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邪龙成神
雷天明卧薪尝胆 神龙教渐露真容
“教主,这是雷老总的信。”一个教众把一封未拆的信給雷太。
教主接过来,拆开,开了,不动声色,烧掉。
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
教主回头,看着硕大的邪龙神雕像,默默不语。
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可以定义为:传说中的神异动物,特征是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生物。后来成为汉民族的图腾象征。
传说中的人类始祖伏羲、女娲,皆龙身人首(或蛇身人首),又被称为“龙祖”。华夏民族的先祖炎帝、黄帝,传说中和龙都有密切的关系,“黄帝龙轩辕氏龙图出河”(《竹书记年》),相传炎帝为其母感应“神龙首”而生,死后化为赤龙。因而中国人自称为“龙的传人”。
传说龙能隐能显,春风时登天,秋风时潜渊。又能兴云致雨和腾云驾雾。《山海经》记载,夏后启、蓐收、句芒等都“乘两龙”。另有书记“颛顼乘龙至四海”、“帝喾春夏乘龙”等传说。龙被中国先民作为祖神敬奉,普遍尊尚“龙”。中国民间流传着许许多多关于龙的传说。
周代到元代比喻贵族:龙为鳞虫之长,故比喻头领,贵族是社会的头领群体。周朝时期龙比喻贵族,故他们使用龙旗,《周礼》规定“五爪(趾)天子,四趾诸侯,三趾大夫”。《汉书·韦贤传》:“肃肃我祖,国自豕韦,黼衣朱绂,四牡龙旗”。
明清两朝象征君主:明代起还比喻最高头领即君主。君主不仅有皇帝,还有藩属的的国王,如清朝时期不丹等国的国王也称龙。
龙的观念跟君主联系起来,可能是秦代的“祖龙”说法开始的,汉代故事说刘邦是龙子,强化了这种联系。明代开始把龙限制于君主的象征,明代起皇帝穿龙袍,一般人不准穿。清朝继承了一些明朝文化。
在中国历代正史记载里,龙是真实存在的动物,虽然稀罕但时不时地出现,不断得到活的或死的龙标本,当然也不是神物。
因为“正史记载”区别于“传说”,所以“龙只是传说的动物”这种言辞是对历史的无知。
历代正史记载龙的事件大概有三百多起,平均而言不到十年就有一次重大出现以致被朝廷档案记录,《清史稿》记载最多,达八十多次。记载里,龙的长短不一,井龙短小,最长的龙是明代万历32年腊月在江西丰城县农田滞留九天的龙,身长四十余丈,即达140米左右。
古代最著名龙话大概是三国时期魏明帝曹叡率群臣观龙并令画工当场绘像且令文臣对此吟诗作赋,其中两篇龙赋流传至今。其次是东晋时期前燕太祖慕容皝率群臣观龙祭龙的事件。
龙成为皇权象征,皇帝又称为真龙天子,皇宫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
在雷天明那里,在神龙教这里,用龙做图腾,其用意是再明显不过了。
当然他们不敢明目张胆的使用真龙,因此做了一番变化,所谓“邪龙神”由此而来。
而雷太建教之初,并不明白父亲的深意,只是知道父亲不但不反对,还在明里暗里财力上人力上不断的支持自己。
在今天,他终于知道了,原来父亲始终放不下,原来父亲还想搏一搏。
而自己,并没有那么大的野心,只是因为对武艺的痴迷,好结交江湖人士,然后,走到今天,自己都有些意外。
他又想起了那天父亲说的话。
父亲在他建教之后,来过神龙洞一次。
仅此一次,而且只说了一句话,“你觉得用什么做图腾好?”
不久就送过来了那座邪龙神的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