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我去了学校体育馆储物室。
那一夜的思想斗争我不必多说,我就单说说这把钥匙吧。这钥匙我在端详之后发它应该是储物室储物柜的钥匙。我极少去体育馆,所以根本也没有申请储物柜,只是这钥匙上面的编号提醒了我。我在脑子里回想了一圈,学校图书馆的储物柜不是这种钥匙,唯有体育馆的储物柜我不确定,后来我打电话询问了一位经常去打网球的同学,问及钥匙的特征,我这才确定。
我在储物室最里面找到了钥匙上的编号,“9-13”。我用钥匙打开了储物柜,里面不是球鞋球拍,偌大的储物柜竟然只有一个文件夹。我拿起文件夹,比我想象的轻太多了,里面好像根本就没有什么东西。
我马上打开了文件夹,一张纸,而且是非常不起眼的纸张,就像是简单的从某个笔记本上临时撕扯下来的一样。在文件夹当中还夹着一样东西,一个黑色的u盘。我拿起那张纸,最上面草草的写下了一行字“回到起点”。
回到起点?
这是什么意思?难道我在下一盘小时候玩的游戏棋?抽到了某张卡片就要被惩罚“回到起点”?
这件事情越来越无厘头了,我急匆匆的把东西收起来关上储物柜的门锁好之后回到了宿舍。
一回到宿舍,我马上把u盘通到电脑上。我发现里面只有一段视频。我点击播放,发现这段视频应该只偷拍的,并且画面也不是十分的清晰。画面里面的人出现的非常突然,这视频应该是处理过的。
从拍摄的角度看,一个女人坐在椅子上,身上穿着破旧,黑眼圈,精神萎靡骨瘦如柴,像极了吸毒女。
从画面的角度来看,偷拍的人应该就坐在这女人的对面。
我看到画面突然有些模糊,有些白烟散开,我马上明白这是周教授在吸烟。
“你帮不了我。”那女人一张又干又白的脸抬了起来。
周教授没有说话,依旧吐着烟。
女人也看了周教授良久。
“你不想死,我看得出来。”周教授不缓不急,“受了这么多的罪,你还没有选择轻生,你还是想活下来的。”
女人并不为周教授的话所动,目光发直。
“如果我是你我会试着相信我一次,”周教授继续劝说,“难道还会有什么比现在更糟糕吗?”
听到这,女人才有些反应,不过反应有点过于强烈了,她的表情有些愤怒,说的话也让我觉得摸不到头脑:“你是在嘲讽我吗?我不知道你为什么来找我,是怎么找到我的,不过我可不是听你来嘲讽我的。我可明白,你知道我儿子失踪了,我老公也失踪了……”
我讲到这里,你们几个应该知道这个女人是谁了吧。没错,她就是魏如宜,我第一次碰到魏如宜是在这段视频当中。当时我并不知道她是谁。
“我的确知道你遇到了什么事,我也很同情你。”视频的镜头晃动了一下,周教授灭了烟头,“而且我还知道,你儿子和你的丈夫在失踪之前一定都见过这个!”
这段视频是混乱当中匆匆结束了,我只记得视频里的魏如宜非常激动,情绪复杂。看过视频之后我觉得非常奇怪,不明白周教授把这个留给我做什么。
我又想起了那张纸,我又拿过那张纸仔细的阅读起来,上面除了开头那四个字“回到起点”之外,都只剩下数字了。
周教授为什么把视频留给我?她在视频当中最后给那个女人看了什么东西让那个女人异常激动。
还有这“回到起点”的意思又是什么呢?
虽然我知道在有些事情上先入为主并不是什么好事,但是这一次我的确是已经认定周教授的死是有有原因的。并且我没有再想把这些东西交给警察,我有点对周教授留给我的东西感兴趣了,并且渴望解开答案。
我继续在“回到起点”这四个字当中挣扎,“起点”的意思是什么?如果是开始的话,那我是前几天接到了一封定时发送的电子邮件,内容是“做好准备”。我并不觉得这第一封邮件算是什么“起点”,这最多也就是个预告。
想到这里的时候我突然头脑有些停滞了,更多的是有些心烦。一大堆疑问呼啸而来,什么“周教授为什么把这留给我”“回到起点是什么意思”“答案是什么”“周教授的目的”等等,搞的我一点头绪也没有。
我离开了宿舍,决定到外面走走。来到校园的路灯下,我依然心里乱糟糟的。一对情侣走过,那男生很爷们的把抽完的烟头丢掉。这启发了我,周教授曾经告诉过我,如果我不能在一大堆看似复杂的事情当中找出头绪,那就模拟一种环境,让自己尽量的感同身受。我马上去超市买了一包女士烟,然后回到了宿舍。
在宿舍里,我告诉自己我就是周教授,我要感受她在布局这些事情的时候用的是什么心态。一开始我觉得自己办不到,因为我在跟周教授接触的时候心里会暗生一种自卑感和羡慕感,我默默的把周教授当作是偶像一样,我并不觉得我真的能体会周教授当时的心境。
我告诉自己要冷静下来,并去简单的把头发梳理了一下,我找到一副没有镜片的眼镜,虽然不是金丝边的眼镜,但是还是能让我朝着周教授的境界靠拢一些。
我点燃了一支烟,还是被呛到了。我渐渐习惯了这种气味之后,便装模作样的吸了几口。我开始拿着烟在房间里踱步,我学着周教授走路的样子,她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就喜欢在房间里踱步。
我把所有相关的东西都放在了电脑桌上,并打开了电子邮箱。我一边踱步一边抽着烟,偶尔看看桌子上的东西。
“我现在是周教授,我是周教授了……”
我喃喃自语。
如果周教授能布局这一切,就说明她已经预料到自己会死,既然这样,我就应该把这种必死的心态联系到周教授给我的东西上。我吸着烟坐到了电脑桌前开始整理思绪。
第一封邮件,“做好准备”。
我换位思考,我是周教授,我要死了,我知道自己在不多久之后就要死了,我为什么把这封邮件发给我的学生“齐涵”呢?
我打开了第二封邮件,似乎明白了什么。不是因为第二封邮件的内容,而是第一封邮件的作用。定时的邮件发送之后是“我”、周教授已经死去几天之后,如果直接把第二封邮件发给“齐涵”,这样做只会让“齐涵”非常害怕,以至于根本就不敢到自习教室去,第一封邮件的目的只是为了缓解“齐涵”的恐惧,让“齐涵”在看到第二封邮件的时候没有那么沉重压抑的恐惧感。
虽然一切都是我在脑海中的想法,但是我觉得这是一个突破口,便有些沾沾自喜。于是我假定第一封邮件在内容上并没有实际意义。
接着是第二封邮件,那封邮件直指我在自习教室的座位,那里有一本书,《社会心理学》。我回忆着周教授在临死前一段时间的状况,我清楚的记得她跟我提起过《社会心理学》这本书,还提醒我要钻研一下。看来那个时候周教授就已经做了打算,并在临死前不久把这本书放在了我的座位上。
这本书里有一把钥匙。我一边想着一边用空着的那只手端起这本书,书籍上已经被我豁开了一个洞。钥匙就在桌子上放着。我放下书,有拿起那张纸,“回到起点”。“起点”是什么地方?不是第一封邮件,第二封邮件才算是开始。第二封邮件直指这本《社会心理学》,这样看来“起点”应该就是这本书。
我再次告诉自己我就是周教授,我是周教授的话我怎么可能只用这本书作为藏钥匙的器具呢?“起点”应该还是指这本书!
我掐灭烟头,摘下眼镜,开始重新翻动这本书,我在这本书的最后一页的最下面发现了一行小字——“回到起点”。
看来我的分析没错,我再一看那张纸上的数字,觉得应该跟这本书有关系。我发现每行最开始的数字都会用“-”的符号隔开,我认为那是代表页码的,后面的就是代表行数和字。可是我试了几行却发现根本就连不成句子。
“周教授,”我心想,“我可没有那么高的水准,如果这是在密码上又加了一层密,我真是解不开了。”
我一边苦恼一边回想周教授对于这本书都跟我说了些什么,我记得她在给我打电话的时候告诉我要认真看看上面的笔记。
我重新翻开了《社会心理学》,这一次我在书页上的笔记入手。这一次我有了收获,所有的数字像被解密的信息一样,变成了这样几个字——“华石大道一百八十七号”。这是一个地址。
我突然觉得全身放松下来了,我终于解开了周教授留给我的秘密。我当时还怪自己很笨拙,周教授留下的内容和揭秘的方法都是非常简单和普及的,我竟然没有发现。可是喜悦并没有持续太久,我觉得身体开始凉了起来。
周教授为什么在临死前把这个地址留给我,为什么偏偏是我,她的死因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