东面,被各自所追击的突围军逃脱之后,都转而又来合围正在和饕餮激战的大禹。
潮水般的敌人一下子就将大禹的人马团团围住包了饺子。奉命从西、北两面突围出来的男爵们虽然看到了大禹被敌人包围的情形,但慑于敌势浩大,不敢贸然回去营救——就好比眼见自家的房子被大火吞没而不敢进去抢救存折一样。于是只好也两路人马合为一路,灰溜溜地往东绝尘而去。
这里大禹被围在包围圈里,眼见虞舜突围而去,自己已经光荣地完成了组织上交待的任务,虽然身上已多处负伤,但心里十分欣慰,痛并快乐着。然而起初一对一单挑饕餮的时候,虽然战不过他,却也还能勉力支撑,后来太子丹硃、夸父等三路兵马都齐围上来之后,大禹就颓势渐显,越来越难以支撑,在敌阵内左冲右突地成了一只无头苍蝇,眼看就要翘鞭子了。
正在这紧要关头,却见从南面的山谷中撞出一支大军,浩浩荡荡地,喊杀声震天而来。太子丹硃的部队顿时受到惊扰,只听得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完全搞不清周围的形势,一时竟也乱了手脚。远处山包上指挥作战的穷奇看到这支人马时也被吓了一跳,因为这个时候太子丹硃的军队早已经失了阵形,内圈的兵将们把大禹的人马围在中央打斗,而外围的人马则乱得像菜市场买菜的一样在看把戏。
不多一会,那支大军就齐刷刷地杀到跟前,只见为首那人身披琐子甲、手持牛角叉,眼似铜铃、声如洪钟,一头火红色的头发保养得甚是柔顺飘逸,散乱在风中,隐隐现出额头上的两只角来……没错,此人正是烈火王姜露!
这个时候烈火王本应该是被共工拦住在半路缠斗的,这时为何又出现在这里?原来共工此人虽然能言善辩、口若悬河,但打起仗来却是一根筋,加之从小精读的都是诸如《天方夜谭》、《安徒生童话》此类的文学作品,而对《炎帝兵法》、《蚩尤论战》等军事著作却都只是走马观花,缺乏深入细致地研究,因此战术素养并不是很深,而且由于太过自信,行军打仗身边从来也不带个像样的军师,遇到突发情况也没个知冷知热的人给出谋划策。太子丹硃吩咐共工打埋伏他就专心致致地打埋伏,也不去拆桥毁路、合围包抄,更不晓得搞什么声东击西、围魏救赵那一套。因此,一开始烈火王看到伏兵漫山遍野地,着实也被吓了一跳,急令自己贴身的骑兵警卫连先突围去报信,并协助义弟脱围,自己则赶紧研究地形,组织好军队准备迎敌。然而,当烈火王看到敌人的首领竟是共工时,也就放了心,一把将麻布地图推到一边,露出了轻快的笑容,嘴里自言自语道:“原来是这哈卵”。那边共工刚从山旮旯草科里委委琐琐地钻出来,想到竟然就要和老熟人烈火王交手撕*时,不禁还有点羞答答地不大好意思。烈火王眯着眼睛扫了他一下,就安排手下新进的一员猛将祝融迎战共工,自己则带人直奔济阴去营救义弟。
济阴的南面就是中条山,中条山的南面就是黄河,烈火王赶到济阴城外时,先将兵马停在山谷里,自己爬上山头往济阴城方向望去,只见一位翩翩少年领着一队人马被太子丹硃的部队团团围住,心下知道那被围住的少年必定是义弟的下属了——不知道大家看过打群架没有,如果一方的人远远多于另一方的人,那人多的那一方往住会显得勇猛无比、群情激昂,打仗也是这样,这时太子丹硃的人已经玩high了,而大禹的精锐人马则被打得所剩无几,大禹本人也被打得鼻青脸肿、头破血流,一下子从林志颖变成郭德纲——为了照顾女读者,这里我要交待一下:大禹伤好之后脸上并没有留疤。
烈火王本就是个极重义气的人,此时见大禹孤军奋战、困兽犹斗、宁死不屈、面容姣好……早就心生仰慕之情,于是大吼一声,止住三军,自己亲率一支精锐人马冲向包围圈,那一声吼直震得地动山摇,余音久久地在大地上回旋。饕餮虽然刀枪不入,膂力惊人,但因久战大禹,半晌过后也渐露疲态,又见烈火王生得奇诡,想必是非常之人,脸上虽波澜不惊,心里却也打了个咯噔(不要总是认为粗人想没有感性思维),放下大禹便转身迎战烈火王。太子丹硃和夸父两人本来见我强敌弱,围在一旁兴高采烈地观看饕餮和大禹打架,此时,见有援兵来到,也急忙跃马加入战斗,两人很有默契地都直扑长得帅的那个打去,大禹心知双拳难敌四手,赶紧向烈火王使了个眼色,烈火王也当即会意,两人合力胡乱向前冲杀一阵便分道突围而去……
再来说说那边祝融奉命留下大战共工的情形。有人可能会问,祝融和共工不是女娲时代的人么,怎么跑到这里来了?我先解释一下:共工原是个官名,相当于清代的工部尚书,因远古时候的官职都是父子相承,所以继承人也世代被称为共工;因此,共工在女娲时代有,尧舜时代也有,这是那个时代的习俗,比如养马的官就姓司马;又如司徒=司土=国土局局长。而祝融原本是个部落名,首领也世代被称为祝融。传说在远古时代,共工的祖先和祝融的祖先打仗,共工被祝融打败了,因而怒撞不周山,导致天柱被撞断以致天崩地裂,然后就有了女娲补天的故事,因此共工和祝融论起来也算是世仇了——不过这些都只是神话而已,跟我讲的这个故事没什么太大的关系。
我们这里只说祝融在三门峡大战共工的事,祝融此人也是长相奇特、也是力大无比、也是一头火红的长发……反正是英雄人物那种流行的长相和特征,具体请参照烈火王、饕餮等人的相貌气质,这里就不再赘述。共工见烈火王甚至不跟自己交手就率军脱阵而去,摆明了是看不起自己,顿觉蒙受奇耻大辱、感情受到严重的伤害,于是气不打一处来,将知识分子斯文和含蓄统统抛到脑后,把马屁股当成了仇人的脸一把掌狠狠地拍了下去,那匹分不清是什么品种的枣红大马无故遭到击打,气得鼻孔喷火,疾速朝烈火王狂奔而去,共工在马上也挥着流星锤向烈火王的后脑勺砸去,后面共工的几名心腹见状,生怕共工有失,吓得赶紧打马追来护主。
都说冲动是魔鬼,果不其然,共工才到半路,就被祝融跳出来拦腰一枪扫在马下。祝融放倒共工后倒先不去补刀,而是径直把那匹好马生生地抢了过去。本来共工也没有这么脆弱,按牌面上的实力,至少也可以和祝融战上个百十回合,只是一时脑袋发热、加上有点轻敌,才冷不防地被祝融打下马。也是跌下马之后共工才叫苦不迭,后悔自己过于鲁莽了。为了掩饰被人一招就打下马的尴尬,共工一个夸张的鲤鱼打挺从地上跳了起来,翻身上了前来护驾的部下所骑的马背,整套动作流畅娴熟、一气呵成,假装什么也没发生,即刻勒转马头往回奔去。
要说共工连连受到羞辱心里也是有想法的,他记得自己曾经在《〈山海经〉补录》中读到过,海外的番国打仗有个规矩:兵士不能打对方的将领,低级军官不能打对方的高级军官——只有地位相当的将领才能互打。想到这里,共工连连感叹国内的人野蛮,还是外国人文明!
祝融见共工回逃,把马交给部下牵走,自己带人策马来追,祝融把一杆火尖枪使得银光烁烁,滴水不漏,几个回合下来,杀得共工的部下七零八落、闻风丧胆,共工见状也无心再战,急令撤军。于是,一个奇怪的画面出现了:祝融带着一支军队从山下追赶着数倍于自己的敌人,直杀得整个山坡都血流成河。此役过后,祝融被人们取了个外号,叫神威将军。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