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宗还在犹豫,忽然传来消息,说刘豫又欲南侵,张浚趁势规谏高宗,赵鼎也来劝谏,请高宗驾幸平江。高宗便与张浚、赵鼎二人,商议起驾之事,并欲用秦桧为行营留守。原来高宗罢免秦桧后,本来榜示永不复用,谁知高宗是个没有主张的人,今日说他是个恶人,明日又说他是个善人。莫非真是贵人多忘事,罢免秦桧只有一年多,就又将他用为温州知州,不久又叫他任绍兴知府。秦桧性奸诈,料知张浚、赵鼎为丞相,和议之事必不能成,于是遇事虚于周旋,暂且不提“议和”二字,换了一副假面孔,应付张浚、赵鼎二人,表面十分恭顺。张浚是个憨厚人,见秦桧如此,又说秦桧可用,还推荐他为醴泉观使,兼侍读学士。自此,秦桧又能与高宗朝夕相伴,渐渐取得高宗信任。到如今,高宗又叫秦桧留守临安,张浚自然没意见。赵鼎却不以为然,但因是张浚力荐之人,也不便多说什么,秦桧也就顺理成章做了临安留守,孟庾为副留守,并且允许秦桧参与尚书省和枢密院的各项决策。
却说高宗驾临平江,张浚自请先往大江边上,探察伪齐军消息。张浚先到镇江,见了圆觉大师,询问江北有无消息,圆觉大师道:“这边暂无金军和伪齐军消息,或许此处有韩夫人守御,他们惧怕,因此不敢来。相公可到太平军去查看一下。”张浚笑道:“恐敌军不仅知道韩夫人在此,而且知道你平西夏的邓老将军也在,故而不敢来。”圆觉大师笑笑道:“也许有这一层意思吧。你就放心去吧!”张浚道:“有你和韩夫人在此,我是在放心不过。”遂告别圆觉大师和梁红玉,驰往太平州去了。
却说天元军司行方元帅,上次率兵在太平州过江,在江北与金军与伪齐军打了一仗后,为保长江天险,又退回到太平州。而后他派出几路探马过江,打探金军和伪齐军动静。后来探马来报说,刘豫正调集人马,准备南下。司行方便将这个消息传到临安。
张浚甫到太平州,便与司行方见了面。司行方对他说道:“刚刚又接到探马来报,说刘豫令其子刘麟、侄儿刘猊,分兵入侵,还有金兵相助,请相公及早安排。”张浚沉吟半晌方道:“我料金人未必肯来相助刘豫。金人已数次来援伪齐军,屡遭失败,难道他就不怕一败再败么?”司行方道:“金人固然不把伪齐放在眼里,但自己单独还要南侵,今有刘豫做炮灰,何尝不敢来?”张浚觉得司行方所说也有道理,正欲将情况报到平江,不料又有探马来报,说刘麟已由寿春进犯合肥,刘猊也由紫荆山出涡河口,进攻定远。还有反复无常的孔彦舟,先前已经投降宋朝,现今又投了刘豫的伪齐军,由光州进犯六安。
却说方腊派司行方来太平州,过江与敌一战后,又返回太平州。驻守在这里的宋军刘光世原与天元军有旧怨,因此他让天元军司行方部屯驻州城以西,他自己将部队屯驻在马鞍山以东,与驻守建康城以西的张俊部遥相呼应。天元军派来的石宝部,被张俊安排在建康城以东。石宝是客,不愿与官军计较,也乐得与镇江的圆觉大师相近,互为照应。后来张浚到了镇江,才又命张俊渡江进驻盱眙,命刘光世渡江进驻合肥,司行方便接管太平州防御,石宝接手建康。
刘麟、刘猊及孔彦舟进兵合肥、定远、六安后,张俊与刘光世故意夸大敌兵势力,向朝廷报告。然而两人意见却不一致,张俊请求朝廷增兵,刘光世要求退兵。张浚听到刘光世欲退兵,赶快给张俊、刘光世二人送来手书。书中略云:“贼刘豫以逆犯顺,如不剿除,何以立国?朝廷养兵千日用在一朝,今日只宜进战,不可退保。”张浚将手书刚刚送走,便接到赵鼎手书,说已令杨沂中去援助张俊,共同守合肥。张浚也寄书与杨沂中,书中道:“朝廷待统制(指杨沂中)甚厚,应及时立功,抗击强敌,以报皇上知遇之恩。”此书又是刚刚发出,却又接到高宗手札。张浚展开此书,但见书云:“张俊、刘光世恐不足任,最好令岳飞东下,方可抵御刘豫的伪齐军。张俊与刘光世两军,不如叫他退回江南岸。”张浚寻思道:“看来皇上也知他俩无用。但岳飞东来,襄汉一带谁来守御,若金军派一劲旅杀来,襄阳六郡岂不得而复失?赵丞相每日陪在帝侧,如何不明这个道理,加以谏阻呢?”于是立即手书一封,随即派参谋吕祉骑快马驰往平江,上奏高宗。书中写道:俊等渡江,则无淮南,而淮南之险,与贼共有。淮南之屯,正所以屏蔽大江,使贼得淮南,因粮就运,以为久计,江南其可保乎?今正当合兵掩击,可保必胜,若一有退意,则大事去矣。且岳飞一动,襄、汉有警,何所恃乎?愿朝廷勿专制于中,使诸将有所观望也。
张浚这封奏疏尚未到达平江,即从庐州传来消息,说刘光世已退回到采石矶了。张浚顿足道:“刘光世畏敌如虎,这便如何是好?皇上所虑甚是,是我考虑不周!”张浚正在叹息,参谋吕祉正好回来,带来高宗手谕。张浚展开一看,大喜。你道张浚如何欢喜?原来高宗书中写道:“江防军务,悉由公决断,如诸将有不从命,任由军法从事!”张浚立即命吕祉前往采石矶见刘光世,传达圣旨。
吕祉马不停蹄,迅疾驰往采石矶,截住刘光世,厉声道:“诏命已下,如有一人敢渡江撤退者,斩立决!”刘光世闻言,不觉得两股战战,不得已再回到庐州。
再说刘猊进军淮东,此处有韩世忠守御,伪齐将士闻韩胆怯,刘猊也觉不敌,只好转赴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