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浮笙就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继续每天上朝听政,下朝回府,生活极其的有规律,比起其他人的蠢蠢欲动,他简直就像是脑子里全然没有这个概念一样皇上对这个儿子的感观是越来越好了。
“淳王,这条条陈你看看有什么看法儿没有,也给父皇提点建议。”
当皇上捏着条陈,跟三儿子问意见的时候,朝堂上终于有人发现有什么不太对了。
最近,皇上都不太接受平王爷、安王爷和文王爷的建议了,他们提出的意见或策略,皇上都是听而不闻,现在却巴巴地去问淳王爷,这是不是一个预兆,大家的脑筋立刻都转了起来。
“皇上,儿臣也没参与过政事,不知道自己说得对不对,如果说得不到位,还请皇上多指点。”
朝堂之上,郑浮笙很是有礼有节。
“你尽管说吧,这只是给个建议,对了错了也没什么大碍,还有我们这么多人给你把关呢。”
这话说得也太过慈祥了吧,已经有些大臣在想着下朝之后,怎么跟淳王爷打关系了。
武瑜侯微低着头,在没人看得到的角度,飞快的弯了下嘴角,他实在忍不住自己的愉悦了,当初他告诫淳王爷不要轻举妄动,动的就是这个心思,如果能从皇上这边走正途,那其他人再施手段,都是过眼云烟,完全就是无用功。
现在看来,淳王爷领会得很好,不争功,不抢利,不论什么事情,该缩在后面的绝不出头,该出头的也绝不退让,就像灵犀国来使的事情,他就抢着出头了,但在别人的眼里,他那是退让了一大步,当然在皇上的眼里也是如此。
再像此刻,淳王爷并没有一味的装软弱,拒绝回答皇上的提议,这个时候,也该是他展示才华的时候了,他要让皇上看得到他不是没有能力,而是虽然有能力,却能坚守住自己的位置。
这个就是其他皇子们很难做到的了,他们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觉得他们的父皇没有给他们太多的机会,没能让他们发挥出自己的才能,他们都是比其他兄弟强的,所以在知道父皇病重之后,就袒露了所有的不甘。
可淳王爷稳住了,他依然在做从前的自己,能做到不给皇上添乱,不管皇上把他安排到哪儿,他都能很好地完成皇上安排的任务,但他绝不会争抢,就算你让他回府辞差,他依然会毫不犹豫。
武瑜侯现在所想的,还真就跟皇上不谋而合了,不愧是皇上一直看重的臣子,郑浮笙现在的所有表现,在皇上看来,就只能是因为他尊重自己这位父皇了,他是把自己的所有 旨意,都当成了第一要义来完成。
在所有的皇子都在动手动脚的时候,郑浮笙在皇上的眼里,就是板上钉钉的保皇派了,代表着他只忠于皇上一个人,而且不论皇上最后选了谁,他都会毫不犹豫的忠于谁。
这个认知,会让皇上对他更放心,因为这样的淳王爷,是所有皇子中唯一一个摆正了自己位置的,既然他没有惦记着自己身下的这把椅子,那就证明他眼里没有敌人,那他如果上了位儿,就会保住这些兄弟们的命。
皇上虽然痛恨这些儿子们在他还没死之前,就已经开始做出这些你争我夺、不择手段的事情来,现在后宫里也都已经乱成一团,太后、皇后、贵妃、贤妃的明里、暗里打做一团,但皇上还是不希望在自己山崩后,儿子们会互相残杀。
手中相残是天下间最残忍的事情了,虽然皇上自己也是从血泊中爬出来的,但他依然不希望儿子们最后成为那样一种局面,没有人知道,他刚上位时,有多久没有睡过好觉,一闭上眼睛,就是自己兄弟临死前的诅咒和鲜血,根本不能成眠,那样的日子,真是一种煎熬。
“皇上,您看儿臣刚刚说的,对朝廷可有帮助?”
皇上习惯于看着众臣想事情,所以在他脑子里转着这些事情的时候,并没耽搁听淳王爷对于那份条陈的建议。
这应该算是皇上的一个很厉害的能力,一心二用,使得他能更好的观察朝堂上的臣子们,却又不被臣子们发现,以为自己一直在倾听着他们对于条陈、折子的看法、主张。
“你的观点很好,我觉得很有用,你们还有谁对这个条陈有建议的,也可以说说你们的看法,或者对于淳王爷的提议,给点建议和补充。”
皇上带着点期待的表情看向众人。
立时就有很多大臣站出来发现了意见,大部分人都是赞成淳王爷的建议,然后帮他补充一点儿没有思考到位的,这使得淳王爷郑浮笙刚刚的建议变得更完善,而所有的补充,都归到了他的建议,都变成了淳王爷郑浮笙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