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在对工作效率和情绪健康的科学研究中,曾对150名年收入在1~150万美元的销售人员进行了一次调查。他们中有40%的人是完美主义者。可以预料,在现实生活中,他们要比那些非完美主义者承受更大的精神压力,他们的生活会充满担心失败的焦虑和忧愁,不敢冒险,患得患失,他们的工作效率低于那些非完美主义者,他们并没有更多的成功。
事实上,完美主义者患得患失惧怕失败的焦虑和压力束缚了他们的手脚,压抑他们的创造性,使其工作效率降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有资格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运动员,不同于其他运动员的显著标志之一,就是他们很少为自己制定完美的标准。
心理学家所指的完美主义者是什么呢?它并不包括那些为美好的理想健康地追求着的人们。没有客观的目标与科学的态度,成功是难以实现的。完美主义者是这样一些人们,他们为自己设置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强迫自己去实现,并用他们的成就去衡量自身的价值。结果,他们总是为担心失败而惴惴不安。
完美主义者表面上都很自负,其实自己内心深处却是非常自卑。比如,这样的人很少看到自己的优点,总是在关注自己的缺点,而且总是不知足,也很少肯定自己。不知足就不快乐,周围的人也一样不快乐。所以,对于这样的人来说,学会欣赏别人和自己是很重要的,它是进一步实现下一个目标的基础。
在人际交往方面,为了维护自己这个完美的角色,完美主义者常常生活在一个狭小的圈子中。比如,他很想可又不敢融入到群体中去,怕暴露了自己的缺点。他不敢表露自己的感情,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他给自己制定了太多的条条框框,以完美的标准要求自己,带给自己的却只有沉重的压力和深深的自责。对于别人的褒奖,他只会感到诚惶诚恐,认为自己还差得很远。他总是违心地去满足别人的要求,宁可委屈自己。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美国心理治疗界发现有这样一类求治者:他们是成功的商人、艺术家、医生、律师和社会活动家等。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如鱼得水,出类拔萃,但他们的努力并未给自己带来所期待的幸福生活。
心理学家们发现,完美主义者具有这样一些共性:他们的成功既不能给他们带来成就感,也不能带来一个完整、独立的自我感受。他们寻找心理治疗,以期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意义,并克服空虚感。
完美主义者的自我系统处于分离状态:一方面,当他们获得成功时,他们可以体验欢欣;另一方面,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却隐藏着深层的无价值感和自卑感。正是这种匮乏导致了他们将无所不能的完美主义倾向当作护身的盔甲。他们抱怨所有的成功似乎都不能给自己带来快乐,没有人理解他们,他们也不能理解他们自己。他们的整个生活都在隐蔽自身中不被自己接纳的那部分。通俗地说,他们不能接受自身的不完美。
1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丹尼斯·狄德罗。有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的酒红色睡袍,狄德罗非常喜欢。可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书房走来走去时,总觉得家具不是破旧不堪,就是风格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旧的东西先后更新,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可他却觉得很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就把这种感觉写成一篇文章叫《与旧睡袍别离之后的烦恼》。200年后,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在《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新概念——“狄德罗效应”,也被叫做配套效应。
狄德罗效应也是是一种常见的“愈得愈不足效应”——在没有得到某种东西时,心里很平稳,而一旦得到了,却不满足。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学会避免狄德罗效应的消极影响。我们应该仔细地想一想,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
苏格拉底应学生的要求和学生们去了集市,回来后学生们要他讲讲感受,苏格拉底说:“去过市集,我才发现有那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
其实,人生的幸福很简单,就像有一所自己的大房子,里面想要的东西一件也不缺,多余的东西一件也没有。
成功,是每一个追求者企盼、向往的目标。在这个目标的推动下,人能够被激励、鞭策,奋发向上,向美好的目标挺进。然而,如果脱离客观现实,为自己设置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那么,结果往往是压抑、担心和失望。
这些具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几乎全与童年的家庭教育有关。他们的父母对孩子树立的标准太高太完美,在任何时候都是贬低他们而不加以赞美。于是久而久之,这些孩子也就学会了总爱找自己的过错,认为自己不配被赞扬和被尊重,并以自我挑剔和自责为习惯,甚至产生了一种自虐的“快感”。
改变这种可怕性格的方法就是,学会重新树立评价自己的标准,改掉原来那种完美的、苛刻的、倾向于全面否定的标准,树立一种合理的、宽容的、注重自我肯定和鼓励的标准;学习多赞美自己,把过去成功的事例列在纸上,坦然愉悦地接受别人的赞扬并表示感谢。
有人问一位走红的国际女影星是否觉得自己长得完美,她说:“不,我长得并不完美,我觉得正因为我长相上的某些缺陷才让观众更能接受我。”
能认识到自己有种种不足并能坦然面对的人,可以说是自信的,心态也是健康的。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指出:人生并非上帝为人类设计的陷阱,好让他谴责我们的失败。人生也不是一盘棋,如果走错一步那么步步皆错。人生其实就像踢足球,即使最伟大的球星,也会在比赛中失误,我们的目标是努力发挥最佳水平,但不能要求自己脚脚都是妙传,甚至是射门得分。
可见,醉心于追求“完美”的人,其实是不完美的。因为“完美”毕竟是抽象的,只有生活才是具体的。生活中有不少“完美”,并非靠追求就能得到;相反,生活中有许多遗憾,也是无法避免的。假如我们在心理上战胜了这些,我们的内心就会稳健许多,就会重新感受到生活的乐趣。
所以,你不要以为只要自己尽心尽力去做的事,一定就会达到完美。你现在应认真思考一下,你到底需要什么?在人际关系中,你总想扮演“好人”的角色,但你应该知道,其实根本不存在绝对的“好人”。请你不要压抑自己,也不要太在乎别人的言论,你要为活出自己的特色,活出自己的风格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