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孩子,家长们总是有着殷切的期望和满满的期待。然而,要想让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家长必须让孩子学会理解他人。只有善于理解他人,能够理解他人的孩子,才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才能读懂他人的心,才能不自私,才能学会更好地与人相处。
有这样一个妈妈,在教育孩子学会理解他人方面有着非常好的方法。
有一天放学后,在小区的游乐场上,5岁的小男孩天天忽然看见了一位手臂残疾的小朋友,于是,天天停止了攀爬绳梯的举动,悄悄地走到妈妈身边对她说:“妈妈我们回家吧,我不想玩儿了。”
当时,他的妈妈也看见了那个孩子,并且理解天天此时的行为,可她想通过这件事让天天更好地学会理解他人,于是她蹲下,故意兴奋地对儿子天天说:“先别急好吗?妈妈想跟你说件事,你看那边那个小朋友多棒!妈妈真的特别佩服他!”
“为什么呀?”天天对妈妈的说法表示不解,抬头问道。
“因为如果是妈妈和这位小朋友一样的话,妈妈一定都伤心傻了,哪里还知道出来开心地玩啊?这个小朋友真的很坚强!”当发现天天果然沉思了起来后,我又接着说:“还有啊,就算妈妈想玩,怕是一只手也玩不了。这个小朋友这么好,你看,他站在秋千上的姿势多棒!动作多灵活呀!一定是经过很多次练习才学会的,妈妈佩服极了!”
听了妈妈的话,天天一直都没吭声,只是静静地看。过了好久,天天才轻轻地说了一句:“这个小朋友真了不起!”
天天的妈妈一看,时机成熟了,于是就搀着天天的手走到那位小朋友身边,在夸奖了那位小朋友之后热情地邀请他一起游戏,那一天,他们玩得很开心……
故事中的妈妈就很好地为儿子天天上了一节理解教育课,通过妈妈的描述和讲解,儿子天天理解了残疾小朋友的感受,对残疾小朋友的印象有最初的排斥转变为了友好和敬佩。那么,以后,天天在遇到类似的事情的时候,他一定也能很好地理解他人。
当然,并不是每个家长都能遇到天天的妈妈遇到的类似的情景。同时,仅仅这样的情景教育并不足够让孩子学会更好地理解他人。那么,家长们应该怎么做呢?以下就给家长们提供一些小方法。
家长可以让孩子了解各种感觉。首先,你可以从告诉孩子正确的行为开始,这样他就能了解到别人的感受。当他亲吻你受伤的手指时,对他说:“哦,你真好!”他会从你的反应中知道,他的做法是被认可的,也是值得赞赏的。他也同样应该了解不好的情绪是什么,所以,当孩子表现得有那么点无情时,也要平静地给他指出来。试试这样说:“你拿走小明的玩具卡车,这让他很难过,你该怎么做才能让他开心一点?”
还有一种方法,可以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绪,就是玩“每周情绪”的游戏。每个星期在冰箱或小画板上挂一幅表示人的某种情绪的画,如悲伤、高兴、惊讶、生气等,然后和孩子谈谈他都在哪些时候感觉到这些情绪。
家长可以对孩子指出他人的行为。当别人行善时,提醒孩子注意。例如对他说:“还记得超市里的那位阿姨吗?我把袋子掉在地上时,她帮我们捡起来了。她对我们真好,我本来很难过,但她让我感觉好多了。”这样做,你可以让孩子加深理解别人的行为会如何影响自己的情绪。书籍也能给孩子提供很多这方面的好机会。你可以问问孩子他觉得故事里那只迷路的小狗会有什么感觉,或者另一个故事里的小女孩为什么笑了。告诉他如果你是这些角色,你的感觉会是怎样的,然后问孩子他会做何反应。这些讨论会帮助孩子了解别人的情感,以及如何推己及人。
家长还可以教孩子理解语气背后的意思。有些孩子不能很好地理解不同语调表达的意思。你的孩子可能没有意识到隔壁的小妹妹在抱怨,因为她不高兴了,不想被他继续戏弄了。你可以编一个游戏,帮助孩子设身处地地理解别人的感受。用几种不同的语调重复同一句话,让他猜你表达的分别是什么意思。比如,说“听我说”这句话,分别采用生气、高兴和想要告诉他一个秘密的语气,看看他能不能听出其中的区别。
亲爱的家长们,认真地与孩子沟通,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引导孩子正确的行为,让孩子学会更好地理解他人,让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