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视察黄河口
意点星动2017-10-20 10:163,421

  而后皇帝又至清口,视察黄河南岸诸险工程。令靳辅筹一至妥之策,令黄河之水永不倒灌运河。

  皇帝身后是百官相随,侍卫相护。而堤坝之下是波涛翻滚的黄河之水。“李太白云,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只是朕如今观这黄河水,除了给百姓毁家灭族的灾害,也就只有干枯之际能够给百姓便利了。着实是,让人又爱又恨啊。”

  康熙十七年,皇帝就将靳辅派遣为河道总督,如今六年过去黄河在靳辅的治理下,却是是好了不少。

  之后皇帝再至费县探沂地方,同时再召见靳辅,勉励其修治黄河早告成功,并赐以御制《阅河堤诗》。

  (“防河纡旰食,六御出深宫。缓辔求民隐,临流叹俗穷。何年乐稼穑,此日是疏通。已著勤劳意,安澜早奏功。”)

  “微臣奏谢圣主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靳辅这接下皇帝亲笔御赐的诗篇,着实是让不少的人眼红嫉妒。

  不过靳辅谢恩,不论是皇亲也好还是朝廷命臣,此时也是少不得要跪谢皇恩浩荡。

  皇帝赏赐了靳辅,也算是对于南巡河务这件事划上了一个句号。

  所以十五日便启程离开了清河县,十五日沿着大运河北上,过江南省的淮安府入齐鲁兖州之地。

  兖州古九州之一,在齐鲁西部与直隶南交界处,在古黄河与古济水之间。

  从汉朝置兖州开始,虽然统领的州府在演变。但是,如今的兖州治所设在瑕丘,领任城、瑕丘、平陆、袭丘、曲阜、邹、泗水七县。

  十六日皇帝的步撵过泗水,邹县。

  十七日,至曲阜。在曲阜县衙皇帝休息了一晚后,次日至孔子庙。

  孔庙始建于鲁哀公十七年,以其故居为庙,岁时奉祀。自西汉以来历代帝王不断给孔子加封谥号,历代增修扩孔庙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四周围以红墙,四角配以角楼,是仿皇宫样式修建的。

  整个庙宇气势恢宏,布局严谨。孔庙的建筑群贯穿在南北的一条中轴线上,就像是如今的紫禁城建立在一条中轴线上是一样的。

  孔庙中路从金声玉振坊起,由南向北依次要穿越太和元气坊、圣时门、过壁水桥。

  进大中门后,再经奎文阁、十三碑亭、大成门、杏坛、大成殿、寝殿到最后一座殿堂——圣迹殿,圣迹殿是孔庙的主体。

  由大成门向东,进圣承门,达诗礼堂、鲁壁、孔宅故井及祟圣祠、后为家庙,这是孔庙的东路。

  由大成门向西,进启圣门,达金丝堂、启圣殿及启圣寝殿,这是孔庙的西路。

  汉高祖刘邦十二年十一月,高祖刘邦自淮南还京。

  经过阙里,以太牢祭祀孔子,开皇帝亲祭孔子之先河。

  元始元年,平帝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自此,孔庙愈受重视。

  东汉建武五年,光武帝过阙里,命祭孔子。汉明帝、章帝、安帝均亲自曾到曲阜祭祀。

  汉永兴元年,桓帝下诏重修孔庙,任命孔和为守庙官,并立碑以记。

  有汉一代,庙宇虽经多次整修,但仍以宅为庙。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百祀堕坏”,孔庙颓败。

  三国鼎立之间,以汉室皇叔自居的刘备偏距在西蜀不得出,北方收归曹魏。

  直到曹魏灭东吴,受降西蜀将整个泱泱中华自成一家后,这孔庙才再一次的被皇帝重视起来。

  天下儒生自出与曲阜,尤其以齐鲁之地儒生为最,以孔子传人自豪。

  是以,待到宋朝后皇帝更加重视儒生。宋朝以文治安邦,重文轻武的结果便是朝中武将为‘莽夫’之流。

  作为儒生的文臣自然是要给孔子博得一席之地,于是孔子也被追封为衍圣公。

  只不过孔子已死,于是衍圣公为孔子嫡长子孙的世袭封号,始于宋至和二年,历经宋、金、元、明末到先帝顺治依旧如此。

  册封孔子后裔始于汉高祖十二年,也是当年刘邦祭拜孔子之时。

  刘邦下令,封孔子的第八世孙孔腾为奉祀君,自此孔子嫡系长孙便有世袭的爵位德惯例。

  之后的千年时间里,封号屡经变化,直至宋至和二年改封为衍圣公。不过曾一度改为奉圣公,后又改回衍圣公,后世从此一直沿袭封号。

  衍圣公这个官爵,还有一段故事。

  宋至和二年,太常博士祖无择上书仁宗皇帝:“按前史,孔子后袭封者,在汉魏曰褒成、褒尊、宗圣。

  在晋宋曰奉圣,后魏曰崇圣,北齐曰恭圣。后周、隋并封邹国,唐初曰褒圣。开元中,始追谥孔子为文宣王,又以其后为文宣公,不可以祖谥而加后嗣。

  故此,臣以为圣上应该给孔子后世定下一个爵位世代继承。”

  宋仁宗听了这番话后,也是觉得将祖宗的爵位加封在子嗣身上,实在是不妥。

  于是采纳这个建议,于是仁宗皇帝下令召集有司定封宗愿衍圣公,令世袭焉。

  其诏文曰:“孔子之后以爵号褒显,世世不绝,其来远矣。

  自汉元帝封为褒成君以奉其祀,至平帝时封为褒成侯,始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

  褒成,其国也;宣尼,其谥也;公侯,其爵也。后之孙虽更改不一,而不失其义。至唐开元中始追谥孔子为文宣而尊以王爵,封其嗣褒圣侯为文宣公。

  孔氏子孙去国号袭谥号,礼之失也盖自此始。

  朕稽考前训,博采群议,皆谓宜法汉之旧,革唐之失,稽古正名,于义为当。

  朕念先帝崇尚儒术,亲祠阙里,而始加至圣之号,务极尊显之意。

  肆朕纂临,继奉先志,尊儒重道,不敢失坠,而正其后裔嗣爵之号不其重欤!

  宜改至圣文宣王四十六代孙孔宗愿为衍圣公。”

  “衍圣公”封号,官职品级虽不高,但与以往的褒成、褒尊、宗圣、奉圣、崇圣、恭圣、褒圣等封号相比。

  “衍”寓意圣裔持续衍展、世代繁衍无止境,代表了帝王尊孔崇圣的至高境界。

  衍圣公明朝时期为正一品官阶,列为文臣之首,居住的衍圣公府,是仅次于皇宫的最大府第。曲阜孔氏家族受历代帝王追封赐礼,谱系井然,世受封爵。

  不过孔氏家族的荣耀,完全是得益于天下寒门儒生的地位的增加。汉武帝听从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已经是孔子后世地位增高的一个开始,再由隋唐五代儒家因为科举大放异彩后,传世到宋明的程朱理学,更是将孔子以及孔氏一族的地位推向了空前绝后史无前例的地位。

  所以,在明朝尊师重道尤其是八股的禁锢,衍圣公为文臣之首,丝毫不奇怪。

  而后明朝灭亡,女真人建立的大清不论是官职、体制还是国都都是依照前朝来的。自然,衍圣公的地位也是丝毫不会动摇。

  再说孔庙,经过了一千余年历代帝王的修建,不论是规模还是景色,到了玄烨此时到时已经是成为最完美的时候。

  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高三十丈,长六十丈米,深四十丈米。

  重檐九脊,黄瓦飞彩,斗拱交错,雕梁画栋,周环回廊,巍峨壮丽。擎檐有石柱二十八根,高七丈米,宽三丈米。

  两山及后檐的十八根柱子浅雕云龙纹,每柱有七十二团龙。前檐十柱深浮雕云龙纹,每柱二龙对翔,盘绕升腾,似脱壁欲出,精美绝伦。

  殿内高悬十方巨匾,三副楹联,都是祭祀孔子的帝王手书。殿正中供奉着孔子的塑像,七十二弟子及儒家的历代先贤塑像分侍左右。

  历朝历代皇帝的重大祭孔活动就在大殿里举行,殿下是巨型的须弥座石台基,高三丈,占地百里。

  殿前露台轩敞,旧时祭孔的“八佾舞”也在这里举行。

  二门又名圣时门,形同城门,有三间门洞,前后石陛御道有明代的浮雕二龙戏珠,图中的游龙翻江倒海,喷云吐雾,气势不凡。

  圣时门建于明代,飞檐斗拱,顶为绿琉璃瓦,门前的汉白玉坊。名太和元气坊,坊名盛赞孔子如同天地一般,无所不包。

  门的东西两侧各立有一座木坊,两坊形制相同,上边置有牌楼,三间四柱,斗拱密集,檐翼起翘,柱上透雕有石狮、天禄像,造型古朴。

  位于孔庙的中部,是藏书的一座楼阁。古人以奎星为二十八宿之一,主文章。阁始建于宋天禧二年,明成化十九年改建。

  奎文阁三重飞檐,四层斗拱,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阁的内部有二层阁,中间夹有暗层,结构独特,工艺奇巧。

  上层是专藏历代帝王御赐的经书、墨迹的场所,明代曾专设奎文阁七品典籍官一员进行管理,暗层专藏藏经板,下层专藏历代帝王祭孔时所需的香帛之物。

  北宋天圣二年在孔庙建坛,在坛周围环植以杏,命名为杏坛,以纪念孔子杏坛讲学。

  金代又在坛上建亭,大学士党怀英篆书的“杏坛”二字石碑立在亭上。明隆庆三年重修,即今日之杏坛。

  杏坛是一座方亭,重檐,四面歇山顶,十字结脊,黄瓦飞檐二层,双重斗拱。亭内藻井雕刻精细,彩绘金龙,色彩绚丽。

  曾有诗人以妙句描绘杏坛的景色,“独有杏坛春意早,年年花发旧时红”,亭的四周杏树繁茂,生机盎然。

  皇帝自圣时门过,其后入大成殿行三跪九叩礼。礼毕后自有梁九公请皇帝于书案前亲书“万世师表”四字,后皇帝命悬挂于大成殿。

继续阅读:第128章 齐鲁大地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孝昭皇后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