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jooni2017-07-25 19:065,829

  从家里回北京,已经是一周以后了,现在的吴非,已经完全结束了“一天25小时”项目,成为生活在24小时世界里的“正常人”。都说21天养成一个习惯,过去的24天,足以养成他乘电梯先按4层的习惯。今天他又按错了。从机场回家的时候,进了电梯顺手就按了4层,等电梯上到4层开门之后,定睛一看,才发现原来自己按错了楼层,当然,现在再按7层也已经不用等待3分钟了。“叮!”7层到达,电梯门打开,出门右拐走廊深处,706B室是吴非的家。

  打开门依然第一眼看的是墙上的挂钟,现在是15:39分,和自己手表上的时间一致。舍友不在,吴非收拾完躺上床闭上眼睛准备休息,想睡的时候就睡,即使在24小时世界里,也可以有自由。闭上眼睛的瞬间,过去日子里的很多画面又重新在吴非的脑子里回放:小伊那张自信而美好的笑脸,不知道她现在是否还每天都自信地微笑;小井和博宇手牵手向自己走来的画面,那些小井对博宇撒娇的模样和博宇看小井时认真的眼神,那就是爱情的样子,不知道现在他们是不是又在到处撒狗粮了;一国那个有点木讷但挡不住帅气的脸,勇敢的男孩最闪亮,这会儿,他应该跟女神坐在咖啡厅里互相喂甜点才对,啧啧;那个即使在傍晚月光昏暗只照出了一个剪影轮廓都能很快从他的发型认出他来的Reking,现在应该在公司忙碌着,为公司里大大小小的琐事奔跑着吧,只要是一直奔跑着没有停下就好了;舍友这会儿也许是在另一个发布会的现场,这一次他应该懂得严谨和仔细核对到场媒体的名单了吧;在京这周应该又跟妈妈见面了,牵着妈妈的手、吃着妈妈做的可口的饭菜,脸笑得跟花似的;爱萍小朋友好久没见到自己的吴非叔叔了,但是每回自己给她回复信息的时候,都能想象出她在看自己信息时幸福的样子……

  还有在天堂的奶奶,此时她应该正在厨房里忙活着,背有点儿驼但并不影响她的动作灵活,厨房里飘来豆瓣酱和麻叶的香味,那是我最爱吃的菜,奶奶一直记得;如果不是在炒菜,那她一定是坐在床头,拿着《城市画报》在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尽管看得很慢很费眼神,但在那些娴静的午后,她肯定想知道孙子爱看的杂志写的都是些什么内容……脑海里的画面停留在奶奶慈祥的微笑,吴非希望自己一直记住这个幸福的模样。

  一声微信提示音打乱了吴非的思绪,是阿问发来的消息:“回北京了吗?等你有空了我们约吃个饭。”

  吴非回了个ok的表情,放下手机睡了。

  熟悉的咖啡厅里一群记者围着吴非坐着,有人拿出录音笔,有人拿出手机。接下来,吴非将进行一场关于“一天25小时”项目的采访,是他在这个项目里最完整的一次采访:

  “吴先生,你好!非常感谢你能抽空接受我们的采访。首先在我们聊天之前,我觉得应该先确认一下沟通前提,我们接下来提到的所有有关时间的表述,以24小时时间为准行么?”

  “好的,那接下来我所说的,就以24小时制的时间为准。”

  “那先简单介绍一下您的整个“一天25小时”项目。”

  “一天25小时,顾名思义就是把每天的时长从24个小时延长到25个小时,也就是我的第一天跟正常一样从0点开始,但结束是第二天的1点,正常时间的凌晨1点,到下一天的凌晨2点,是我的第二天,以此类推。当24小时制过了25天的时候,我正好度过了24天。”

  “所以你会少过一天?”

  “绝对时间其实是不变的,都经历了24*25=600小时,但是在这600小时里,我比大家少睡了一次,少吃了三顿饭。”

  “每天多出1小时,您会考虑自己这1小时要干什么吗?”

  “当然不会,少一天或者每天多一小时,并不是这个项目的主要目的。如果是,那我也可以把一天的周期设定为23小时或者26小时,会产生更大变化。做这个项目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和24小时进行比较,而是要进行某种层面的重塑,这种重塑是独立存在的。”

  “什么样的重塑?可以具体说一说吗?”

  “在24小时世界里,你通常会和社会意义上的规定作比较,比如通常早上9点上班,14点开会,18点晚饭,20点看电视,24点睡觉,这样的话,如果一旦不按这个时间生活就会感到紧迫。即使还有很多人不按照这个作息制度生活,白天睡到11点起,午饭下午3点才吃,但他也得同意这个时间在正常时间中是晚了,而晚了这个比较,参照的就是8点起床和12点午饭的普遍社会规则,它烙印在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面。但在这个项目里,我只会和我自己的作息比较,最终的参考系是我自己。起早了或者吃饭晚了,更多是依据自己的个人需求。这是对时间结构的重塑,虽然起床活动的时间对应24小时制来说是越来越晚,但实际上只相当于我的7点,或者更早。我从心理上在把控。”

  “所以我的理解是,你在遵循一个你自己的规则?”

  “是,可这个世界,谁不在遵循自己的规则呢?”

  “肯定有人会问,为什么要故意做这样的实验,像是行为艺术,追求和别人不一样。”

  “这并非是我故意制造不同,我的初衷是想探索重塑时间的可能性,而你知道,重塑一个规定之后,事件就会以另一种方式发生发展,这种与常规不同的发展会被看作是麻烦。有时候的确会发生一些不方便的地方,比如最近有个活动需要我在我睡觉的时间参与,我选择推掉。但这就好比你凌晨3点需要陪客人应酬,白天睡眼朦胧要送孩子上学,这也是一种麻烦,对那些不应酬的人来说,这也是违背常规。换个角度看,这也是行为艺术。”

  “重塑时间就意为着会昼夜颠倒,那在黑暗里待久了,心理上会有什么变化吗?”

  “这个问题真好。项目刚开始的时候,我的确经历了一些比较沉痛的时刻。比如我每天都在目睹着全部的黑夜。虽然之前也有过通宵的经历,但那都是和朋友在一起,或者带有目的性的看球啊,工作啊……但现在不是,在项目中期的时候有好几天都是夜间才起来开始正常的生活,而夜晚是非常孤独的,天是黑暗的,什么都没有,人也没有。有时会有那么一两个小时,我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孤独感,因为太孤独,我还半夜给朋友发过信息。

  有时候也会想哭,但这种情绪在平时是不容易显现的,在那种情境下才会很容易就出来,但是天亮之后这种情况就会立马缓和了,它只存在于黑暗。但我并没有把他当做是坏事,后来我觉得,如果一个人执意希望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以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舒适感,这本身就是逆流而上,怎么可能会不孤独呢?”

  “我看你拍了很多对比记录的照片,能跟我们讲讲这整个过程中,你都经历了哪些印象深刻的事吗?”

  “要说这个过程给我留下印象深刻的事,那就太多太多了。

  先说与项目本身相关性比较大的吧,我在黑夜里看到了几乎整个社会百态,有奢靡的有艰辛的,有闪耀的有暗淡的。有很多年轻人都在出乎我意料地玩,也有很多体力劳动者在出乎我意料地工作。夜晚的世界好像是我不太熟悉的,如果不是这个项目,我可能没有机会见识到。

  还记得有一次我在深夜出门,走了很长时间,从黑夜一直走到曙光初现,包子铺开门,菜市场开门,地铁站开门,然后回家。这一路经过了闹市区、商业中心、写字楼、居民区等各种建筑,每到一处我都会找一个时间参照物拍照。后来我发现一个现象,自然环境里其实是不提供任何时间的。统一时间制度是社会化的产物,但实际上你去看整个自然运作里,他是不提供时间的,但每个人自身已经掌握了时间的规律,每个人手里都有时间,一个被社会系统提出的规范条件,最后深入到成为每个人的枷锁,哪怕外界不提醒你,你都要自己提醒自己。

  除了这些之外,其实在这个项目里我还意外地发现了很多东西,是我一开始设计这个实验的时候所没有想到的,这些意外的经历是让我觉得更有意义的地方。

  在项目的中后期,我经历了一些时间上的错位,24小时世界和25小时世界的错位。很抽象是吗?打个比方,我的左手是24小时的时间轴,右手是25小时的时间轴,我们都知道,24小时会比25小时先进入新的一天,所以两个世界会有一个先后错开的部分,而我陷入了这段错开的时间。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间段?24小时世界和25小时世界就像两面墙,我走在这两面墙夹着中间的缝里,如果刚好这段时光是一个快乐的时光,我想要让时间变得慢点儿,我就挨着25小时的墙走,相反地,如果难过的时间我想让他快点过去,我就摸着24小时的墙走。我在这段时间里左右来回走,有时候自己走,有时候跟着朋友一起走,有时候自己去发现生活,有时候朋友带我懂得生活,然后我真正懂得了什么是时光倒流和掌握未来。

  你们一定好奇我在这个错开的空间里做了什么,我做过很多事,但都是小事,帮情侣延长相处的时间,帮朋友度过找工作的难熬岁月,帮等爱的人追求爱情,最后,帮自己弥补了一份亲情……

  也是到后来我才懂得,我用了很多方法尝试着去找到自由,我尝试改变时间去重塑社会规则,我尝试用自己的规则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但那些客观存在的结果我是改变不了的,比如我在项目的最后时间失去了我的亲人,那并不是我游走在那个空间就能把她救回来的;比如朋友笑我,说如果可以改变客观的结果,那我每天去看大乐透的终中奖号码然后再回去买号码,那岂不是天天中奖……就像实验的一开始我说我想在自己想吃饭的时候吃饭,想睡觉的时候睡觉,想干活的时候干活,而不是在需要做这些事的时候做,那会是自由的,从身体开始就是自由的,但也终止于身体的自由。我们可以改变自己逆流而上,但个体终究很渺小。”

  “听起来觉得非常神奇,尽管每一句话都听懂了,但还是对你塑造的整个大环境不太明白。”

  “正常的,这是一段前所未有的体验,很奇妙。”

  “好,那今天的采访就到这,感谢吴先生抽空接受我们的采访,还给我们讲了一个这么奇妙的故事,谢谢您。到时我们把稿子写完会发给您确认一下,保持联系。”

  “好的谢谢。”

  吴非结束了采访,尽管是很具象的把自己经历的东西在眼前像放电影一样一帧一帧翻过,但还是给了人们一个很抽象的想象空间。毕竟谁也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大概是这个试图重塑社会规则的人,才得以看到这样庞大的世界。

  后记

  “所谓时间评判一切,其实最终还是人在评判。如果那些人、事、物不为人知,就谈不上评判了。”这是吴非在项目中提到的一句话。

  客观世界确实存在一种计量地球自转公转的方法,她刚好被人类发现并命名为“时间”,聪明的人类把抽象的时间具象为有规律的点,从而有了钟点以及钟表的产生。也根据太阳自转公转所形成的日照不同,将亮的半天叫做白天,暗的半天叫做黑夜;再根据因自转公转带来的身体作息变化,决定工作与休息……

  时间以及她自身衍生出来的活动规律被人类在千百年的生活劳作中总结并确定下来。确定下来后因为一直延续了合理性,因而被沿用至今。时间、人、与客观存在这三者被拉进了这个故事里。

  时间可以评判一切,这里的评判其实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是让客观存在的结果显现出来,也就是随着时间往前,所有事情都会有一个最终的结局,这是不管人类是否知道,都会产生的;另一种是人为的评判,也就是人们知道了这个存在之后,对其作出的评价。这两者的根本不同是人是否知道,而在故事的最开始,吴非说这句话的时候,他的观点是后者,但在他后来经历了一连串奇妙经历之后,他发现了前者。

  人是非常聪明的存在,他们发现时间,定义时间,而后又试图改造时间,推翻自己先前所定下的结论。人生来有一种求知欲,叫好奇心,喜欢探索那些不容易被发现的领域。也有一种自然性,表现为追求自由与解放,有些人能接受社会的规则,便不排斥,而吴非明显是后者--接受不了规则,追求自由。他宁愿反人类逆流而上,所以我说他骨子里是个叛逆的艺术家。

  人们尝试认识时间、探讨时间、尝试摆脱时间,但最后还是仍然需要生活在时间的大背景下,人们看着时间狂笑着从身边呼啸而过,即使追不上,也仍然一直在追,即使知道跑到终点意味着生命的结束,也还依旧在追,因为人不喜欢被抛下,我们总是害怕来不及,看到身边的朋友都已经找到工作而自己还在玩浪,你觉得自己来不及了;看到别人结婚生子自己还单身,你觉得来不及了……我们把自己耗费的时间也别人相比之后,变得焦虑了。尽管大家都懂得时间会评判一切,但那些我们看不到结果的等待,总是让人坐立不安。

  吴非的故事终于讲完了,这并不是一个完全虚构的故事,她有真实的部分,也有我自己想象的一部分。吴非这个人是真实存在的,他对时间的观点也是存在的,他的确为自己设计了“一天25小时”实验,就是像文中说的一样,把时间往后一次顺延,经历24个周期。他在Someet平台上发布活动消息也是真实存在的,在半夜2点吃早餐,在深夜书店里看书……都是他的活动,而我,就是申请他活动的其中一个参与者。

  这个故事中没有一个我的完整原型,我不是小井、不是小伊、不是一国、也不是阿问,但却也处处存在着我的原型,我是小伊的A面,小井的B面,也是吴非的C面……我是那五个在金鼎轩吃蛋糕的年轻人中的一个,我见证了吴非“一天25小时”项目的其中一天,因为觉得这是一个有趣的项目,我不敢妄言自己想重塑时间,但我觉得这种算是行为艺术的表现还是挺特别的,所以把她写下来。

  这会儿吴非的那本《生命的清单》还摆在我的眼前,是我那个晚上活动前去吴非家看的,对,我就是那个举手说要去他家的女孩。当时没有把书看完,吴非说可以借给我,我说好啊,我会还的,结果到现在还没还。刚好写这篇小说,也就用上了。

  我的确同意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客观存在的,就像那句“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说的,只要不是最好的安排,那就还没到最后。这个世界存在着很多美好,我说不出来,所以我通过吴非之口,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编成了许多不同的故事说了出来,小说就是有这个好处,那些自己说了权威度不高的句子,都可以自己打造一个权威度高的形象然后把他安进去,瞬间权威就变高了。我就是这么骄傲,像吴非一样。

  写完故事之后其实心里有些忐忑,不知道正在看文章的你,是不是会喜欢这个故事,是不是会喜欢吴非这个人,是不是喜欢我的观点。感觉像是如果你喜欢吴非这个人,喜欢这个故事,就等于喜欢我了一样。

  我是一个一直在奔跑的姑娘,一直在追着时间跑,有人形容我是耐力型选手,一开始看不出哪里比别人突出,需要等待时间过去,才看看到我渐渐发光。就像那句“时间会评判一切”说的一样。我也希望在自己跑过一段路程之后再回头看看,然后能自己肯定自己,读者肯定自己,父母肯定自己……让我能活得让父母放心,不再为我操心。

  谢谢你们的阅读,希望我们能成为可以促膝长谈的成为好朋友。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时间大门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