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用尽心机成为晋朝的开国皇帝之后,年轻气盛的司马炎满怀雄心壮志,一心想要成为像秦始皇那样的皇帝,一统天下。
在他登基之前,他的父辈已经灭掉了蜀国,如今,天下只剩下吴国还在东南偏安一隅。在他的想法里,只要再灭掉吴国,他就将成为有史以来的第二位统一天下的正统王朝奠基者,这样的荣耀足以与秦始皇媲美,足以令他名垂千古。
于是,在登基之后,司马炎便开始着手准备灭吴事宜。此时的东吴,朝政已经糜烂不堪,人心向背。在司马炎看来,一统天下将很快就能实现。一想到这里,他便激动得难以自已,脸上时常露出微笑。
为了准备灭吴大计,他宵衣旰食。实在太累了时候,便坐在椅子上小憩一会儿。空荡的书房里安静得似乎能听到他的呼吸声。
正在睡梦中的司马炎,突然被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惊醒了。他睁开疲倦的双眸,向前望去,看到负责传命的太监贾忠正在向他快步走来,便怒道:“贾忠,朕不是说过了吗,在朕休息的时候,不能打扰!”
贾忠被司马炎的怒气吓到了,停了下来,站在那里,用颤颤巍巍的声音答道:“请陛下恕罪,不是老奴要有意打扰您的清梦,是因为有重要的文书要赶紧呈上来,老奴不敢耽搁!”
听过有重要文书,司马炎以为是从东南传来的好消息,怒气便消了许多,问道:“快把文书呈上来!”
贾忠见司马炎面色平和了起来,便赶紧走向前去,把手中的文书呈给了司马炎,随后便站在旁边,等候命令。
接过文书后,司马炎便迫不及待地打开来看。只见他的眉头由舒缓逐渐转为紧皱,面色也由轻松逐渐转为暗淡。
在昏黄的烛光下,贾忠注意到了司马炎的变化,心里猜想到肯定是发生了不好的事情。这不,在他正想的时候,听到司马炎焦急的声音:“贾忠,你去传命,把大臣们都召集到大殿等候!”
果然不出贾忠的猜想,若不是有什么重大的事情发生,司马炎一般不会在夜里突然召集大臣议事。他不敢有半点迟疑,连忙应了一声,便走出了书房。
一个时辰之后,贾忠回来了,向司马炎汇报:“陛下,大臣们都已在大殿等候了!”
司马炎应了一声:“好!”,然后,便走出书房,向大殿走去。在快要走到大殿的时候,司马炎听到大殿里满是大臣的议论声,有不满的,有焦急的,各种声音相互交织,让他听得更加心烦意乱。他停了下来,向贾忠使了一个眼色。贾忠心领神会,便大声道:“陛下驾到!”
群臣听到这个声音,逐渐都安静了下来。待大殿里没有了丝毫的声音,司马炎才走进去,坐到龙椅上。他向下扫视了一眼,看到有的大臣似乎刚从睡梦中醒来,没有一点精神,还有的大臣一脸疑惑,便解释道:“时已夜深,朕之所以传诸位爱卿进宫,是因为出了大事!朕今夜接到西北传来的文书,文书上说秦州数十万百姓如今正在遭受大旱,嗷嗷待哺。不知诸位诸位爱卿可有何安民之计?”
群臣一时不知该如何做答,彼此相视,竟没有一个人回答司马炎的发问。他感到有些不满,带着怒气又问了一遍。
“启禀陛下,秦、凉之境,胡汗杂处,民风剽悍,臣以为非悍将不能镇守。”
这时,善于逢迎的贾充终于第一个开口了。贾充:字公闾,因帮助司马昭杀了魏帝曹髦而成为晋朝开国功臣,深得司马昭、司马炎的信任。
见有人应了自己,司马炎的语气稍微缓和了下来,问道:“那依公闾之见,何人可以担此重任?”
贾充信誓旦旦地答道:“臣以为非胡烈不可!”
“有何依据?”
“臣之依据有二。一是因为胡烈为车骑将军胡遵次子,正所谓‘虎父无犬子’,他出身将门世家,深受兵法浸染,军事素养深厚,行事雷厉风行。二是因为胡烈曾与其子胡渊一起消灭了钟会的叛乱,不可谓不神勇。牵弘亦是名将牵招次子,曾参加灭蜀之战,颇有战功。并且,胡烈正任扬州刺史,牵弘正任荆州刺史,而地处东南的扬州、荆州又为晋、吴两国的边境之地,地处西北秦州和凉州亦为边境之地。胡烈、牵弘二人有守边之才能与经验,故而,臣建议派遣胡烈、牵弘分别前去秦州、凉州镇守。”
听了贾充的回答之后,司马炎若有所思道:“言之有理。”
“臣以为不可!”
就在司马炎低头陷入沉思决定是否要派胡烈与牵弘去秦州、凉州赴任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说出了反对的声音,他抬头看一看,原来是陈骞,便问道:“休渊为何这样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