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大人也来得快,没有十分钟就到了大殿。皇帝就问他关于兵部的一些事情。朝廷内坊在军队的人数还是很多的,这点东西还是能给说出个大概出来的的。白大人听后就拱了拱手回答皇帝:“回陛下,确有此事。”这是他们一开始就商量好的。兵部尚书忐忑的心一下子就松了下来。其实兵部尚书说的这些事情是真实存在的,但是花费的钱的确没是差距有些悬殊而已。
兵部尚书心里暗暗感叹:还好内坊没有查到详细账目的通天能力。其实殊不知,关于他贪了多少钱,藏在什么地方都被皇上调查得清清楚楚的,实在是这等同于国防部老大加军委副主席的位置实在是难以撼动,特别是打仗期间,兵权都在他手里,要是弄急了来个兵变什么的就不是几百万两银子解决的事情了。恐怕都要王国了。
皇帝点点头,对白大人挥了挥手:“朕知道了,爱卿就先下去吧。”
白大人再拱手,又做了礼对皇帝说:“微臣告退。”
皇帝确认以后再对王老说:“王大人,兵部的账就签了吧。”
王大人没办法,连白大人都出面证实了,也就只能签了字。兵部的账算是翻过了。接着是工部,前面有兵部带路,兵部尚书也有说辞的:“军用物质消耗巨大,加上有个铁矿出了矿难,这钱就忘了记录详单,只记录了总额。”
皇帝点点头,沉默了一下。这铁矿的事情他是知道的,是这年中旬的事情,至于军用消耗也的确是大。就当正的花费了这么多钱吧。皇帝在心里默默叹道,闭着眼阳神。
过了一段时间后,皇帝还睁开眼睛,十分不愿意地发话也让王大人签字报销了。工部尚书长出一口气,王大人却是心头难受,拿着笔很不纠结地将字给签了。除了户部外,所有人都在暗暗发笑,这一场御前对账,似乎会有惊无险地就过了。
王老坐在席位上轻微地出着气,看着巨额的超支心里也是难受呀。签字的时候手都有些抖,不过他的字还是刚劲有力。在王老的心里,他默默提醒自己要冷静,要调整好心态。不过心寒的感觉还是席卷了全身,看着自己签下的字就像是看见了大程朝的未来。痛心呀。他本来以为当朝皇帝是一位明帝。从前面的奸相弄出木银子事件后,以雷霆手段处理掉这个奸相,改革经济,出台新的土地政策,一项项都如此面面俱到。到后来徐徐渐进让木银子退出市场,以当时已经崩溃的经济背景下竟然能力挽狂澜!甚至到后来都有盈利,经济好转了。虽然在军事上没有打过多少大的胜仗,至少在内政上有非常明显的进步,国内的局势也好转了好多。他们这样对程朝有感情的老官,再一次对程朝充满了信心。
可是,偏偏就是这样的帝王,竟然看不透这些贪污!王老见了一辈子的贪污,也打掉了不少人。可是唯独有几只打老虎他没有能力扳倒,好不容易找到了机会,而且也准备做好了!认为一定不会输掉的。他已经想好了,等这一项事情后就能安心的告老还乡了。可是,不知道皇帝为何就不明白。明明漏洞百出的托词皇帝就信了,这么些钱就给随意给报效了。怎么就不追查下去呢?王老搞不懂皇帝内心的想法,不明白皇帝是没听明白,还是故意装傻。
轮到了吏部,吏部以招安了很多军队,花销太大的理由给皇帝说。主要就是围绕着招安,打下暴徒占领的地盘后的官员已经百姓安排等等,因为战乱的原因没有详单。三个部的超支,都用战乱的原因来当遮羞布,皇帝也都认了。王老听了皇帝最后一句:“这样呀,王大人签了吧。”
王老道了是,然后哈哈笑了两声也就把字签了。
会议散去以后,王老告病在家休息了好几天。直接休息到朝廷放年假。王老看着屋外的银装,看着长安城,心里是痛惜得很。摇了摇头,对身边的丫鬟说:“扶我去书房吧。”
丫鬟搀着王老进了书房,王老写了一个折子让人递到宫里去。大意就是自己已经老了,账目已经算不清了,要辞官回家了。皇帝见了折子以后微微叹息了一声,其实他早就猜到了王老要走了。换做往年,就算是有大贪案件,涉及到了尚书侍郎这样级别的官员他也会掂量点,旁敲侧击地禀告,都不会像是今年这般决绝。见他这般反常的举动皇帝就知道,恐怕是王老已经有了退意,想再最后的时间里把这些人给处理掉。
实在是这事情不是时候呀,以前王老的暗示,秘密送来得到奏章他不是没看,也不是不知晓。主要是这几年的局势实在是不太好,与军队相关的都不好处理。不过他也不是这么好欺负的,皇帝暗地里已经开始摩拳擦掌了,准备一点点往回手兵权,再秘密处理一批重大贪污的官员。这事情,他与白大人已经开始秘密商量了。
对于王老这样的官员皇帝还是很照顾的,知道他要走了心里也非常舍不得。但是这些几年来王老主动进宫来议事的频率明显降低,告病率也是明显增加。而且下面的太监们也常常有报,只要安排有王老进宫的时候他都会提前到,下了车要走路的地方开始,王老就走走停停,走几步就得歇息。实在是岁月不饶人,他也是七十好几的人了,按照一般的官员早就退了。
皇帝把王老的折子合上以后问了问李公公:“李公公,今儿是什么日程呢?”
“腊月廿七。”李公公在旁边回到。
“恩恩。”皇帝点点头,“命人明日把王老接到宫里来吧。朕有话对他说。”
“是。”李公公达到唤了一旁的小太监下去安排,然后服侍这皇上回了寝宫。李公公就在旁边说道:“陛下真同意王老走啦?”
“那怎么办?人家都七十好几了,走路都走不稳了还不让人家回家享天伦之乐?”皇帝笑道,“他也是该回去了。”
“陛下就舍得?”李公公在旁边说着。太监的声音总是很奸细,说这句话出来的时候特别轻柔。
皇帝淡淡一笑,心里有些伤感,叹息了一声再说:“舍不得呀!舍不得呀!王老这样的好官难找呀。实在是难找呀。他膝下又没有儿子,女儿倒是有五六个。朕有什么办法。”
“陛下不必感到伤感,王老培养出来的两位侍郎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也会称为陛下的左右手的。他们可是王老的学生,都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定会给大程立大功的。”李公公在旁边说道。
“哈哈哈!”皇帝仰头一笑,然后望着李公公的眼睛,又咬了咬头。
“陛下,老奴说得不对吗?”
“这两位侍郎是人才,却没有王老的经验。他们都是年轻人,与朕的年纪相当。王老不同呀,王老是三朝老臣了,很多事情一眼就能看穿。朕不会的都能请教他。这两人,我能请教什么?管理户部还行,当我左膀右臂还不够呀。”皇帝眼眶里含着泪,惆怅的摇了摇头。朝廷的官员换了一批又一批,年长而又有经验又对朝庭忠心无二的老官一年比一年少了,虽然总是要有新鲜血液的,可是长者们的经验教训是最宝贵的。皇帝能在整个程朝经济大崩溃后迅速站稳,也多亏了这些老臣们的相助。见着这些老官的离去,皇帝是没办法拦的,心里只有淡淡的悲伤。他不可能下一道圣旨,让他们活两三百岁他们就真的能活到这么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