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战云密布(下)
秋风夜渡河2018-02-27 18:364,669

  周垣将来自辽东的牛金星密报交给韩方,“满洲鞑子水师被全歼,皇太极是发了狠要报复明朝军队。你怎么看?”

  韩方说道,“让满洲鞑子和明朝军队狗咬狗,咱们坐山观虎斗,跟在后边捞便宜。”

  “你这个说法有一些道理。也是当前最佳选择。”周垣看看雷恒,“雷副军长,你有什么可以补充的?”

  雷恒说道,“我也同意韩军长的说法,但是我觉得,也不能让他们双方斗得太狠。我们华夏军的目的是为了让天下的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从大局上讲,满洲鞑子破坏、抢劫的一切,也都是咱们的东西。如果破坏的太狠,重建的时候代价也会很大。”

  周垣说道,“满蒙军队的目标是大明朝廷。我们应当在明朝方面被打得头破血流的时候,再伸出援手。早了不行,晚了也不行。如果出手太早,那些官员和老百姓还不知道痛,又不会感谢我们。但如果太晚,捞到的好处就会太少,得不偿失。”

  韩方说道,“现在山西、京师、北直隶还是以朱由检为正统。我建议第一集团军,跟着多尔衮的满蒙军队后面追打,乘机咬下一块肉来。让多尔衮替我们当恶人,清除掉当地的宗族势力和黑恶势力,我们随后占领那些无主的土地和庄园,把我们的集体农庄,建设到华夏大军所到的每一个角落。”

  “这个主意不错。”周垣笑道,“第一集团军现在要做好出击的准备。满蒙军队从草原上借道,必然会惹怒林丹汗。除非林丹汗想孤军奋战,否则他会向我们求援的。”

  正说话间,侍从官来报,“委员长,林丹汗特使粆图台吉和绰尔济喇嘛求见。”

  “有请。”周垣大笑,“真是说曹操到曹操就到。他们来得还真及时。”

  宁夏后卫花马池,三边总督行辕

  杨鹤舒适的躺在沙发上,闭目养神。

  鄂尔多斯地区被华夏军解放之后,防守的压力顿时减轻。长城沿线的明军各个用于防止蒙古人入侵的城堡和卫所,已经变得可有可无。原以为那些军队会成为累赘或者走向造反的道路,正彷徨无计之时,华夏公路局、农垦局、矿务局、集体农庄对外大举招工,把卫所军队纷纷吸引过去。

  榆林卫保宁堡的千户带着手下的将士直接不辞而别,直接加入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

  从宁夏前卫的镇远关、再到宁夏中卫的安定堡,最后到河曲的清水营,前前后后有30多支卫所军队纷纷效仿,脱离了明朝军队系统。

  这些老弱残军,走就走了吧,留着也是无端的耗费军饷和粮食。

  延绥巡抚洪承畴心急火燎的拜见三边总督杨鹤,“总督大人,事情发展的如此之快,实在是出乎意料。卫所军队本来就如同鸡肋,现在突然投靠了华夏军,我心里还是很失落。”

  杨鹤笑道,“总比王嘉胤、张献忠之流边军,造反要好得多。

  “这倒也是。”洪承畴说道,“张献忠就曾经在延绥镇从军。早知有今天,当初就应该斩了他。”

  “洪大人所来何事?”

  “总督大人,花马池盐场的马家族长马守德进京去告御状,被贺人龙在延绥镇控制住,请问该如何处置?”

  三边总督杨鹤从《华夏日报》上抬起头来,“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

  洪承畴当时就急了,“马家在京师还有相当多的人脉,听说和首辅温体仁关系甚好。很可能对总督大人以及三边的官员不利。”

  “那就更不应该阻拦了。”杨鹤笑道,“我就是要通过马家的口告诉朝廷,陕甘一带的土匪还很多,要剿灭干净,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要有着长久打算。不过,从花马池到京师遥隔数千里,谁敢保证路上没有什么闪失。”

  这话说的就很有意思了,洪承畴当即明白杨鹤的用意,这个老狐狸,是想让马守德死在土匪乱或者乱军手里。

  他是个聪明人,自然不会说破。

  “马家也有些不识时务,依仗着自己有些势力,对官府和华夏军都不买账,如今落了个人财两空,鸡飞蛋打,着实让人唏嘘。”洪承畴说道,“盐池县、定边县除花马池之外的大大小小近40个盐湖盐场,也几乎在一夜之间,被流寇、土匪、马贼洗劫一空。很多家族一百多年的基业,瞬间灰飞烟灭。”

  杨鹤反问道,“洪大人不是带领官兵清剿了吗?只要我们尽力了,就无愧于朝廷。”

  “只是这事有些蹊跷,流寇、土匪、马贼的行动迅速而且有规则,打完就跑,毫不拖泥带水,与王嘉胤,张献忠之流完全不一回事。”

  盐湖盐场各家族被歼灭,官府总要做做样子。

  于是,洪承畴奉命带着官军赶到花马池盐场。但见水面晶莹如镜,全池白茫茫一片。池畔坝田毗连,渠道从横。官兵哪里见过那么多上好的食盐,纷纷请求洪承畴能够让大家每人带几十斤回去。

  洪承畴大手一挥,“没问题。有财大家发,有钱一起赚、”

  晚上,官军在盐池边安营扎寨。

  洪承畴站在盐湖边,望着明月空照、池光水色,上下辉映,景色明丽,感慨万千。用手蘸了一下湖水尝了一口,苦而且咸。

  花马池产盐量大质优,素以粒大、色青、味醇而久负盛名,远销西北各地。

  汉中是用盐大户。垄断经销食盐的那些盐枭家族,曾经联合起来哄抬盐价,打了个周垣措手不及,前后损失十多万两银子。

  依靠手里的钱,盐枭们给自家子弟买官做,从而官商勾结,危害一方。

  为了垄断食盐销售,盐枭们联合起来袭击华夏军的运盐车队,更让周垣恼火不已。

  盐枭们判断错了形势,完全是在作死。

  不过现在,盐枭们已经随风而去,昔日喧嚣的盐池,除了又苦又咸的湖水、以及湖边的荒草、房屋之外,连一个人影也没有看到。仿佛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

  许多士绅大户企图填补盐枭消失之后的真空、染指盐场。

  很不幸,那些贪财的家伙和他们的家族也失踪了。

  当地的推官、衙役调查后怀疑,那些失踪的人员大部分被送往某个煤矿去挖煤,男女老少都有,生死未卜。

  不过怀疑归怀疑,他们并没有什么真实凭据。这年头,几百人或者千把人死了纯属正常,既然上司都没有把这件事当回事,那些直接经办人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也没有再上心追查。

  于是,无人问津的盐湖盐场,被华夏军政委员会盐务局接管,由私人企业转变为集体盐场。

  周垣下令废除明朝政府实施间接专卖制,实行食盐直接专卖制政策。

  在花马池召开的盐务工作会议上,周垣给盐务局工作人员认认真真的上了一课,“食盐是人民生活中的必需品,它的需求没有任何弹性。”

  “只有依靠国家专卖才能够保证供应,如果个人或者一个家族控制了食盐资源,就等于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这是国家所不能容忍的。”

  “而食盐的生产只有在少数地区能够进行,尤其是在大西北,只有少数几个地方的比如盐池县、定边县的盐湖能够出产食盐。

  控制了盐湖,也就意味着垄断了食盐的销售,将盐税这个国家财政的重要支柱,控制在自己的手里。

  以马家为首的大大小小的家族,依靠宗族势力,控制食盐生产的同时,还从事食盐走私,获取了巨额利润,造成了明朝税源的大量流失,从而进一步影响了陕甘宁一带的经济。

  现在,这些家族已经成了华夏军政委员会前进路上的绊脚石。”

  周垣之所以下决心除掉那些盐枭,还因为他们拥有庞大的私人武装,极大的威胁华夏集体农庄和集体农场。

  “只是周垣这么做,丝毫没有顾及那些世家大族的感受。”洪承畴说道,“此时应当缓缓图之。”

  “那些世家大族有没有考虑到饿着肚子打仗的将士们的感受?灾民四起,国事艰难,他们依旧是一毛不拔。”杨鹤取下老花镜,认真的擦拭了一下,“洪大人,经营盐场的这些世家大族可曾向朝廷交纳过一分赋税?没有吧?他们占据着上万亩的良田,整天花天酒地,作威作福,可曾向官军贡献过一粒粮食?没有?!”

  洪承畴说道,“我大明朝官员士绅不纳粮不交税,这是惯例。”

  “那你可知道,自从成立华夏盐务局接管了这些盐场之后,华夏军政委员会向三边总督行辕发放了多少盐税补贴?但我们军费的接近1/4。”杨鹤说道,“现在官军也不再闹饷,全部是周垣的功劳。”

  “周垣这么做有点太狠了,对那些世家大族几乎是赶尽杀绝。”洪承畴说道,“不过现那些中下层官员、士绅,读书人,地主、财东、佃农、流民、还有中下层军官,对华夏军政委员会倒是欢迎备至。”

  “这就是所谓的民心所向。”杨鹤说道,“华夏军政委员会所惩罚的对象都是那些大地主大恶霸,危害一方的土豪劣绅、土匪等黑恶势力。今年河东、河西、陕西,总体上还是比较安定的,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洪承畴说道,“总督大人这是在考较我。首先,是因为我们三边一带,兵力强大,大股的流寇都已经去了山西、河南一带,其次,陕甘宁虽然说天气依旧干旱少雨,但是华夏军政委员会的集体农场,因为斥巨资兴修水利和使用了蒸汽机灌溉农田,获得了粮食丰收,安置了三成以上的灾民。除此之外,随着川陕公路、甘陕公路的开通,陕甘宁出产的食盐、马匹、皮毛等物产,以及汉中的各种工业品通过公路,都远销四川、湖广、江南、云贵一带,而四川、湖广、江南,出产的粮食、茶叶、丝绸,又经过川陕公路,运到西安、延安、榆林,河西。从而极大的解决了粮食的缺口。”

  顿了一顿,洪承畴继续说道,“华夏军政委员会的以工代赈搞基建、修路架桥、建设矿山,也解决了大批的灾民问题。”

  “自古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杨鹤端起玻璃茶杯,小饮了一口碧螺春茶,“也不是老夫我自夸,如今放眼天下,有哪一位总督在治理地方上能够超过我?有哪一位总督能像我们这样知人善任?”

  洪承畴一定恶寒,总督大人怎么连自己都骗?你能治理好三边,大部分应该都是周垣的功劳。

  不过话又说回来,周垣从名义上,还有杨鹤的部下和门生,杨鹤自卖自夸也不无道理。

  杨鹤拿起《华夏日报》问洪承畴,“最新的这一期你也看了吧?有一篇报告文学,写的就是登莱巡抚孙元化率领水师身先士卒剿灭鞑子水师。”

  “这是写给朝廷看的,也是写给天下人看。”洪承畴笑道,“我可不这么认为,登州水师那几艘破船,还有水师将领的那些水平,都不可能取得那么大的胜利。这原本是西太平洋舰队的赫赫战功,不过人家不要这个虚名罢,转让给登莱巡抚而已。”

  “可是华夏军西太平洋舰队为什么要帮助登莱巡抚孙元化?华夏军为什么要帮助我们,难道他们关起门来搞发展不更好吗?”杨鹤一连串的发问后,坐直身子盯着洪承畴。“还有,为何周垣对徐光启毕恭毕敬?他们之间似乎没有任何关系。又为何对名不经传的陕西推官史可法推崇备至?如果说周垣礼贤下士,那么,陕甘宁一的那么多官员,为何都没有史可法的待遇?”

  “总督大人,自从认识周垣那天起,我都感到他对我们有一种亲切感,具体为什么,我也是一直百思不得其解。”洪承畴拿出一本书,神神秘秘的交给总督杨鹤,“华夏大学历史系编写了一本《周垣评点历代名臣录》,那历朝历代的名臣自不消说,因为早有定论。我只说当代名臣,其中就有总督大人您,登莱巡抚孙元化,冀辽督师袁崇焕,礼部尚书徐光启,西安府推官史可法,当然还有我等为数不多的官员。”

  “这就很有意思了。”杨鹤接过书翻看了一下,“留在我这儿,我慢慢看。你给我说说,他是怎么评价我们这几个人的?”

  “周垣对总督大人的评价是四个字,清廉正直。”

  杨鹤满意的点点头,“周小子似乎很知道我,那周垣是怎么评价你的?”

  “文武兼备,谋略过人。”

  “评价很中肯。”杨鹤说道,“又怎么评价史可法的,他不过是七品小官?连我都是最近才听说他。”

  “周垣说他,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

  杨鹤猛然坐直身子,吃惊的说道,“评价怎么会如此之高?”

  “确实如此。”洪承畴说道,“总督大人,你有没有发现?周垣对每个人的评价有些盖棺定论的意思。他似乎知道每个人百年之后的事。”

  杨鹤点点头。“你这么一说,我豁然开朗。周垣背后还有高人,这个高人就是他神龙藏首不见尾的老师。”

继续阅读:第140章 满地找牙 (上)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晚明风云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