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朝堂之上,郑浮笙却面临着一次选择,礼部递了折子上来,有远道番邦的使节来明耀国献礼,大概明天就能到达京城,因为这个国家也是很强大的,离明耀不远不近的距离,海图上有记载。
明耀曾经也想同他结为友好邻邦,却没有成行,大概是那个时候,明耀国并没有表现出这么强的国力,所以那个番邦也就没有接下明耀国的橄榄枝,没想到,这次人家找上门来了。
“大家说说看,对于这个番邦来献礼,诸位爱卿都有什么看法?”
礼部尚书念完奏禀,皇上就颇有兴致的问下面的文武大臣,对于和这个番邦结盟,郑若漓还是很有心的。
因为跟这个番邦中间隔着些小国家,所以一旦有小国家对明耀国或者这个番邦有所异动时,另一个国家就可以出手相助,轻易的把这个小国家制服了,当然,这种机会并不多,因为明耀国和这个国家都是强国,小国家轻易也不敢妄动的。
但是,即使这个筹码用不上,两国之间能有些贸易往来,那对明耀国的经济发展,也是个不小的助力,毕竟大国的经济文化,才是促进明耀国经济发展的最好动力。
“怎么,没人能给出建议吗?”
皇上看到一时没人说话在,就又追问了一句,
“皇上,微臣想说,海图上有标识,灵犀国也是个强国,如果能跟这种国家结通邦之好,应该对我明耀国只有好处。”
皇上看着讲话的大臣,点了点头,让他继续说,只是,第一个站出来的竟然是位武官,倒是让皇上有点吃惊了,但仔细一想,能关注海图的,也就只能是武官了,文官对海图是不会有兴趣的。
“所以微臣觉得,既然灵犀国有诚意来访,那我们也应该给出诚意来,所以明天的接见,应该让一位身份高贵的人去出席,这样既表达了我们明耀国的诚意,也能放松他们的警惕,或许能从中得到更多的消息也说不定呢。”
皇上郑若漓真是没想到,这位武官竟然还能给出这么有深度的建议来,也因为这位武官开了个好头,接下来的议论就热烈了些,文武大臣们畅所欲言,但中心思想很明确,既然是想要交好的国家,那必须得派一个地位显赫的人出面接待。
以明耀国皇上的身份,自然是不能去接见来使的了,太子挂着未来储君的名头,也不好去见来使,那再往下一级的,就是几位皇子了,也就是除太子之外的几位王爷。
皇上朝着自己的几个儿子看过去,二儿子至今也没让他上朝来,虽然皇上动过让他来听政的心思,但还没有最后下决心,所以这次肯定是没他的份了,毕竟还在自己府里禁足呢。
剩下的就只有三皇子淳王爷郑浮笙,四皇子平王爷郑浮简,五皇子安王爷郑浮签,六皇子文王爷郑浮箕,七皇子往下的皇子们年纪还不太够,所以只能在三、四、五、六四位王爷里选一位了。
“诸位爱卿,你们觉得哪位王爷去接见灵犀国的来使比较合适呢?”
四位皇子各有千秋,皇上一时难以决断,就让大臣们帮自己做个推荐,结果,大臣们也是各有想法,但因为接待海外来拿,虽然对国家的好处多多,但对于个人来说,却不占什么便宜,所以大臣们推荐的,都不是自己暗地里跟随的主子。
场面一时有些混乱,皇上皱起了眉头,挥了挥手,让下面争论不休的大臣们停下来,用手指了指四个儿子,
“你们四个谁愿意应这个差?”
这么直接的问过来,倒让四个人都不知道怎么回答了,郑浮笙往右边看了看,四弟、五弟、六弟的表情,都是有些不情愿的,这样的情况下,郑浮笙就站了出来。
“父皇,既然弟弟们都没兴趣,那就儿臣来替父皇分忧吧。”
这是郑浮笙第一次在朝堂上说话,虽然几个弟弟都是知道他会说话的,只是不说而已,有些大臣也是只闻其事,不闻其声,今天听到他开口,都不免有些意外。
“好,好,真是父皇的好儿子,那这接见之事就交给你了。”
皇上很高兴郑浮笙能站出来替自己分忧,而郑浮笙并没有好心到要替父皇排忧解难,现在的郑浮笙可比从前现实多了,不会做出这种冲动的事情来。
他之所以站出来,是因为他想要了解一下番邦的文化,就像蔓儿教给自己的番语一样,通过那些语言,他就能对那些国家有个初步的认识,现在能正面的跟灵犀国的来使有接触,那对自己了解这个国家而言,就更使得了些。
“你是怎么想着应这份差的?”
因为郑浮笙站出来应了份大家都不太情愿的差事,皇上倒是很想听听这个儿子接差的原因。
“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只是,儿臣很喜欢这个国家的名字,所以就起了好奇之心,想要去去见一见,有着这么诗意名字的国家,到底会派出什么样的人来我国出使呢。”
理由虽然很奇葩,但至少点出了年轻人的猎奇心理,皇上反而觉得自己这个三儿子心性纯真,并没借机找个什么华丽的借口,来显示自己一心为国,他对这个三儿子更满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