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随着延平王这个称号一同消失的,是这些跟随了郑成功半辈子的将军们。施琅难道真的就是能够忘却仇恨,假的吧。延平王当年杀了施家上下五十口人,男女老少皆有。施家,可以说除了跳掉的施琅就再无一个可以延续香火的人。
“罗将军,施琅当年却是是有不对的地方。但是对于国公爷所做的的事情,施琅从来只有佩服的。如今延平王做的事情,不但是保住了老公爷的基业,更是造福了千万的百姓。”
“郑氏收复东宁是为国为民尽职的举动,早些年的往事已经是旧事了。既然是旧事,又何必重提呢。”施琅表示自己对郑成功毫无怨仇。甚至祭祀完成之后,施琅哽不成声,热泪纵横。
“行了,你也就少说两句吧,如今已经是大势所趋。难道还能杀了施琅不成,就算是能够杀了施琅,结果还不是这样。既然如此,也就是听从王爷的安排吧。”
对于罗将军的义愤填膺,旁边的另外一个将军反倒是更加冷静些。施琅这一番话,说的是大义凌然。很显然有一部分的郑氏官兵和一些在此围观的东宁百姓深受感动。赞扬施琅胸襟宽广,能以大局为重。
但是,施琅怎么能就这样放下自己的仇恨呢。这本身就是不正常的,相比较罗将军这个时候容易受到施琅的激怒,也更加容易掉进施琅设计的陷阱之中,反倒是还有两个格外清醒的人知道不能中计。
“哼,我罗某人又岂会跟这种小人打交到。”
“施公不需要与这种人一般见识,本来就是一个莽夫而已。”这个时候,因为罗将军的离开,宴会场面有点尴尬。因此也就很快有人出来打圆场,这是延平王郑克塽为了给施琅接风洗尘特意准备的。
若是这宴会就这样的砸了,只怕是有人会借此来说,是郑氏不懂规矩。若是特意的给施琅难堪,那就真的是表示这是郑氏对北边皇帝心有不满。郑氏如今自己都是过江的泥菩萨自身难保,对于其它事情是真的无暇顾及也不能容忍投降这件事再起波澜。
“好,施琅,朕果真是没有看错他。”九月在五台山与太皇太后一同祭拜文殊菩萨的皇帝,看着被呈上来的奏折,心中是别提多么的欢喜了。
九月从行宫出发的时候,天气已经是不再炎热,正是秋高气爽的艳阳天,气温不会让人感觉到燥热。皇帝觉得这个时候让太皇太后出门看看也是极好的,毕竟人老了会想着故地。但是,太皇太后的身份也就决定了,她一生离开了草原后,注定是有生之年一步也不能踏入科尔沁。
所以皇帝想着,或许到五台山参拜喇嘛对于太皇太后而言,也是好的。大清万里江山,太皇太后也是可以看看,走走的。九月十一日,康熙皇帝带御前侍卫纳兰成德等人奉太皇太后和皇太后,从京城起程再次巡幸五台山。
这一次与皇帝二月第一次到五台山所走的路线,有相同的也有不一样的。同样这一次侍候在太皇太后身边的,皇帝的后妃也还是在行宫伴驾的那些人。
因为太皇太后已经是古稀之年,为了稳妥起见皇帝这一次选的道路都是极其平坦的。沿途经过万安寺、董家林、涿州、刘家王庄、大马家庄、白庙村。当抵达曲阳县北镇里时,因行近五台,皇帝命从十七日起,护驾侍从人员都勿杀生,遵守佛教戒律。又经长寿庄、龙泉关。十九日,皇帝先抵菩萨顶,为太皇太后的到来亲自检查准备工作的情况。
同时因为皇帝离去,以太子胤礽为首的三个皇子,便肩负了守卫太皇太后的重任。“给皇阿麽请安。”太子与另外两个皇子,每日必做的事情,就是早晚都要到太皇太后跟前给她老人家请安问好。
“你皇额娘来信了,京师可是还好。”估算着日子,苏麻喇姑将皇后可能从京师来信的消息告诉了太皇太后。所以,也就有了太皇太后问皇太子这一幕。
“皇额娘来信,京师一切安好,劳烦太皇太后操心了。皇额娘差儿臣告诉皇阿麽,德妃娘娘许是就这几日,便会临产了。”
皇太子今年十岁了,虽然大皇子因为年纪要更长一些,所以皇帝交给大皇子的差事更多。但是既然是已经册立了储君,有些事情还是要储君来做才是更合适的。所以,伴驾太皇太后跟前,非皇太子胤礽莫属。
九月二十二日,皇帝自菩萨顶至龙泉关往迎太皇太后。
当初皇帝在长城岭射杀了一头成年猛虎,就足以是看出长城岭的险恶。但是长城岭乃上五台山的唯一一条道路,除非是不上五台山,要是想上五台山,除了长城岭就没有其它的路可以走。
“陛下,长城岭实在是险峻,若是太皇太后的步撵,只怕是到了此地后,就寸步难行了。”皇帝当初上山,乃步行而止。自然步行这样更加能够显示皇帝用心参佛,对于佛家重视的诚意。
但是太皇太后不一样,不论是身体情况还是年龄,太皇太后都是不能与正值而立之年的皇帝能够比得。长城岭地势险绝,御前侍卫不得不担心,若是太皇太后执意上山,只怕銮舆登陟维艰。
“朕知晓此事,如今朕有意试一试这五台山最陡峭的地方,是不是能够容纳太皇太后的銮舆。若是不行,此时便作罢吧。”
如此皇帝特赴长城岭自己亲自坐在銮舆里实验一番,长城岭有十三处狭窄的地方,当时皇帝自己上山是,倒是没有觉得长城岭险恶至此。可是如今,看着銮舆三步一停,五步一顿不能径上。皇帝也知道,要是太皇太后能够安全的上五台山,只怕是有些强人所难。
于是皇帝奏请太皇太后,“哀家这半生礼佛,对于五台山这佛家圣地一直都是心向往之,如今已经到了五台山山脚下,想必也是我佛给予的考验。若是骤然停止不再前行,哀家心中不安啊。不如明日至长城岭,如是当真不能登山,可再斟酌一番决定是不是要行止。”
最终皇帝也没能说服太皇太后放弃,梁九公传皇帝口谕校尉及随侍内监,务必勤加演习,小心扈从。
二十三日,皇帝跟太皇太后同行到长城岭。皇帝、校尉、侍从及随行人员等,都前后扶行,经历岭路数盘。皇帝自己更是步行跟随在太皇太后的銮舆旁边,小心的伺候着。
因为山势巉,险隘殊甚,走到长城岭的中途不到,看着众人已经是如此艰辛。太皇太后也不能强行不是,最终也只能说一句“岭路矢险”,让大家就在长城岭这里停下不再前进。
“哀家如今在此停步,想来也是菩萨的意思,哀家的诚意已经到了,也就不再强人所难。既然是菩萨的意思,皇帝与哀家定然遵守。所以这五台山的寺庙,理应是皇帝代替哀家去才是。”太皇太后的话已经是这么清楚明白,众人定然是听命。
“皇上也是一个虔诚的人,皇帝代替哀家前去拜见诸佛,就如同哀家前去是一样的。”
“朕,谨遵太皇太后懿旨。”
皇帝谨受太皇太后之命,但是就算是这样皇帝也是再次将太皇太后送回了龙泉关。
“哀家既然是已经到过了五台山,拜见了诸位菩萨。自此,哀家也算是功德圆满了。”因此到了龙泉关,太皇太后对皇帝说的话,意思不言而喻。太皇太后要回京师了,皇帝自己不能护送太皇太后。好在裕亲王福全一路上也是伴驾左右,皇帝仍命和硕裕亲王福全,护从太皇太后返回京师。
二十五日,皇帝返回菩萨顶。二十六日,皇帝秉承太皇太后慈谕,代礼了五台诸寺,除了在五台山的寺庙中礼佛。皇帝还下令每个寺庙并发白金三百两,绵三百斤,命有司分给所过地方贫民百姓。二十七曰,皇帝自菩萨顶返回京城。
自此,皇帝的第二次五台山之行,算是圆满的结束了。回到京师皇帝便要着手处理,堆押的琉球的驻守以及郑氏如何安置的问题。
昭圣太皇太后,蒙古贵女,不仅崇佛,而且笃倌喇嘛,还会参禅。太皇太后知理说性,颇有政治远见,深深懂得尊祟喇嘛、怀柔蒙藏的策略。更何况,这些年太皇太后辅佐了当今圣上和先帝爷。从嫁给太宗皇帝作侧福晋,到入永福宫做庄妃,再到皇太后乃至如今的太皇太后。
博尔济吉特氏明白,虽然是大臣们没有异议这些年自己把持朝政。但是,到底满汉文武百官还是觉得,要防止后宫干政的。吕武之辈,历朝历代可是有不少的。为了能够让大臣们安心,这一次五台山礼佛,说是太皇太后礼佛倒不如是太皇太后向臣子们明示,自己不会夺权干政。
“皇帝代替哀家参拜菩萨,这便是哀家对我佛的诚心。”这也是为何当初,皇帝说长城岭险峻,太皇太后任然要坚持上山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让天下人尤其是蒙古贵族明白,这天下姓爱新觉罗。
就在太皇太后登上长城岭的当日,德妃的永和宫一片忙碌,这是德妃第四次为皇帝诞下皇嗣了。头一次是生当今的四皇子,只不过当时的乌雅氏还是一个无名无份的奴婢,若不是皇后,只怕乌雅氏早就丧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