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夜,郑成功就下令将施琅在外操练的弟弟施显抓捕,同时一同被郑成功下令包围的还有施府。施琅与施夫一起被抓了,而郑成功给的罪名这次不再是什么大不敬。而是比大不敬更加严重的,谋逆之罪。
“施公一向是为人乐善好施,也是忠心之人,我是不会相信国公爷的措辞的。很显然这是一点也不对的,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施琅的为人还是有一些与施琅亲近的人,知道施琅是绝对不会有反叛的心的。尤其是施琅的下属,更是一点也不相信,自己的长官会是这样的人。郑成功自己虽然是怀疑,但是也是证据不足。但是,曹操说得好,宁可错杀一百,不可放过一个。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为主子的人,自然是要比别人能够心狠,更加要有决断才是。“将施府的东西都找出来,本王就不相信,难道是真的找不到证据出来。”郑成功在寻找证据,而关押在大牢里的施琅却是在想究竟是谁暗算了自己。
“大人还是快走吧,国公爷不知道究竟是听信了谁的谗言。这是真的相信将军叛变了,是要将将军置于死地啊。”守监牢的人平日里是佩服施琅的为人,认为施琅是个顶天立地的汉子。如今看着施琅被人陷害了,自然是于心不忍的。
可是只顾着让施琅逃命的人与施琅自己都忘记了,只要是离开了监牢,施琅要造反的罪名那就是真的坐实了。若是心中无鬼,那么施琅为何要逃呢?要陷害施琅的人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自然就开始告状了。而郑成功有了证据,也就能够处置了施琅一家。
“施将军真的是一点也不打算投入我麾下?要知道郑氏可是早已经容不下将军了。”
“回王爷,叛贼施琅已经入了清军的大帐,只怕是早已经与清贼有了勾结。”
“既然是如此,那就斩了在监牢中的施琅亲属。”
“将军,这么多年朝廷没有重用将军,这样一次只怕是一桌鸿门宴啊。”施琅依旧还是有自己的心腹,如今施琅被康熙皇帝重用,对于施琅来说既是好事也是坏事。
施琅毕竟是从郑氏投靠过来的,若是处理并不好,难保百姓不会觉得施琅是一个忘恩负义,背主的小人。“我自然是知道的,皇帝如今要收复郑氏,所有才会派出我这个郑氏的旧臣。”
施琅知道自己这些年,因为当初回归郑氏,之后再次背叛郑氏让皇家觉得自己这个的臣子只怕是利益至上的。施琅自己经历了郑氏的事件后,对于皇家皇权的争斗看的更加明白了。这一次,皇帝是对自己的重要,也是对于自己的试探。
施琅知道若是自己不能令皇帝高兴,只怕有生之年自己再无出头之日了。施琅早已经过了期望建功立业的年纪,但是自己的晚年施琅依旧希望能够平平安安的度过。“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只有抓住了我施家晚年才会得到陛下的垂怜。况且,没有人比我更加了解郑氏了。”
对于当年郑成功的举动,这些年施琅经历的事情多了之后是能够理解的,但是就算是能够理解也并不代表自己是能够接受的。施琅不能原谅郑成功莫须有的罪名就诛杀了自己满门,同样有着血海深仇的施家与郑氏王朝,如今已经是不死不休了。
“陛下尚且没有亲政以前,是因为鳌拜等人害怕我用心不良。之后又恰逢三藩叛乱,所以这十多年来我才是没有机会,可是如今时机到了。皇帝有心要抓住这次郑家内乱,收复琉球半岛。这是我大仇得报的最好时机,我一定全力以赴。”
顺治十三年以及顺治十六年,施琅曾经两度因为战功被皇帝提拔,第一次升任同安总兵,之后更是升职为福建提督。这一切都是因为施琅与郑成功之间的杀父灭族之仇,同时也是因为施琅比其他人更加了解福建。福建不仅仅是郑家在大陆的根据点,更是清朝看重的一个地方。
只不过,虽然施琅是准备了多年,但是到底还是三藩刚刚平定,此时不是用兵之际。不说将士疲乏,就是这国库空虚就是一件大事。这些年施琅也是久居燕京城,十多年不知道福建情况。很显然皇帝也是不会放心施琅,就这样就带兵作战了。
“施将军接旨吧。”皇帝下诏书,将施琅册封为抚远大将军,统领福建的所有水师,同时皇帝下令施琅可以有近一年的时间操练福建的水师。这,已经是皇帝给了施琅极大的权利了。
……
“皇上真的就相信施琅能够凯旋而归。”昭圣太皇太后已经是太久不过问朝事了,但是收复琉球这件事却是例外,郑氏父子与清朝之间的争斗是从前朝就已经开始了,皇太极时期,经历了顺治皇帝延续到康熙皇帝。经历了三朝,更是经历了昭圣太皇太后执政的整个时期。这件事,算是太皇太后心中放不下的大事了。
“朕相信,施琅一定不会令朕失望的。毕竟,这是杀父之仇,汉人不是说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么?朕已经将机会给了施琅,他定然是不会辜负朕的。”
不仅仅是康熙皇帝看重施琅,同时推举施琅的还有内阁学士李光地,李光地此人乃康熙九年的二甲进士。之后便受到了康熙皇帝的任用,康熙九年被选为庶常馆庶吉士。康熙十一年九月,他得授翰林院编修之职。康熙十二年,李光地充任会试同考官。
同一年李光地上奏皇帝要求回福建探亲,皇帝自然是应允的。只是李光地命不好,回到福建不久就遇见耿精忠在福建造反。李光地倒也是明白,若是这个时候不归顺朝廷,那么今后定然是没有活路。所有拒绝了耿精忠和郑氏王朝的招安,李光地偷偷地派出忠心的老仆上京觐见皇帝。
而觐见的内容,就是李光地自己对于如今福建等江南之地的看法。虽然密折被皇帝看见了,但是李光地自己却是没有办法逃脱。被耿精忠抓获之后,李光地便只能是老老实实的待在耿府里。
好在后来李光地是经历了千辛万苦逃脱了,之后直到康熙二十年,皇帝彻底的平定了三藩。李光地这才得到皇帝的召见,在平乱这些年李光地也不是没有作为的。至少逃出生天的李光地,还是组织了一些流寇来抵抗耿精忠的。
所以,最后李光地直接被皇帝连升三级,成为了内阁大学士。这满汉内阁大学士可是名额有限的,能够入内阁可见皇帝对于李光地是重视的。
所以,结合了自己这些年在福建的所见所闻,以及对于郑氏这些年的打探。再联想到施琅与郑氏之间的恩怨,李光地毫不犹豫地推荐了施琅。
“微臣以为,施将军的计策是可行的。如今郑氏内乱,继任的郑克塽是个半大的小子。一点也不如其父亲郑经也不如其祖父郑成功。郑克塽没有本事镇压野心日益膨大的冯家人,但是郑克塽的叔伯们还在啊。”
几乎是所有人都觉得,这个时候是收复琉球最好的时机。毕竟,郑氏是老的老,小的小如今是缺少将才的时候。若是此时不行动,带到郑克塽能够独当一面那就得不偿失了。
“而福建近海,若是要真的收复琉球那就少不得是要渡海的。朝廷中能够渡海的,出来施将军是别他人了。”所有人都知道施琅的背景,虽然是没有往返过琉球和厦门之间,但是施琅至少是懂得如何在船上作战的。
这样一个差事是真的除了施琅别无他人了,“李光地在福建快十年了,况且本身就是福建人,朕觉得李光地的话可行。况且,朝廷真的是没有可用之人了。”对着昭圣太皇太后,皇帝少不得要说实话。
“今年还不能出兵,怎么着也得到了秋季国库充裕了,到了明年暖春,才有出兵的机会了。所以,朕就下令施琅前往福建操练水师去了。”
“朕也放心施琅去,施琅在三藩作战时没有建立任何的功勋,将施琅派到福建,朕也不用担心施琅会与福建的人有什么牵扯。”
皇帝最后说的话,这才是真的要点,因为施琅根基浅,所以皇帝不用担心施琅去一趟福建后,又牵扯出一批贪墨案出来。
如今,皇帝在位也是二十年了,这二十年是足够一些人作出一些事情了。克扣饷银这样的事情,以前是少但是不代表是没有的。如今正是国库空虚的时候,皇后一直在对内务府进行整治皇帝这是知道的。就是为了能够凑足军费,皇后已经这样了皇帝怎么能够不好好整治敲打一番下面的人。
再说皇后,近半年是在清点内务府的杂物。内务府一直是负责皇家的御赐贡品,也算是掌握着皇家自己内部的财政的。三藩平定了,皇帝少不得是要赏赐一番的。前朝的有功之臣,后宫的有功之臣的后妃们。前朝后宫都要赏赐,国库空虚,皇帝不可能再从国库里掏银子。
皇帝自己的库房那是皇后动不得的,既然是这样,那么就只能从内务府下手了。皇商每年是那么多,皇家的庄子也是不少。皇后整理了内务府的库房后,总算是找到了能够打赏的东西。每年江南进宫的绸缎,茶叶瓷器不少,都是皇家用的自然是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