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佛法
玉笛情2015-11-02 09:213,504

怀远大师对着柳絮和蔼的笑笑:“相比柳姑娘也是之大破一些佛法方面的事情的吧,不知道能否尖叫,好让和尚我多多的饿见识见识啊。”

柳絮一愣神,佛法自己知道的还真多饿不多,最多的就是知道一些佛法的小故事而已,说出来恐怕就贻笑大方了,不过先自爱的情形是大家的都在等着看,等着听,柳絮不说还不行了。柳絮苦笑一下这不就是赶鸭子上架吗,真的饿是难为人啊。不过出丑就出丑,以自己的知识,难道还忽悠不了这些古人吗?

“说到佛法,很多人就会敬而远之,总觉得佛法是神秘、玄妙的东西。其实佛法并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哲学思想,佛法就是一种极为朴素的生活智慧。所谓“一切世间微妙善语皆是佛法”,佛法其实是极简单甚至细微的,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对于佛法我们不要敬而远之,而应当敬而近之。有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每天都从自家的花园里采撷鲜花到寺院供佛。一天,她送花到佛殿时,碰巧遇到禅师从佛堂出来。禅师非常欣喜地说道:“你每天都这么虔诚地来以鲜花供佛,依经典的记载,常以鲜花供佛者,来世当得庄严相貌的福报。”

信徒非常高兴地回答道:“这是应该的。我每天来寺院送花拜佛时,都觉得心灵就像洗涤过似的清凉。但一回到家中,心就烦乱了。我是一个家庭主妇,怎样才能在喧嚣的尘世间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呢?”

禅师答道:“你以鲜花献佛,相信你对花草总有一些认识。我现在问你,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鲜呢?”

信徒答道:“保持花朵新鲜的方法,无非就是每天换水,并且在换水时,把花梗剪去一截,因为花梗在水里容易腐烂,腐烂之后水分不易吸收,就容易凋谢!”

禅师道:“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其道理也是一样。我们的生活环境就像瓶里的水,我们就是花。唯有不停净化我们的身心,改变我们的气质,并且不断地忏悔、检讨,改进陋习、缺点,才能保持长久的清静。”

信徒听后,非常兴奋地说道:“谢谢禅师的明示,希望以后有机会亲近禅师,过一段寺院中禅者的生活,享受晨钟暮鼓、菩提梵唱的宁静。”

禅师道:“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脉博跳动就是钟鼓,身体便是庙宇,两耳就是菩提,无处不宁静,又何必等机会到寺院中生活呢?”

信徒当下大悟。

修行悟道其实和养花是一样的道理。保持鲜花新鲜美丽需要不断地换水、修剪,保持心灵的清静需要用善的感念洗涤心灵,并时时清除头脑中恶的念头。

佛法其实是种活法,它不在佛经上,也不在寺庙里,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生活的每个细节里,吃饭、睡觉、养花、喂鱼无一不有佛法,从你的呼吸、脉搏,到身体的一言一行,所有的生活琐屑都可以融入佛法。”柳絮先说了一些以前自己随便的看到底饿东西,见到怀远禅师很是听的认真,心中是微微的放心了一些。

接着说道:“修行的人和世俗的人有什么不同呢?其实没什么不同,人生在世每天都要吃喝拉撒睡,要学习,要工作;和尚也一样,要吃喝拉撒睡,要做功课,要参加劳动。学佛修行其实是一件极为平常的事情,平常到什么程度呢,就像吃饭睡觉那样简单。

人活着就要吃饭,吃饭是为了维持生存,粗茶淡饭怎样,山珍海味又怎样?穿肠而过之后,出来的都是一样臭烘烘的大便;睡觉是为了休息,光板床怎样,席梦思又怎样?日出日落,人生只在眨眼之间,今天睡下去,明天醒过来就是一天,醒不过来就是一辈子,每个人最后都要睡到一样的小盒子里。所以,人活着,拥有一颗平常心最重要,人生的快乐和幸福不能用任何物质来量化,只能用心去测量;生活质量的好坏并不是由物质的多寡决定,而在于心灵所能达到的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若能如此,你便可以活得很幸福,这就是慧海禅师告诉我们的道理。

生活就是修行,修行就是修心,修养一颗平常心,更要修炼一颗责任心。

无相禅师行脚时,因口渴而四处寻找水源,这时他看到有一个青年在池塘里踩水车,无相禅师就向青年要了一杯水喝。青年以一种羡慕的口吻说道:“禅师,如果有一天我看破红尘,肯定会跟您一样出家学道。不过,我出家后不会像您那样到处行脚、居无定所,我会找一个隐居的地方,好好参禅打坐,而不再抛头露面。”

无相禅师含笑问道:“哦!那你什么时候会看破红尘呢?”

青年答道:“我们这一带就属我最了解水车的性质了,全村的人都以此为主要水源,如果有人能接替我照顾水车,我就无牵无挂,我就可以出家,走自己的路了。”

无相禅师问道:“你最了解水车,我问你,水车全部浸在水里,或完全离开水面会是什么样子呢?”

青年答道:“水车是靠下半部置于水中、上半部逆流而转的原理来工作的,如果把水车全部漫在水里,不但无法转动,甚至会被急流冲走;同样的,完全离开水面也不能运上水来。”

无相禅师说道:“水车与水流的关系不正说明了个人与世间的关系吗?如果一个人完全入世,纵身江湖,难免不会被五欲红尘的潮流冲走;倘若全然出世,自命清高,不与世间来往,则人生必是漂浮无根。同样,一个修道的人,要出入得宜,既不袖手旁观,也不投身粉碎。出家光看破红尘还不够,更要发普度众生的宏愿才好。出世与入世两者并立,这才是为人处世和出家学道应该持有的态度。”

一个人如果真心修道,那么出家还是在家其实都不要紧,要紧的是你要有一颗普度众生的佛心,即对社会的爱心和责任心。尽自己所能,在日常生活中把每一件该做的事情用心做好,不违背自己的良心,承当起自己的责任,这就可以称之为修行!

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是因为还不明白自己对于整个世界的意义,以为自己的生活只和自己的生活圈有关,和之外的世界无关。其实你做的每一件事都与众生有关:你做好一件事情,对于你自己、对你的亲人、对你的同事、你的单位,甚至整个国家、社会都会有积极的意义,这就是你对众生的贡献;反过来,如果你搞砸一件事情也会给很多人造成伤害,这是你对众生的罪孽。

对于整个宇宙来说,人不过是沧海一粟,但绝不是无关紧要的。如果每个人都用心去保护环境,关心野生动物,地球上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物种灭绝;如果每个人都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世界上就不会有那么多人生活在饥饿和贫困之中;如果每个人都一心向善,那么社会上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犯罪行为;如果每个人都用热情和真诚去对待身边的人,生活中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

我们每天的忙忙碌碌,不管是生活琐事,还是工作业务,都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情,而与天地万物的繁衍生息、与整个世界的生存与发展忧戚相关,只要怀着这样一颗“天地之心”、“民生之心”去生活、去做事,你就能感悟到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价值,当你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不如意的时候,就不会去较真,不会有不满,就如慧海禅师所说,“吃饭时不百般索取,睡觉时也不千般计较”,就能活得安心,活得快乐。”

柳絮讲完,不在说话,看着大家的样子是很有想法的,这些东西以前柳絮是当人生的哲理来读的饿现在拿来忽悠大和尚,还是很有说服力的,要知道佛法的认识一个人和一个人不一样,相比从自己的说法中,怀远大师能够能有一些所悟吧。

不过看到怀远大师闭着眼睛,脸色苍白的样子,柳絮知道怀远大和尚是想的太多仙子阿魔杖了,要是一直让他这样下去,那么可真多饿对他来说是个灾难啊。于是站起身来走到怀远大师的身边,大喝一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可出惹尘埃。”

怀远大师心下一颤,顿时的清醒了而许多,刚想对着柳絮道谢,柳絮有事微笑着说道:“菩提本是树,明镜也是台,何止此一物,处处是尘埃。身是菩提非菩提,心如镜台非镜台。身是菩提非菩提,心如镜台非镜台。时时擦拭非擦拭,落定尘埃非尘埃。佛法一人有一人的简介,如果大师太拘泥的话,那么就是犯了戒了,无人无我,无佛无法。”

怀远大师一下子站了起来,对着柳絮很是恭敬的一礼:“和尚我这里手脚了,以后姑娘将会少林寺最尊贵的客人,和尚我恳请姑娘有时间来少林讲法布道。”

柳絮也不答应,笑着唱了起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心非我心他心皆我心我执非我执空望天下事、空了何时空心念有种种、忘了何时忘佛也念众生明月当头照苦乐入禅中生性当自悟阴缺何时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心非我心他心皆我心我执非我执空望天下事空了何时空心念有种种忘了何时忘佛也念众生

明月当头照苦乐入禅中生性当自悟阴缺何时休空了何时空心念有种种忘了何时忘佛也念众生明月当头照苦乐入禅中生性当自悟阴缺何时休。别强求,该来的时候我自然是回去的。”

继续阅读:第32章 前往西湖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玉笛飞声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