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海阔天空(第三更)
北冥蟹2018-02-27 18:222,580

  好不容易整好的队列,被突然爆发的哭喊搅得稀烂,负责登记户口的林阿生忍不住就一阵破口大骂。

  领着几十个湄洲都的战兵,将一众老幼或踢或拽,让他们各自找到自己的家人,重新站成五列。

  只是,湄洲都的战兵中,识字的却没几个,只能麻烦吴大安排了几人过来执笔……

  登记刚开了个头,结果,又出岔子。

  一个老婆子,一个不留神就扑倒在登记的战兵前面:“小将军……老身还有个小儿子,跑到山里去了,他没干过坏事的,求求你,让他也回来好吗?”

  那战兵一愣,又是个没法做主的事,只好再把林瞎子找来。

  林瞎子一听那老婆子的话,心道,这逃在山里的残匪还不知道有多少呢!

  海潭山东西宽有三十里,南北长更是有七八十里,躲几个人,实在是太容易了,若是不能将他们都清理下来,迟早是隐患,便说:“只要你能找出三个保人来,保证他不再去做那作奸犯科的事,便同样可以租种田地……”

  说罢,又大声地朝人群说道,“家里有跑到山上去了的,都让他下山来吧!只要有人作保,便可同等处理!若是日后再与海盗勾结,严惩不贷!”

  话一落音,马上就有人从队列中挤出来,要到山上去寻人……

  现场秩序又是一阵大乱……

  真他娘的烦躁!林阿四愤愤地骂道!

  不过看到林瞎子没有生气,没有说自己办事不利;那边那个战兵的头子,就是叫吴大的,也没有说什么,才嘟嘟囔囔地嚷了几声,任凭那些人往山里跑。

  只是山有那么大,也不知道那些残匪都躲哪里了,大概一时半会是难得找到了。

  不过,也不着急,张武定在海潭山,陆续开垦了大片的水、旱地,足有五六千亩,还有山上的缓坡上,大片的桑林,面积还更大。

  按照唐代的生产力,一个成年男丁能有效利用的土地,最多不会超过十亩,妇女的力气小一些,能利用的土地自然更小。

  张武定是用苦力营,不计死活,勉强经营下这么大片的田地。换了王延兴接手,却不能这么干,能是多招回来些人,就多一点劳动力……

  而且,水寨之外的那几处村寨,也是要重新处理。

  有此为例,也多个参考。

  只是离这寨子最近的一片田地的分配,却是存了点私心,打算截流下来,将来分配给湄洲岛过来的家口。

  经过此次变乱,湄洲岛还存一百零七户,五百多人,其中有男丁两百有余,已经是包含了湄洲都的一百二十六人;

  唉,也算是给他们一个交代吧!

  这边,林瞎子在忙得乱糟糟的,那边,王延兴却还在巡视自己的收获,盘算着,该如何规划。

  这可是分大基业!比自己在小溪场折腾将近一年的地盘来得还打,丁口数还多啊!

  单只是这五千亩的水旱地的规模,一下子就要超过泉州大多数家族的田亩数了!

  嘿嘿,这地里的庄稼,托了张武定的福,长势极好,接下来,这夏粮收起来,不要太爽啊!

  至于,这万亩桑林,听着数字很大。看了之后,才知道,在唐代的时候,种桑养蚕业发展得比较缓慢,蚕房集中养蚕的规模还比较小,大多是采野蚕:

  就是圈一大片地,种上桑树,然后就每隔一段时间,到桑树上找蚕蛹……

  至于山阴处的蚕场,倒是一处蚕房。然而,养蚕的技术含量,可不在炼铁之下,一帮苦力如何干得好?产量还不如采野蚕呢。

  王延兴对这丝织品的兴趣也不大,接收过来之后,全部交给林瞎子处置。

  可是,湄洲岛上却没有桑林,林瞎子也不知道这蚕该怎么养。

  他接到王延兴的指令后,想着那些轻飘飘的、白白、黄黄的蚕茧,感觉是一堆烫手铁疙瘩一般,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

  当领导的就是这点好,不感兴趣的事情,可以找个属下扛啊。

  王延兴感兴趣的,是张武定建的那处盐场。

  盐场所能产出的利润,就不是那半吊子蚕场能比了。

  天明后,前往接收盐场的战兵,在接收盐场的过程中,发现还有黄衫队在此把守,冲进去的时候,还遇到了抵抗。

  可见张武定对此地也是极为重视。

  而在盐场干活的,正是苦力营。

  只是,战兵出现得突然,守备的海盗还不知道水寨已经易主,突然遭袭,尚未组织起有效的抵抗,便被摧枯拉朽的击败,除了两个逃跑的,二十余名海盗被当场诛杀十二人,俘获六人。

  等王延兴来到盐场时,战场已经打扫干净。苦力营的盐奴也被排好秩序,等待自己的新的命运。

  可王延兴一到盐场,第一眼就被惊到了。这张武定动作和规划,还真是让人意外的大手笔:

  他竟然在滩涂上建了拦海堤,可以在退潮的时候截流海水。

  截流的海水被用人力提高,送入另外一片占地极广的储水池。

  从这个储水池的面积之大和池水很浅这两点来看……莫非,张武定是打算晒盐?将这个储水池应该是作蒸发池用?

  看到这里,王延兴有点在想了,这张武定该不会也是穿越过来的吧?居然还知道晒盐?

  要知道,现在中国最大的盐的来源其实是井盐,海水煮盐虽然也到处都有,却不是主流;

  原因很简单,海水中盐的含量很低了,只有百分之三点几。

  而盐井里抽出来的卤水的含盐量能到百分之十以上,有的还能更高。

  相比之下,虽然海水取之不尽,可煮盐要费的柴草却是要多了几倍。

  先将海水晒干一些,然后再去煮,便成了聪明的中国人们的应对之策。

  这种应对之策发展到极致,便是直接将海水晒干,即所谓晒盐。

  然而,原理简单的晒盐,在实际操作中,却没有那么轻松。

  盐在水里的溶解度是三十多,也就是说,要含盐量达到百分之三十多,盐才会开始析出,这意味着,要晒掉百分之九十的水份才行。

  像张武定这样的设置,显然是晒不出盐的。

  在另一个时空的历史中,一直到明代,成熟的晒盐工艺才被发明出来,在此之前,大都是先将海水晒干一些,然后再煮。

  张武定便是这么干的。

  海水在经过大略地蒸发之后,便收集起来,倒入陶罐中煮,一直到煮干为止。

  只是,海水中的含镁盐较多,味道发苦,这样将海水完全煎干的方法制出来的盐,口感其实很差。

  海水煮盐不是制盐的主流的另一个原因,便在于此。

  一边走,一边看,心里不断地盘算着,一圈走下来,王延兴心里暗暗地得意起来。

  完整晒盐工艺确实很复杂,不是一时半会的事。不过,将这煮盐的工艺改进改进,却是不难!

  哈哈……这又是一大财源地啊!

  想到此处,王延兴心情一片大好!

  抬眼望去,远远的海面一片苍茫,水天相接处,那一条分割天与地的天际线,遥遥地不可触及……

  这海阔无垠,天高奥远之境,恰如他此刻心中胸怀吧……

继续阅读:第二十章 求援(第四更)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回到唐末当皇帝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