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金无足赤
金庸自然是武侠界不争的泰斗,他的作品部部辉煌,几乎无人堪与比肩。金大侠用十七年写完他的十五部武侠小说,又用十年把这十五部小说全部重新修订了一遍,有的甚至是逐字逐句地改,单是这份认真执着,不要说武侠界,便是放眼整个中国文坛,又有几人能及?
当年曹雪芹呕心沥血撰红楼,“披阅十载,增删七次”,为中国文化史留下一份完美永恒的宝藏,金庸作品一共只修订过这一次,当然不能完美。从绝对数字来看,单单是对金庸小说的苛评批判,恐怕就要比所有其他武侠作家得到过的评论加起来还多。这是因为金学确实值得研究,有得研究,他的每一个段落的每一个细节,都可以详察细考;一部百万言的小说,找出百八十个错误不足为奇。事实上,金庸迷对金庸小说吹毛求疵,全都是出于“爱之逾深,苛之逾切”的心态;如果不是金庸迷呢,走马观花匆匆翻过,却也没那么容易从他的小说里挑出刺来。
在下曾反复把读过十几遍的“射雕”,在1957年奠定了金庸的武林盟主地位,是公认的超级名著,也是在下的最爱。每一遍重读都有新的感觉,新的收获,也都能挑出新的漏洞来。印象最深的是高考之前那个寒假发现的一个大大的黑洞,大到了使整部小说的时间结构陷于荒谬的地步,几位朋友一听之下无不咋舌:“天哪,郭靖这傻小子,到底是从哪儿冒出来的!”--问题就在于郭靖的年纪,且听在下慢慢道来。
到小说的尾章“华山论剑”,郭靖大约是二十出头,就算他二十岁吧(下文将会表明,郭靖的年纪越大,漏洞也就越大),小说交代,华山论剑是二十年一次,那么倒推回去二十年,第一次华山论剑的时候,差不多也就是郭靖出生的时候。通过小说中几位人物多方位多角度的回忆叙述,我们可以整理出第一次华山论剑之后大致的情节线索:王重阳技压群雄,夺得九阴真经;与老顽童谈论真经的存毁问题;携老顽童远游大理,与段皇爷交换武技,在大理一呆大半年,其间老顽童还与瑛姑惹出了一段痴缠不清的纠葛恩怨;返回终南山后又设计装死重创了西毒,这才仙去。老顽童带着真经东跑西颠觅地收藏,路遇东邪夫妇,被黄药师骗去真经下卷,由黄夫人强背了去。黄夫人把真经默写了一份,后来却又被桃花岛的两位不肖子弟陈玄风和梅超风偷
走,黄药师一怒之下把其余所有弟子打折双腿,逐出了桃花岛,其中包括了曲灵风。按照正常的情节进展,从第一次华山论剑到这时候,至少也该过了三、四年,也就是说,曲灵风腿断的时候,郭靖至少也该有三、四岁了;但小说第一章“风雪惊变”,曲二(即曲灵风)一出场就已是一个跛子了,而此时的郭靖--根本还没出世!
当然,顺着这条线还能导出其他矛盾来。比如陈玄风与梅超风偷了真经跑到中原,用活人耙子猛练九阴白骨爪和摧心掌,碰上柯辟邪、柯镇恶兄弟,交手之下打死了柯辟邪,打瞎了柯镇恶,这时郭靖更应该长到四、五岁了吧,可是小说第二章“江南七怪”,柯镇恶一出场就已是一个经年的老瞎子了,郭靖呢?仍然憋在娘胎里。
所有这些问题,症结在于两次华山论剑之间间隔不够。当时在下想,其实金庸只要大笔一挥,把二十年一次改为二十五年一次,不就行了吗?后来也确实看到一种版本的《神雕侠侣》提到华山论剑是二十五年一次,只不知这是纯粹的印刷错误,还是金大侠自已在修订小说时作的更正?看来是前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可是再后来仔细一想,还是不行,因为这样一来郭靖的年纪解决了,黄蓉却又出了问题。黄夫人是在真经被盗走后重新默写时,心力交瘁难产而死的,黄蓉的出世距离曲灵风腿断并不会太久,华山论剑若是二十五年一次,黄蓉到书末岂不成了老姑娘(古时候二十岁还没嫁出去的姑娘就该是老姑娘了吧)?
这么说吧,郭靖出世是必须在曲灵风腿断相当一段时间之后的,而黄蓉出世则必须在曲灵风腿断之后不久,也就是说,不论怎么改数字,黄蓉的年纪肯定要大于等于郭靖!
岂有此理?!
只好认为是金庸的小说结构太复杂,把他自己也写糊涂了。
大家都认为评价金庸最合适的词就是“博大精深”,然而也不能不承认,他在诗词联对上的功底确实是不如梁羽生。就说在下引用的这一联:“桃花影落飞神剑,碧海潮生按玉箫”,读起来虽是朗朗上口,“桃花”对“碧海”却并不妥当。曾考虑过改他这一联,“碧海潮生”是专有名词不能动,只好改“桃花”,可是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词眼。“粉桃”?平仄不对。“朱桃”?好象没这说法。“红桃”?太不严肃。一时束手无策,只得听之任之。网上诸位大儒有以教我乎?
好就好在金庸能够正视、承认这一点,在各小说的后记里一再地强调自己诗词不行,只是应景而作,满足情节需要而已。这里我们看到的并不是那种故作谦逊的伪君子态,而是一种坦坦荡荡的大师胸怀。金无足赤,瓜无全圆,世界上有谁是完人呢?以东坡居士的天纵奇才尚且始终学不好围棋,可妙就妙在毕竟是大师,就这么一件毕生憾事也能自嘲出一句千古名言:“胜固欣然败亦喜”。金庸可以无恨矣。
(五)烈火真金
从《新语丝》去年三月的增刊看到,鸦、舟(两个名字摆在一起,岂不是唐诗野渡?)等人联名发起过一场轰轰烈烈的提名金庸参选诺贝尔文学奖的运动,不禁大恨自己晚出来一年,没凑上这份热闹。只不知这场运动如今进展得如何了?
瑕不掩玉,金庸小说的毛病再多,也不会妨碍他成为一代文学大师。不妨让那些反对金庸的人去仔细研究一下金庸小说,不妨让他们只用敌意的否定的眼光去研究,去挑刺,我相信,研究越深入,挑出的好处也会越多,相形之下那些毛病实在可以忽略不计了。真金不怕火炼,但若不用火炼,他们怎么会相信那是真金呢?
在下以为,应正式把“金庸小说”确定为一个专有名词以区别于其他一般武侠小说,就象把“人”这一概念超拔于一般动物之上一样。金庸小说所达到的高度和境界,并不是任何其他武侠小说作家所能望其项背的。纵使比之古今中外的那些文学名著,金庸小说也绝不逊色。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哪有杨过与小龙女这般惊天动地、泣鬼惊神?
古希腊那些悲剧英雄,谁能比萧峰更悲壮?
鲁迅用笑中带泪的手法塑造出一个“阿Q”的形象,能警省中国人几十甚至几百年,但毕竟只是个中篇。金庸的韦小宝,一个与阿Q既相似又相反的不朽典型,那可是活灵活现地蹦跳了五大本、一百五十万字啊!
侠之大者如郭靖,情之圣者如段誉,自由率性如令狐,随波逐流如无忌,哪一个不是活在亿万人的心中?哪一个可以被文学史遗忘?
何况金庸小说遍涉天文地理、医卜星相、琴棋书画、诸子百家,样样言之有物,自来小说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开掘,何曾有过金庸这样的广泛,金庸这样的深入?
真正会看书的人,都能从金庸小说里看到很多。可以看到历史,可以看到未来,可以看到哲理,可以看到人性,只看你想看什么了。
即使不会看门道的,也能看到热闹。这才叫雅俗共赏。这才叫金庸小说。
娶妻应是小龙女,生子当如令狐冲。
--百年一金庸,金庸说不完。
(1995.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