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天被眼前的这一幕震撼了,被眼前的鱼儿彻底的震撼了,被大自然的奇异震撼了。
只见这鱼儿,在瀑布底部那相对平静的水面上,尾巴先露出水面。这鱼尾巴似乎凝聚了神力,这鱼尾巴露出水面很高,然后狠狠的向着水面上一拍,这鱼儿借着拍打水面获得的反弹之力,从水中一跃而起,朝着瀑布上方而去。
借着这股反弹之力,这鱼儿飞过水幕,然后在即将飞出水幕的时候,鱼尾再次做出发力的姿势。只看到这鱼儿在穿出水幕的一瞬,鱼尾再次翘起,然后又狠狠的拍向水幕,在这水幕之上击起一层水花。而这条鱼儿,似乎对这些动作早已经熟练,也可能是遗传的本能。只见这鱼儿在尾巴拍向水幕的一瞬间,整个身体也调整好了向上的姿势,在这一股反弹之力的作用下,继续向着瀑布上方的水幕飞去。
然后同样的穿越水幕,同样的狠狠拍打水幕,同样掉色借助反弹之力向上飞去···如此循环,这样的过程,在此之后又出现了几十次,这鱼儿终于在即将精疲力尽的时候,到达了瀑布上方。
可是这样奇特的杂耍式的穿越瀑布,似乎并不是他们最大的困难与危险。因为在这鱼儿到达瀑布上方,还没来得急游几下的时候,一直长嘴长腿的大鸟,从天空中一个俯冲就叼走了此刻这已经累的毫无反抗之力的鱼儿。
这条刚刚到达瀑布顶端的鱼儿,其实算是幸运的也算是不幸的。因为大部分鱼儿在穿越瀑布水幕的时候,就直接被水鸟轻松的叼走了,有些没被叼走的,还被水花拍打到了河水里,甚至只河岸上。
不过饶是如此,因为鱼群数量太过庞大,还是有一些鱼儿顺利的到达了瀑布上方。因为这鱼儿的数量太多了,这些掠食者再多,也多不过这些鱼儿。因此还是有不少鱼儿闯过了这重重险阻,游向了那依旧充满坎坷的上游。
这瀑布对于鱼儿来说,就像一道鬼门关,要想过去要遇到千难万险,若是点儿背肯定会一命呜呼,而且这丧命的方式还不能自己选择。因为这鱼儿根本不能控制自己最终落入谁的口中,又是谁的腹中。
秦天默默的注视着众鱼儿的‘奇特的飞行’,在惊叹之中,不禁也为这些鱼儿感慨,这些鱼儿即使如此拼搏了,可还是难逃葬身于众猎食者腹中的命运。不过每条鱼儿在冲向瀑布上之前,都是充满了希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秦天也适应了这鱼儿这澎湃和血腥的行为,也慢慢的从惊叹和感慨中恢复过来。而此时众掠食者的聚餐也进行了一段时间,一些吃饱了的动物开始陆陆续续的离去,而且离去时,还不忘叼走几条还在挣扎的鱼儿。尤其是那些吃饱了的鸟儿,似乎是在哺育雏鸟,只见它们叼着一条鱼儿飞走以后,没过多久,就又再次折返回来,再次叼起几条鱼儿飞走,如此反复着。
这真是有人得祸有人得福呀,不对,准确的来说是有鱼儿得祸,有鸟兽得福。
尽管秦天对此感慨不已,可是秦天还是没忘自己此行的目的。自己此行是要去往河的上游,要越过这瀑布。
于是秦天不再过多感慨,而是再次专注的看向鱼儿的‘奇特飞行’。对于这鱼儿的‘奇特飞行’,秦天看一次惊叹一次。最后完全沉浸在这鱼儿的‘奇特飞行’之中。
而对于这鱼儿‘奇特飞行’所有的细节和动作,秦天都是目不转睛,看的仔仔细细。
到后来,随着越看越入迷,秦天的身体居然也不由自主的想要去模仿,去学这些鱼儿‘奇特飞行’的姿势和动作。
可是人与鱼儿毕竟是有区别的,首先鱼儿的尾巴是人类没有的。所以鱼儿用尾巴发力的这一招,秦天是学不来的。不过秦天可以用双脚发力,去模仿鱼儿的尾巴拍打水面的发力。
人学人,那相对来说是比较好学的,不过有时因为人身体条件的差异,或是悟性的高低,也不是说人学人就肯定能成功的。而此刻的秦天这是人学鱼,那肯定是更要难上加难了。
这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模仿和学习了,这是要模仿鱼儿的意境,并且再结合自身,进行自我创造。与其说这是学,不如说这是模仿和创造。
不管多么大的困难,都挡不住专注之人的专注。秦天身上就有这种忘我的专注,此刻专注的盯着鱼儿‘奇特飞行’的每一个细节和动作。慢慢的秦天再次摸索到一些鱼儿规律,这些鱼儿并不是漫无目的的起跳,他们会根据水流的大小来进行细微的调整。
若是水流偏大的时候,他们会静静等待,而且不会盲目的一起起跳,只有那些位置相对较好的才会起跳。同样的若是水流偏小的时候,这些鱼儿也会分批次起跳,几乎没有出现因为盲目起跳而造成的相互碰撞。
还有一点就是,这些鱼儿的发力点也都是选的恰到好处,充分的借用了自身的优势和水流的作用力。
秦天慢慢的发现,这些鱼儿还真是聪慧至极。他们会根据具体情况,来调整姿势和力度,争取消耗最小的体力获得最大的反作用力,最终拥有最大的向上的力量。
当然这里面也涉及到一个技巧,那就是鱼儿如何用尾巴拍打水面或是水幕。
我们都知道作用力是相互的,而且面和点的作用力是完全不一样的。就像船和水面要有足够的接触面积,才能使船浮在水面之上。
倘若将船同等体积和重量的木头,做成圆锥形,尖端朝下,人站上去的话,肯定会沉入水中。
至于这些自然界存在的道理与法则,似乎人类利用的有时还不如这些动物充分。就像蛇能在水上漂浮着游动一样,其实蛇的体重,按照比重来分析是需要下沉的。
如果蛇在水面上静止不动肯定会下沉,但是蛇的S形爬行姿势,正好在水面上形成了完全超过其自身体重的浮力面积。所以蛇能很轻松自如的再水面上游动,只要它不静止,就不会沉入水底。
秦天当然也发现了这个规律,但是苦恼秦天的是,自己要如何做到如鱼儿一样能够在水面上形成最大的浮力面积。而且自己还能够充分的,借助这股的反弹之力。
除了这一点之外,鱼儿的姿势和一些技巧也是重点。鱼儿看似随意的弹跳‘飞行’,其实很多细节也不容忽视。这种弹跳‘飞行’毕竟是个体力活,除了能够成功借力,如何节省体力和调整角度,这些也是必需要考虑的。
而这些技巧和掌控,对于鱼儿来说也不是一日之功。当然鱼儿的遗传里肯定是有这些内容的,并且他们平日里在水中游动也肯定做过类似的尝试与练习。
秦天的忽然灵光奇想,也并不是那样的顺利,再次遇到了困难。可是不知道是巧合,还是秦天运气太好,秦天在苦思冥想了一会儿之后,居然找到了对这些问题的应对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