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王伦使金归来,并与金国使臣一道来到临安。高宗命礼部侍郎魏矼在馆驿负责接待金使,魏矼见了秦桧后,说金人诡计多端,不可轻信。秦桧道:“公以智慧料敌,我以诚信待敌。”魏矼冷笑道:“只怕敌人不以诚信待相公!”秦桧恨他多嘴,便将他换去,叫中书舍人吴表臣接待金使。
吴表臣,字正仲,温州永嘉人,大观三年进士,及第后任通州司理,知州陈瓘很是器重他。当时,有朱勔的党羽诬陷他人入狱,吴表臣依法审理,将被诬人无罪释放,声名很好。建炎四年,高宗被金兀术追赶,逃到温州,因护跸人少,时任御史中丞的赵鼎,推荐回乡避难的吴表臣等,到温州护驾,吴表臣最先到达,高宗遂命其为监察御史。四月,高宗回到越州,即绍兴,将吴表臣调任右正言。吴表臣曾上书,言御敌之策,略云“措置上流以张形势,安辑淮甸以立藩蔽,择民兵以守险阻,集海舶以备禾虞”。他的建议,多被高宗采纳,并加以施行。后因病请求辞职,高宗便以直秘阁学士任他为信州知州。绍兴元年,招为司勋郎中,迁左司,又上书陈富国强兵十策,高宗又任他为左司谏给事中。秦桧入相后,吴表臣任中书舍人。
且说此时,秦桧让他代魏矼接待金使,他便引金使入宫见高宗。金使备说金国愿与宋朝修好,且拟归还河南、陕西等地。高宗大喜,倍加慰劳。
金使去后,高宗招群臣说道:“先帝梓宫,果然可以归还了。不过此事稍迟一些也不打紧,唯有母后宣和太后春秋已高,朕急于迎回,所以不怕稍微委屈一些,期盼速与金人讲和。”高宗说完,朝臣议论纷纷,都说不可议和,高宗不觉动怒,欲降罪反对议和者。赵鼎慌忙奏道:“陛下与金人,这所谓君父之仇,不共戴天,今欲屈己讲和,无非是为了迎回太上皇太后梓宫和宣和太后而已。群臣慷慨陈词,也是出于爱君复国的情怀,不应降罪。陛下如能将这番意思明白地给大家讲清楚,自然就不会引起太多的议论了。”高宗听取赵鼎的意见,诚恳地讲明了自己的用意,众大臣才无异议。
其实,赵鼎的意思也是不愿主和,参知政事刘大中也是赵鼎一派。秦桧为了排挤二人,特推荐萧振为侍御史,叫他弹劾刘大中。不料高宗居然将刘大中罢免。赵鼎对几个同僚道:“萧振的意思并不在刘大中,只是借刘大中开刀也!”此话传到萧振耳朵里,也对别人说道:“赵丞相真可谓知己呀,不等我去弹劾,便审时度势,宁肯去职,岂不是一个明智之士么?”
数日后,有个殿中侍御史唤作张戒的,上书弹劾给事中勾涛。勾涛上疏为自己辩解,书中说道张戒弹劾大臣,都是由赵鼎指使。并诬赵鼎在内勾结谏官,在外联络诸将,其用意不可测。赵鼎闻知,遂称病求去。高宗也居然诏准,命他为忠武军节度使,兼任绍兴知府。秦桧率诸同僚为赵鼎饯行,赵鼎不与他见礼,拂袖而去。
赵鼎既罢相,秦桧在朝中一手遮天。他痛恨赵鼎,决意全力主和,念念不忘挞懒的嘱托。每每退朝之后,群臣都走了,唯独他留下与高宗再行密议。他曾对高宗道:“群臣皆首鼠两端,不必与他们商量。如果陛下真的要讲和,只与臣一人计议此事,不要叫他们参与此事!”高宗道:“朕一以委卿如何?”秦桧又道:“臣恐不便,请陛下三思!”又过了三天,秦桧又一次单独留下时,高宗又说和议之事,由他全权办理,秦桧还是推说不便。又过了三日,高宗再提此事,并出具文字,决意主和。高宗三请,秦桧三推,真是“三顾频烦天下计”,犹如刘备请诸葛。两相对比,其相似耶?其悖谬耶?真乃蝇营狗苟,臭味相投。
又有时任中书舍人的奸贼勾龙如渊为秦桧献计道:“相公一心为天下着想,偏偏不为朝廷内外所理解,朋党勾结,异议勃兴,真是令人不解。为相公计,不若选择合适的人为谏官,凡有与相公掣肘者,令他弹劾,一网打尽。那时内外上下一致,和议之事便可从容计议了!”秦桧大喜,遂保荐勾龙如渊为御史中丞,一有异议,勾龙如渊随即上书弹劾。秦桧又将孙近提拔为参知政事,那孙近处处事事秉承秦桧意旨,如秦桧豢养的叭儿狗一样,鞍前马后伺候着,尚嫌不足。自此高宗的天下便是秦桧的天下,为后来陷害岳飞埋下伏笔。
却说此后不久,金熙宗派遣张通古与萧哲为江南招谕使,与王伦一起南来,说是奉金熙宗之命,来归还宋朝河南、陕西等地。到了泗州,传话叫各州县长官出城拜见。平江知府向子諲不愿出来拜见,并向高宗上奏疏说不应讲和,否则自动辞职归田。谁知高宗竟诏准。
张通古、萧哲随王伦到了临安,向高宗提出要求,要高宗以客礼相待,方才宣布金国国书。秦桧估计国书中将有册封的言语,暗里告诉高宗,劝高宗受点委屈答应了吧。高宗道:“朕继承太祖、太宗基业,岂能再受金人的册封?”这时的高宗还有些明白,才说出了这一番话。秦桧听了,无言以对。勾龙如渊见秦桧为难,遂想了一个办法,叫秦桧与张通古等金使婉转协商,把金国国书接进宫中,不要当众宣布。给事中楼炤复也举出古人服丧期间谅阴三年的例子,推举秦桧为统领百官的太宰,到馆驿接受册封。秦桧以为可行,便依计而行。张通古还要让百官行大礼,秦桧便让三省长官穿上朝服,依礼将金使引入宫中,才将金使和高宗双方蒙混过去。
秦桧又叫礼部侍郎兼直学士院曾开,草拟答金国国书文,并以藩属国的体制与口气来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