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六章关于春节的知识
宅族2018-02-27 18:284,173

  李飞饶有兴趣的向李静、刘婷婷还有林慧科普一下除夕春节的知识。

  林慧身子不便,李飞也就陪着她,自然而然的在林慧面前给两位少女讲解这些看似司空见惯的知识,不过说实话,越是这种身边见惯的东西,越没人深究,大家习以为常,真要详细的说出一二三来,没有专门的研究怕是不成:“

  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农历年的最后一天(月大为30日,月小29日),称之为“除夕”。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是人们辞旧迎新的日子。由于农历大月有三十天、小月只有二十九天,所以除夕的日期也就有廿九、三十的不同了。但是这一天常常不论是二十九还是三十,习惯上都被称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团圆吃年夜饭,年夜饭以后有发压岁钱和熬年夜的习俗、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

  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算结束,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人们在春节这一天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李静和刘婷婷惊呆了,林慧也忍不住说道:“咱们春节居然有那么长的历史?4000年?有那么长么?”

  李飞笑道:“咱们华夏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你真当是白搭的?

  但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算起。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说法诸多,其中有几种较具代表性的说法,春节源于腊祭、源于巫术仪式说、源于鬼节说等,其中最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

  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继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李静惊叹道:“三皇五帝那时候就过春节了?”

  李飞笑道:“没有文字记录自然说服力差点,但这个是最可信的说法。

  不过春节虽然是从五帝那会儿就流传下来,但古人的春节可和我们不一样。”

  林慧好奇道:“怎么不一样?不都是正月初一么?”

  李飞哈哈笑道:“因为他们确定的正月不一样啊!”

  三人全都懵了,李静问道:“老师,春节不就是春节么?怎么会不一样?”

  李飞笑着解释道:“夏朝用孟春(即正月)为正月。

  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

  一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孟春为岁首,后人在此基本上逐渐完善为我们当今使用的阴历(即农历),落下闳也被称为“春节老人”。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前朝,长达2000多年。”

  三人发出一阵惊叹!

  李飞又道:“大家老说过年守岁,那你们知道守岁怎么来的么?守岁有多久的历史么?”

  三人不敢猜了,光一个春节的历史就有4000年,现在通用的春节就2000年,这么长的时间谁能明白?

  李飞笑道:“先秦时期,就有了岁时的雏形。《诗·豳风·七月》里记载了人们收获后酿酒宰羊的欢聚场景,“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十月涤场,……曰杀羔羊,……万寿无疆。”

  汉朝时,祭祖是春节的重要活动和习俗。东汉崔寔《四月民令》提到,“正月之旦,是谓正日。躬率妻孥,絜祀祖祢。”正月初一过新年的习俗也越来越丰富。

  魏晋时,已形成除夕守岁的习俗。晋朝周处所著的《风土记》中记载:除夕之夜大家各相与赠送,称“馈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

  唐朝时,人们除登门拜年,还发明一种“拜年帖”。唐太宗李世民用赤金箔做成贺卡,御书“普天同庆”,赐予大臣。这一形式迅速在民间普及,改用梅花笺纸。当时这种“拜年帖”被称为“飞帖”。

  宋代人过年开始吃饺子,宋朝称饺子为“角子”。宋代已普遍开始用纸包火药做成爆竹。除夕、春节放爆竹之俗便逐渐盛行。《东京梦华录》说:“是夜,禁中爆竹山呼,闻声于外。”到了明朝,接灶神、贴门神、除夕守岁、十五赏灯会都已经盛行。《万历嘉兴府志》中记载:“除夕,易门神、桃符、春帖,井隈皆封。爆竹,燔紫,设酒果聚饮,锣鼓彻夜,谓之守岁。”

  林慧惊叹道:“怪不得人常说这是祖先传下来的东西,果然是非常古老的!”

  李飞点头赞同:“那可是,这些文化传统是咱们天朝的瑰宝,得一代一代保持下去!

  其实,春节的历史非常悠久,再春节期间的活动也非常多啊!

  春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春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春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

  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

  春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

  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春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

  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

  春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

  春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

  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春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春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汉族、满族和朝鲜族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差不多,全家团圆,人们吃年糕、水饺以及各种丰盛的饭菜、张灯结彩,燃放鞭炮,并互相祝福。在有些地区人们沿袭过去祭祖敬神活动,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丰收。古代的蒙古族,把春节叫做“白节”,正月叫白月,是吉祥如意的意思。藏族是过藏历年。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是过“古尔邦节”。春节也是苗族、僮族、瑶族等的盛大节日。”

  李静举手说道:“老师,我们家乡那边也有特殊的习俗,就是刷子和筷子一定要准备的!”

  李飞点点头:“三晋那边确实有这样一个习俗,意思就是快发。”

  他指了指门上的对联,窗户上的窗花福字:“这些东西,也传承了好久,看起来不起眼,但每个背后都是有源远流长的内涵在里面!

  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是有史为证的。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李飞喝了口茶,又指了指窗花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在天朝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天朝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婷婷拍手道:“飞哥哥,昨天我和静静姐可是帮忙贴福字和窗花了呢,在我的房间里面不仅有这个还有好看的年画呢!”

  李飞笑着说道:“你们两个真能干。那么婷婷房间里面挂的年画是什么?”

  婷婷笑道:“是一个胖娃娃抱着大鱼的年年有余的年画。可漂亮了!”

  李静不住点头,那副画还是她帮婷婷贴的呢,胖乎乎的小娃娃,甭提多可爱了!

  李飞向她们解释道:“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年画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年画三个重要产地:姑苏桃花坞,天津卫杨柳青和齐鲁风筝城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仨女是涨了姿势,没想到春节的居然有这么多学问在里面。

  李飞之所以如此悠闲,是因为昨晚的春晚,帝都电视台大获成功!

继续阅读:第三百二十七章对比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娱乐之潇洒人生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