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初一,顶着漫天的风雪,秦王朱由检的大队人马终于抵达京师。
望着从北方地平线上渐渐高大起来的雄伟城墙,朱由检心中百感交集。他曾经做梦都想逃离这个巨大的监狱,也曾经两次离开;但自始至终,他就像一只风筝,不管飞得多高多远,风筝线始终系在这里,早晚都要回来!
在令人窒息的风雪中,京师的南大门永定门那黑洞洞的甬道,恰如一只怪兽张开的血盆大口。朱由检知道,尽管自己已经尽可能做足了准备,但只要一脚踏进城门,命运就不可能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但是来也来了,为了朱存棋,为了在王府中翘首企盼自己早日回家的亲人们,也只有放手一搏了!
得到秦王今日入城的消息,礼部早已安排官员迎接,恰好朱由检也见过,正是汤若望的挚友徐光启。朱由检对这位翻译《几何原本》的大数学家极为崇敬,又有汤若望这一层关系,自是相谈甚欢。
徐光启也感慨万分地道:“一年多不见,殿下愈发神采飞扬了!老臣眼看就要去职回乡,不意在风烛残年还能与殿下相见,足慰此生!”
朱由检惊问道:“本王觉得徐大人精神健旺,又有真才实学,正是为国效力之时,怎么要去职回乡呢?”
徐光启叹了口气,见左右无人便悄声道:“也怪老臣脾气太倔。因臣与西洋人熟识,通过他们亦习得些火器襙作、训练之法,魏忠贤一直想笼络臣,前些日还拟让臣出任礼部右侍郎。但臣不屑与阉党为伍,拒不肯受;又因臣与原登莱巡抚袁可立相交甚厚,阉党中人深忌之,屡屡上疏参劾。
“近日听说魏忠贤已经对臣失去耐心,很快就要罢免臣的官职。不过这样也好,满朝尽是乌鸦聒噪,偶有一白鹤入内,反被污蔑为黑,臣早有去意了!回松江之后,臣正好可以集中精力撰写《农政全书》,若能在有生之年完成,有一译一著存世,老臣死可瞑目矣!”
“哦?《农政全书》?是有关农业的著作么?”朱由检顿时来了精神,他真没想到徐光启还是个全能型人才,不但精通西方科学,对传统农学也有研究。
说到自己的得意之作,徐光启也拈须微笑道:“臣酝酿此书已有二十余年。民以食为天,自神农氏教百姓稼穑,我中原百姓就以农耕为本。但数千年来有关农学之书,仅有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与元代王祯的《农书》等寥寥数著,且均以某种具体作物的生产技术为主。臣却以为,农学可分为农政与农技两部分,农政尤重于农技。像开垦、水利、荒政等事,犹如树之根本;具体作物之农技,犹如树之枝叶。根本不固,枝叶岂能繁茂?而农政之中,更须以水利先行。”
朱由检听了顿有醍醐灌顶之感。他在前世就是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城市学生,除了大概知道玉米红薯产量高之外,对农业可谓一窍不通。虽然在泾阳搞得不错,但他也知道那是因为泾阳有泾水和渭水两条河流经过,土地肥沃,灌溉不缺水源。而这些经验能不能到全国,他心里就没底了。徐光启这么一说,他才猛然醒悟,把“水利先行”四个字深深地刻入心底。
接着徐光启又如数家珍地为朱由检简单介绍了这部未完成的《农政全书》的概要内容,其共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十二目,每目各有数卷至数十卷不等。
朱由检不禁奇道:“徐大人,您平时公务繁忙,又要研究数学,怎么还能有这么多精力研究农学?”
徐光启谦虚地笑道:“回殿下,臣一人能有多少精力,实不相瞒,此书臣只是总揽其纲,各卷细述则要靠臣之学生完成。其中最得力的名叫陈子龙,也是松江人氏,其才学不在臣之下。”
“哦?此人现在何处?”朱由检现在最缺的就是人才,见徐光启如此称赞陈子龙,赶紧追问道。
徐光启说陈子龙还在松江府,朱由检听了略微感到有些遗憾。突然他灵机一动道:“大人若真的去职,可否到泾阳一行?那里既有你的老友汤若望,本王也有些来自番邦的作物,正想请大人指导一番。如能约上陈子龙同往,那就更好了,你们师徒就在泾阳著书立说,本王也可和你们朝夕论道,不亦乐乎?”
徐光启听说朱由检种植了很多来自新大陆的作物,也非常感兴趣,便爽快地答应了他的邀请。二人正前行谈笑间,徐光启驻马道:“殿下,您的王府已到,还请入府休息,静候圣上诏见。”
朱由检抬头一看,原来竟是到了自己原来的信王府。如今一切依旧,只是墙壁粉刷一新,他不禁怔道:“这…本王已经就藩,这座府第…”
徐光启微笑道:“圣上皇恩浩荡,即使殿下就藩,这座信王府万岁还是保留下来,着宫人每日洒扫,以备殿下进京之用。”
朱由检听罢也不禁深受感动,不管怎么说,天启对自己这个弟弟还真是疼爱有加。与徐光启道别后,他在众人的簇拥下进了王府,见各处一如往日模样,不由得想起两年前在这里的点点滴滴。尤其是进入后宅,登上红萼楼,忆起当日救出东林六君子后,就在这楼上为他们进行手术的情景,不禁慨叹:两年过去了,几人还是只能隐姓埋名,阉贼魏忠贤依然高高在上!
此时李贞妍过来轻声禀道:“林指挥使的秦王卫和燕将军他们已经俱自安顿好了,全府护卫森严,王爷不必担忧。只是郡主不能入府,只得暂居驿馆。王爷,您一路劳乏,也该安歇了。”
朱由检良久无言,突然将李贞妍紧紧地搂在怀中。此时此刻,那种巨大的孤独感再次袭来,也只有李贞妍能给他些许的慰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